第七十九章 巧取

“既周主事行事不便,力有不逮,以致鹽產不足,難以供應江淮,那以後這煮鹽販鹽之事便不必再交由鹽行了,本王欲上表父皇,於淮南另設鹽道衙門,專司此事,如何?”

李恪之言入耳,周鼎方一時間還未及反應過來,頓時愣在了當場,彷彿呆滯了一般。

他萬萬沒想到,李恪竟然在這裡等着他。

李恪是想要財,只是他比周鼎方想的要大膽的多,李恪要的不止是周鼎方的金蛋,他更要那隻會下金蛋的母雞。

周鼎方聞言,頓了片刻,才擡起頭,看着眼前的李恪,不安又緊張地問道:“草民不知殿下何意。”

李恪道:“自漢時,淮南產鹽以來,淮南鹽事多爲官府專營,不流民間,然自大唐立國始,皇祖父體恤民情,以天下初定,百姓困苦之故,不收鹽利,將營鹽之事交由地方鹽行,一行便是十六載。

而如今天下已定,海內太平,鹽行營鹽又難免供應不足,故而本王欲上表父皇,請收回淮南營鹽之權,轉民間售賣爲朝廷專營,既可豐淮南之鹽,不使短缺,又可增淮南稅賦,充盈國庫,正是一舉兩得。”

周鼎方聽着李恪的話,雖是盛夏,但後背卻冒着一陣涼意。

李恪能當面說出這番話,恐怕有這樣的念頭早就不是一兩日了,那此前他自己在李恪的眼前露富,豈不正是送羊入虎口?

事發突然,一時間周鼎方還未能全然回過味來,但此事他已經避不可避。

周鼎方不過思慮了片刻,便面露難色道:“兩淮百姓,賴營鹽而生者千餘人,鹽營之事若是貿然收歸官府,恐怕百姓無業餬口,致地方生亂啊,還望殿下三思。”

方纔李恪抓着周鼎方自己的話攻訐於他,叫周鼎方措手不及,此時的周鼎方自然不能再否了他自己剛剛說過的話,故而只能搬出兩淮的數千鹽工來,以期李恪手下留情。

可李恪既然已經決定要對鹽行動手了,又怎會全無準備,李恪對周鼎方道:“此事本王已有思量,待鹽行生意收歸官府後,本王將於揚州立兩淮都轉鹽運司,置營鹽使,統領鹽運衙門,另仿地方府衙,設長史、司馬等職,下布各州縣鹽吏、鹽差,便有鹽行下屬鹽工擔當,可保百姓樂業安居。”

李恪的話頓時叫周鼎方啞口無言,周鼎方知道,李恪雖然年少,但卻頗有城府心機,他既有此言就絕不會是無的放矢,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李恪竟連營鹽衙門和一應官職設置都想了清楚,這叫周鼎方如何能夠不信。

如果說此前周鼎方作爲橫行一方的地方豪強,在李恪威壓之下還存着幾分理智的話,現在的周鼎方,就徹底慌了,至少在周鼎方看來,李恪是鐵了心要動鹽行了。

周鼎方忙道:“殿下手下留情,草民一家老小皆仰營鹽而活,若是鹽行生意沒了,草民便也無路可活了。”

此時,李恪的臉上適時地故作出了一絲不耐煩的神色,對周鼎方道:“本王代表的是朝廷,非是盜匪,自不會斷人生路,對於你,本王另有安排,便不必多言了。”

眼下週鼎方身在臨江宮中,又怎敢當面忤逆李恪之意,他拜在李恪身前,已經悔地腸子都青了。

周鼎方幽幽地嘆了口氣,道:“既是如此,草民告退。”

周鼎方說完,站起身來,帶着滿滿的心事,退出了偏殿。

李恪看着周鼎方出了偏殿,便對身後道:“先生,出來吧。”

李恪話音剛落,自偏殿內室中,王玄策緩緩走了出來。

王玄策對李恪道:“設立鹽運衙門吃力不討好,只會平白肥了戶部,殿下自己惹地一身嫌,殿下又何必急於一時。”

李恪在淮南雖然一手遮天,但朝中盯着他的人太多,他的處境並不算好,此時去設鹽運衙門必會引來朝中非議,御史彈劾。

官鹽專營之事固好,王玄策也看的出來,但此事大可待到將來李恪登基之後再說,而不是現在,現在李恪若是提出此事,絕非時宜。

李恪看着王玄策,笑了笑,擺手示意王玄策在自己身側坐下,對王玄策道:“想必先生也還未用飯,便隨本王用些飯吧。”

王玄策同李恪共患難四載,關係親近,不同尋常君臣,王玄策聞言,忙搖了搖頭,笑道:“方纔殿下之言臣在裡間可聽的清楚,這佳餚無鹽,縱其色再美,怕是也難以下嚥吧。”

李恪拿起一雙銀箸,遞到了王玄策的手邊,對王玄策道:“無妨,除了周鼎方身前的那三道菜,其他的,都是擱了鹽的,先生放心吃便是。”

“原來如此。”王玄策這才從李恪手中接過了銀箸,坐了下來。

待王玄策落座,李恪對王玄策道:“先生何曾見過本王做過這等明知虧本的買賣,所謂收鹽爲官營,不過只是個引子罷了,本王要的是周鼎方手中的東南鹽行。”

李恪之言入耳,王玄策頓時便明白了過來,李恪的算盤打的何等精明,又怎會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原來李恪的手已經準備伸進東南鹽行這隻錢袋子了。

李恪不缺錢財,更非貪財之人,這一點王玄策也很清楚,李恪只是簡單地一提,那李恪想要東南鹽行的目的,王玄策自然便清楚了。

“東南鹽行日進斗金,既是取之不盡的金山,獲財無數,又能深入市井,做殿下之耳目,探聽坊裡,若能取之,確是一大助力。”王玄策點了點頭,對李恪道。

李恪道:“不錯,東南鹽行本王若能得之,所用甚大。”

王玄策不解地問道:“既是如此,殿下又何須費這般周折,直接取而代之便是了。”

李恪搖了搖頭道:“周鼎方在淮南多年,周家也是地方豪族,本王若是貿然取而代之,一來對本王聲望不利,恐叫旁人不安,二來周鼎方樹大根深,短時間內全然取代不易。周鼎方有些本事,若有可能,周鼎方這個人本王還是想用的。”

王玄策道:“聞殿下之意,想必是不欲動武了。”

李恪低頭看着眼前的一桌佳餚,對王玄策緩緩道:“東南鹽行能有今日氣象,得之不易,本王不想將這個碗打翻,也不想殺人,這鹽一旦沾上了血,可就不能吃了。”

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九章 拒親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章 爭執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三章 拜師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
第三章 李世民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九章 拒親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章 爭執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三章 拜師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