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

擷玉樓,位處長安平康坊北,乃是長安城內數一數二的青樓,名動國都的安樂窩,銷金窟。

擷玉樓自前隋大業年間便在長安,至今已有近三十年。長安城權貴雲集,豪富無數,其中不乏一擲千金的主兒,玩樂盡興,打賞個萬八千的都是司空見慣了的,擷玉樓比之揚州的煙雨樓更甚數倍,這擷玉樓的買賣自也是日進斗金,縱說是一座金山也不爲過。

這處擷玉樓能成爲長安城數一數二的所在,擷玉樓的東家自然也是很有些本事的,只是這擷玉樓本是隴右一家董姓富商家的產業,但就在上個月卻突然改換了東家,改姓了李,李恪的李。

擷玉樓內院,裡面最是僻靜的小院,楚王李恪正在院中的桂花樹下品茶,而在李恪的對面,坐着的則是既是李恪心腹,更是李恪外室的蕭月仙。

“在長安城中,青樓妓館可是數一數二的掙錢買賣,擷玉樓作爲長安之最,更是日進斗金,擷玉樓原來的東家怎肯將擷玉樓讓賣於你的?”李恪手中捧着茶,對蕭月仙笑着問道。

蕭月仙回道:“爲了盤下擷玉樓,妾可是自鹽行支了六十萬貫,如此天文數字,董東家就算是看在銀錢的份上,也該動心的吧。”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六十萬貫雖不少,但擷玉樓經營三十載,背後的東家不會是個缺錢的主,光是使錢,恐怕砸不動吧。”

蕭月仙掩嘴笑道:“殿下英明,什麼都瞞不過殿下,擷玉樓是長安青樓之冠,爲了拿下擷玉樓,妾自然是使了手段的。”

李恪好奇地問道:“擷玉樓能在長安穩立三十載,歷經兩朝而不倒,背後的東家必是有些本事的,要拿下它費了不少周折吧。”

蕭月仙回道:“擷玉樓的東家喚作董雲,今年已年近六旬,他早在前隋大業年間便做下了擷玉樓,歷時近三十載纔有如今的局面,妾要拿下它確費了不少周折。”

李恪問道:“若只是豪富,那倒也不難,不過擷玉樓每日進項不少,許多人都是看着的,眼熱的也不少,這董雲能將擷玉樓保至今日,董家絕不會是無根浮萍,他的背後之人你可知道?”

長安城權貴遍地,擷玉樓這麼好的買賣,看上的,眼熱的決然不在少數,不過董雲卻能將擷玉樓保有至今,身後必定也有官場上的勢力,故而李恪有此一問。

蕭月仙道:“若是不知,妾怎敢下手。”

李恪接着問道:“是誰?”

蕭月仙回道:“前隋長安留守、左翊衛大將軍陰世師之子,吏部侍郎陰弘智,陰弘智和董雲乃是故交,董雲明裡暗裡也幫着陰弘智做了不少事情。”

李恪道:“我道是誰,原來是陰弘智,陰家兩朝權貴,頗有聲望,又是國戚,要罩住擷玉樓確實不難。”

蕭月仙看着李恪嬉笑的模樣,問道:“陰弘智不是良善之輩,難道殿下便不擔心仙兒開罪了陰弘智,給殿下惹來麻煩嗎?”

陰弘智雖才幹尋常,但其姊陰月娥卻頗得李世民寵愛,封爲德妃,雖不及李恪生母貴妃那般尊貴,但也在四妃之列,不容小覷。陰弘智自己更是因着阿姊的緣故,曾爲秦王府洗馬,亦得李世民信重,拜爲吏部侍郎,榮寵一時。

陰家在長安城盤踞多年,又與不少權貴子弟攀交,聲勢不弱,若是因此是開罪了陰弘智,實在是個不小的麻煩,故而蕭月仙有此一言。

李恪聞言,卻一把將蕭月仙攬入了懷中,笑道:“此事本王倒不擔憂,以仙兒的手段,若是本王還不放心,豈不是杞人憂天嗎?而且...”

李恪說着,突然嘴角閃過一絲不屑,對蕭月仙接着道:“而且區區一個陰弘智,才幹平平,不過仗着陰妃纔有今日,這等人物本王何必看在眼中。”

蕭月仙坐在李恪的膝上,對李恪笑道:“你雖不在意陰弘智,但我花的畢竟是你的銀錢,可還是要同你交代下的。”

李恪笑道:“仙兒教誨,本王洗耳恭聽。”

蕭月仙道:“此事並未過陰弘智,而是借給董雲之子董效成做了個局,逼得董雲同意轉手的擷玉樓。”

李恪好奇地問道:“哦?仙兒給他設了什麼局?”

蕭月仙回道:“董效成過路濟州,在運河之上過夜,仙兒給他下藥設了個圈套,趁他昏睡之時安排了個良家女子徹夜陪她,反口污了他個姦淫之罪,人證物證俱在,若是官府斷案,少不得要杖八十,流三千里,而董效成卻是董雲獨子,董雲如何捨得,爲求私了,只得以市價賣了擷玉樓。”

李恪聽着蕭月仙的話,眉頭微皺,問道:“你給董效成安排了良家女子,豈非毀人清白嗎?”

蕭月仙笑道:“哪來的真的良家女,不過是煙雨樓一個過了歲數的歡場女子,以咱們的手段,要給她安個良籍還不是手到擒來。”

李恪問道:“原來如此,這也就無妨了,難道你就不怕陰弘智事後發難嗎?”

蕭月仙道:“這有何懼,買賣的價錢合理,並無壓價,各項文書也都齊全,陰弘智鬧不出什麼事來。而且他若真敢事後發難,我又豈會俱他。”

“哈哈哈,仙兒說的極是,陰弘智仗着陰妃的關係竊據吏部侍郎之位,本王對他也早有不滿,他若敢趁此鬧市,本王正可擼了他的官職,也藉着打擊一番陰妃在宮中的氣焰。”

陰妃在宮中與長孫皇后交好,明裡暗裡沒少跟楊妃爲難,李恪對陰家姊弟自然也是早有不滿,若有機會,李恪自然也想爲阿孃出這個頭,好生教訓一下陰家姊弟。

蕭月仙看着李恪的模樣,道:“若是殿下是這般心思,只怕殿下要失望了,在長安城雖豪富無數,但能隨手拿出六十萬貫的又豈是尋常商戶,陰弘智只怕是不敢輕易出這個頭的。”

“如此說來倒是可惜了。”李恪有些惋惜,端起手中的茶碗又啜了一口。

蕭月仙看着李恪連連飲茶,連忙自李恪手中拿過了茶碗,對李恪道:“殿下稍後還需飲酒,現在還喝茶作甚,快吃些瓜果墊着,免得待會兒醉了。”

蕭月仙說着,一邊拿起一顆葡萄塞進了李恪的口中,一邊命人進來收了茶碗之內。

蕭月仙的關切李恪看着眼中,心中也是一陣暖意,任由進來的侍從撤走了茶碗。

李恪在此,能被蕭月仙喚進來伺候的自然也都是蕭月仙信得過的親信,李恪起初倒也並未太當回事。

可就當李恪咀嚼着蕭月仙塞進口中的葡萄,擡頭一看時,卻發現眼前的這人雖着一身男子的衣裳,但朱脣如玉,眉目清秀婉約,體態也頗爲陰柔,非但不似男子,甚至比女人還要女人,着實驚住了李恪。

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章 密信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章 加註第四章 取義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章 汗庭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章 定盧山
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章 密信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章 加註第四章 取義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章 汗庭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章 定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