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

黃沙百戰,乃有江山,大唐本就是馬背上得的天下,再加之貞觀年間,大唐立國之初,朝堂內外更是名將如雲,如繁星般璀璨。

凡大唐武臣,官在一州都督亦或是爵在郡公及以上的,無一不是戰功累累,名鎮一方,但就在這漫天光華中,卻有三顆最是璀璨,最是耀眼的星辰。

一個自不必說,便是立國首功,百戰定唐的皇帝李世民,另外兩個便是名列武廟十哲,以武入相的名帥李靖和李績。

若論戰功,論名望,眼下的李績似乎還不能同平滅突厥、聲望如日中天的李靖相提並論,但李恪卻很清楚,李靖年邁,身子已不比往年康健,待數載後,李靖退下,大唐軍方便當以李績爲冠,執天下牛耳,無可出其右者。

李績是李靖的門生,曾隨李靖習兵法,但李績從李靖身上學到的不只是兵法,還有李靖的處事之道,甚至論及明哲保身之能,李績恐怕還在李靖之上。

李績貞觀元年爲幷州都督,貞觀四年以平突厥之功拜幷州大都督,爲幷州首官,官任一載,而後轉爲幷州大都督府長史,但幷州大都督李治卻因年幼不曾之官,故而李績還是實際上的幷州首官。

李績在幷州主政八載,還有何事是他拿不來的主意?

李恪一聽李績所言心裡便有了揣測,李績不是拿不得注意,而是李績不想也不敢拿這個主意。

李恪問道:“哦?不知何事竟叫李總管如此爲難?”

李績回道:“定襄城乃堅城,薛延陀圍之不下,又受我大唐內外夾擊,故而潛逃,撤出了定襄和白道川,但卻在諾真水結陣固守,末將不知當不當攻。”

果然,李績之言一出,李恪便在心中輕聲嘆了出來。

李世民聖旨所下,是命李績解定襄城之圍,但如今薛延陀大軍已退,定襄城之圍已解,李績已然可以交旨。

可關於諾真水的安排,是否要誅殺首惡,是否要同薛延陀徹底撕破臉,李世民並未在聖旨中言明,事關兩國,干係重大,李績行事一向謹慎,也不敢擅斷。

若是沒有李恪這個新任的幷州大都督,這個自然是李績要去頭疼的問題,可如今李恪來了,這個心便不必李績去操,這個干係也不必李績去擔,李績自然樂得去向李恪請示。

李績是個武臣,但卻不似尋常武臣那般耿率,甚至李恪覺着李績竟好似泥鰍那般滑不溜手。

開疆僻壤,無堅不摧,李績之能毋庸置疑,可想把李績這把劍握在手中,卻着實不易。

李恪問道:“可是大度率軍在諾真水駐守,莫不是欲據諾真水爲己有?”

李績回道:“大度設狼子野心,以往尋機來諾真水圍獵也不是一兩次了,恐怕正有其意。”

李恪聽着李績的話,點了點頭,李績雖未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李恪從李績口中“狼子野心”四個字,已經知道了李績的態度,這一仗,李績是想打的,否則李績不會如此厭惡大度設。

李恪知道李績圓滑,可李績身爲定襄道行軍主管,李恪又怎會讓他如願置身之外。

李恪明知故問,接着問道:“本王纔到北地,又是初領邊軍,河東軍務還多有不熟之處,李總管乃當世名將,鎮守幷州多年,必有高見,李總管可有策教我?”

李績道:“大都督乃陛下欽點的主帥,我等乃大都督麾下,自當以大都督之命馬首是瞻。”

李恪笑道:“李總管謙虛了,本王離京前,父皇特將本王傳至身旁,耳提面命,言及本王年少,做事難免有不到之處,要本王到了河東後凡事不明需多向李總管請教,不可擅斷。”

方纔李績所言所有吹捧李恪的意思,若是尋常少年得了這等名帥的奉承,恐怕一時飄忽,真就自己做主拿了主意,可李恪何等謹慎,又怎會因李績的奉承便忘乎所以,反倒是一句話又將李績拉了回來。

至於李恪所言,搬出了李世民的口諭,倒叫李績有些退無可退了,李績若是仍舊閉口不言,便是抗旨,畢竟李績總不能進京一趟,聖前詢問李世民是否真的同李恪說過這些話吧。

李績無法,只得開口道:“諾真水草場水草豐美,向是草原各部必爭之地,若是叫大度設得了此地,既可爲薛延陀南取白道川的前沿,又可爲部落馬場,蓄養牛馬,實乃大患。臣以爲諾真水斷不可讓。”

李績所言,也正是李恪所想,若是丟了諾真水,整個漠南便丟了北面門戶,最核心的白道川便對薛延陀大軍敞開,再無遮擋,片刻可下。而白道川若失,定襄城便危了。

李恪道:“本王也正是此意,諾真水不可讓,此戰非打不可,務必要將大度設逐出諾真水。”

一旁的張公瑾聞言點了點頭道:“大都督所言甚是,只是此事幹系重大,大都督是否先向陛下請命,而後出兵。”

張公瑾也是軍中宿將,看得清局勢,他知道,眼下的李世民還沒有和薛延陀徹底撕破臉的意思,否則現在北上的不會是李恪,而應該是李靖,而李世民既然不欲和薛延陀徹底撕破了臉,這仗該如何打,就頗待商榷了。

張公瑾之言自然周全,也是在爲李恪考慮,可李恪凝眉思慮了片刻,卻搖了搖頭道:“自雲州往長安,縱是快馬加鞭,來回最少也需五、六日路程,這麼長的時間,足夠薛延陀掉大軍南下,重兵佈防了,到時薛延陀以逸待勞,我們再想取之,恐怕不易。”

張公瑾問道:“大都督的意思是?”

李恪回道:“不讓寸土本就是我大唐軍策,此番本王北上,父皇也有交代。本王以爲當先出兵北上,奪回諾真水,而後去信向父皇稟奏。”

張公瑾擔憂道:“如此一來,只怕御史臺那邊又該多事了。”

李恪以皇子督邊,不同於尋常武臣,朝中不知多少雙眼睛在盯着他,這一點張公瑾也很清楚,若是李恪所爲逾矩,朝中彈劾李恪的聲音不會少。

張公瑾自是好意,但李恪聽了張公瑾的話,搖了搖頭,卻堅持道:“此事無妨,若是御史臺彈劾,本王親自向父皇解釋便是。”

張公瑾的意思李恪自然清楚,但李恪更清楚李世民命他北上的目的,御史臺的彈劾李恪不怕,若是丟了諾真水,他纔是鑄成大錯。

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八章 聘禮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章 請辭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八章 婚成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章 持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章 浚稽山陷
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八章 聘禮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章 請辭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八章 婚成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章 持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章 浚稽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