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

席君買在右衛之下,而右衛大將軍阿史那蘇尼失與李恪乃是舊識,倒還賣李恪幾分面子,要一個席君買,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罷了。

李恪要人的帖子下到阿史那蘇尼失手中,李恪便讓席君買先行回軍,準備轉司的手續了。

席君買剛走不過片刻,李恪楚王府的僕從又來報,翼國公家的秦懷道入府,現在偏廳等候。

秦懷道乃翼國公秦叔寶長子,李恪拜秦叔寶爲師,時常往秦叔寶府上求教,故而和跟他年紀相仿,又玩得來的秦懷道走的極近。

李恪聽聞秦懷道拜見,當即命人將秦懷道帶了進來。

“小公爺不在府上歇着,今日怎的有興致來本王府上造訪?”李恪同秦懷道每日一同習武,一同玩樂,早已情同手足,見秦懷道大大咧咧地走了進來,起身笑道。

秦懷道走到李恪的身邊,對李恪道:“自殿下你在昆明池奪魁,小弟的日子便過地很是不易,阿爹每日光是要我習武,連出個府門都難。”

自打李恪在圍獵之中獵虎奪魁,秦叔寶便以李恪爲例,鞭策秦懷道,昨日秦懷道可是在府上練了整整一日,好不容易纔得了空歇息,溜了出來。

李恪聞言笑着問道:“那今日你又是如何出府的?”

秦懷道回道:“我藉口殿下有事相傳,我這才尋了由頭出府。”

李恪道:“你慣會如此,若是叫大將軍知曉,仔細你的皮。”

秦懷道道:“此事天衣無縫,只要殿下你不說,阿爹又怎會知道。”

秦懷道性情直率,很合李恪的胃口,秦懷道都開了口,李恪自然不會在秦叔寶面前拆穿他。

秦懷道說着,突然又想起了什麼,於是在李恪的對面坐下,對李恪道:“我聽聞殿下在春獵之上新得了一把良弓,特來向殿下借來看看。”

秦懷道好武,對落雕弓這樣的名傳於世的名弓自然也極感興趣,以往落雕弓在長孫無忌手中,他自然借不來,不過如今到了好友李恪的手裡,便想要見識見識。

李恪笑道:“你我二人,還談什麼借字,你想看,直接來看便是。”

說着,李恪便打開了放在一旁的錦盒,從中取出了他方纔擦拭許久的落雕弓。

秦懷道從李恪的手中接過落雕弓,伸手在光滑的弓身輕撫而過,掂了掂,點了點頭,接着又一手握弓,一手提弦,輕輕鬆鬆,竟把一石多力的落雕弓拉了個滿月。

秦懷道雖年少,卻天生巨力,興許比不得席君買搏虎之能,但光論氣力也在李恪之上。

“弓身如滿月,弓弦緊而不顫,好弓!”秦懷道看着手中被拉成滿月的落雕弓,高聲讚道。

秦懷道身於國公府,自幼便和十八般兵器打交道,兵器的好壞自然識得清楚。

李恪道:“此弓曾隨長孫晟公馳騁北疆,威震突厥,自是天下難得的良弓。”

秦懷道把弓還給了李恪,笑道:“昔年長孫晟公一箭震突厥,那是何等威名,可誰曾想如今長孫後人竟都棄武從文,連落雕弓都輸於了殿下,實在是好笑。”

大唐尚武,在武臣之子秦懷道的眼中,棄武從文可算是不務正業了,李恪看着秦懷道的模樣,笑道:“你這話要是叫長孫渙知道,怕是要氣地頂上冒煙了。”

秦懷道道:“他氣又如何,照我說,殿下同他賭這一把落雕弓還是輕了,我若是殿下,我便同他加賭他那身衣裳,叫他輸地光着屁股回府纔是趣事。”

李恪與長孫家不和,連帶着和李恪一向交好的秦懷道也看着長孫家不順眼,聽着李恪的話,他不敢提及長孫無忌,不禁在嘴上鄙薄了長孫渙兩句。

李恪拍了拍秦懷道的肩膀笑道:“我看你就是每日閒地厲害,專程到我府賞弓耍嘴皮子來了。”

秦懷道聞言,擺了擺手道:“區區一個長孫渙哪值當我專程來殿下府上說道,我今日來拜會殿下,除了看弓,自還有要事。”

李恪面露不解之色,玩笑着問道:“小公爺每日除了習武,便是在長安城的街坊巷裡耍樂子,也有正事嗎?”

秦懷道笑道:“那是自然,殿下新拜右驍衛大將軍,不日走馬上任,小弟特在臥雲樓設宴,爲殿下慶賀,算不算的上是正事呢?”

李恪聞言道:“臥雲樓?看來懷道你發了橫財,手頭寬裕了這般許多,竟請我往臥雲樓。”

臥雲樓乃整個長安城數一數二的酒樓,若是包了雅間,請了曲班子,一席酒菜下來,少說也得小二十貫錢。

秦叔寶官拜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食邑千戶,以往的俸祿和賞賜也極多,翼國公府自是不缺銀錢,只是秦叔寶對秦懷道的管教極嚴,每月給秦懷道花銷的不過兩貫錢。

二十貫錢,可是要秦懷道足足一年才能攢出來的。

秦懷道道:“既是宴請殿下,豈能馬虎,殿下只管同我去便是,保管叫殿下賓至如歸。”

李恪看着秦懷道的模樣,心中不禁覺得怪異,秦懷道雖是翼國公府堂堂少國公,但手頭一向不算寬裕。

以李恪和秦懷道的關係,若是要設宴爲李恪請功,無論是在翼國公府,還是在坊間隨便尋一處一般些的酒樓,都是一樣的,李恪又豈會見怪,爲何秦懷道非要在臥雲樓?

李恪正好奇着,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

李恪看着秦懷道,問道:“你想往右驍衛從軍?”

秦懷道沒想到李恪竟然一眼便看穿了自己的心思,羞赧地笑了笑,對李恪道:“殿下猜到了。”

李恪不解地問道:“你若要從軍,只管請大將軍幫你往北衙千牛衛打個招呼便是,何必如此費心。”

大唐南衙十六衛,其中左右衛、左右驍衛等十二衛掌天下府兵,遙領折衝府,番宿長安,而左右千牛和左右監門四衛則不統府兵,專司皇帝侍從,門監之責。

大唐尚武,凡勳貴子弟,但凡從軍,多入千牛衛,一來千牛衛專司天子侍衛之事,不入邊關,安全無虞,二來千牛衛隨侍天子左右,常能露面,或得重用。

以秦叔寶的地位和在軍中的人脈,想要安排秦懷道進千牛衛不過是舉手之事,秦懷道怎的捨近求遠,反而來求了李恪?

秦懷道回道:“殿下所言極是,阿爹固然可使我入千牛衛,但我卻不願。蓋因世人皆言我乃翼國公之子,卻多有連我姓名都不知者。我秦懷道堂堂男兒,自當憑一身勇力闖出名堂來,叫阿爹刮目相看,豈能盡賴於阿爹提攜,落得笑話。”

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章 拜府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三章 誤會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章 侯君集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三章 盛會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
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章 拜府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三章 誤會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章 侯君集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三章 盛會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