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

正月,午後,東宮。

在東宮之後,射殿與鷹鷂院之間,有一處馬場,馬場中養着的乃是太子李承乾的用馬,李承乾雖不善騎射,但爲應和李世民之喜,也刻意習馬,常往城外打獵,故而東宮的馬場中也養了十餘匹駿馬。

“奴婢拜見太子。”李承乾帶着一衆東宮衛率並上隨從,剛到馬場門外,爲李承乾養馬的馬奴便連忙上前,對李承乾拜道。

“恩,起來吧。”李承乾點頭應了一聲。

馬奴起身,看着李承乾和身後跟着的一衆,問道:“不知今日太子來此可有什麼吩咐?”

李承乾回道:“本宮近日來此乃是爲了選馬而來,順帶着也看看你這馬養的如何了。”

馬奴連忙將李承乾引入馬場之中,指着馬場邊馬廄中餵養着的幾匹馬,對李承乾道:“太子放心,宮中的馬奴每日草料不斷,也常出宮外牧,匹匹都是膘肥馬壯,太子儘管選來。”

李承乾走到了馬廄邊,擡頭看着眼前的十餘匹馬,快速地一眼掃過,卻緩緩地搖了搖頭,顯然對馬廄中的馬都不甚滿意。

馬奴看着李承乾的反應,頓時一慌,生怕李承乾怪罪,於是連忙問道:“不知這些馬可有什麼不對,叫太子不喜了。”

李承乾指着這些馬,對馬奴道:“別的不說,光是這個頭便遠遠不足,竟沒有一匹肩高過四尺半的,如何用的?”

馬奴聽了李承乾的話,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苦色。

李承乾身爲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好馬只要他想要,自然不難,只是李承乾年少,加之騎術不精,只能騎得性情溫馴些的小馬,若是高大些的,馬奴也擔心李承乾無力駕馭,萬一摔着了,哪是他能擔待得起的。

不過李承乾最要顏面,這些話馬奴自然不敢同李承乾講的,馬奴只是道:“四尺半以上的倒是也有,只是都還在太僕寺典廄署養着,還未領回。”

李承乾問道:“太僕寺便有好馬?”

馬奴回道:“太僕寺掌國之馬政,典廄署更是良馬無數,想要尋得一匹肩高過四尺半的,當非難事。”

李承乾皺着眉頭道:“才四尺半?四尺半如何能夠,可有肩高過五尺的?”

“太子玩笑了,肩高過五尺,這天下哪有這般高的馬?就是秦將軍的忽雷駁,天下聞名,也不過才四尺八寸,若當真高過五尺,恐怕尋常人上都上不得。”馬奴聞言,訝然道。

李承乾不悅道:“你莫不是當本宮不識數不成,昨日在曲江,本宮親眼見着了父皇賜予三郎的白馬,其高至少也在五尺四寸,這世上怎的會沒有高逾五尺的馬。”

聽得李承乾的話,馬奴這才明白了過來,難怪李承乾會這麼說,原來竟是因爲見了那匹白馬的緣故,馬奴解釋道:“太子興許不知,楚王的那匹定北確乃當世良駒,可謂萬中無一,這馬乃薛延陀馬王,莫說是在大唐了,就算是在盛產良馬的漠北草原,也是難得一見。”

這馬奴既是馬奴,自是好馬之人,可謂嗜馬如命,說起馬來也是如數家珍,李恪定北乃天下罕有的神駿,就是馬奴識馬無數也是生平僅見,故而提起李恪的定北便多是溢美之詞。馬奴的話本也算是公允,可落到了李承乾的耳中,終究不是個滋味。

李承乾今日專程來馬場選馬,絕非心血來潮,而是另有緣故。

如今上元節已過,凡外州進宮稟政的地方官員,無論文武,俱已陸續離京返任,李恪身爲揚州大都督,本也在其中。但今日朝後宮中家宴,李世民於宴上特准李恪暫留長安,過完正月後再另擇期離京。至於李世民着李恪延期離京的緣故,李承乾也很清楚。

按朝中每歲舊例,再過幾日,便是昆明池春獵之時,朝中重臣,無論文武俱當前往,李承乾身爲太子,自也在其列。李世民着李恪延期離京,多半便是因此。

李世民行伍出身,自登基以來,每逢正月末,必於長安城西昆明池春獵,而他登基八載,春獵七回,最爲得意的便莫過於貞觀六年,李恪獵虎的那一次,那一次李恪於春獵中拔得頭籌,煊宗室武名,着實叫李世民面上有光。

而李世民諸子,謂之弓馬嫺熟,精擅騎射者,唯李恪一人而已,去歲李恪因外放揚州之官,故而未及春獵便離京南下,那一次春獵,所有宗室子弟中唯任城王李道宗一人還可看一看,餘者皆不堪入目。

這一次李世民專程在春獵前將李恪留下,便是要李恪爲他也長長臉,免得宗室子弟再如去歲那般難堪。

李恪在朝中本就頗有武名,再加之昨日天降神雷助李恪降馬,甚至已有人隱傳,李恪乃紫徽垣內天樞星下凡,得北極紫薇大帝相助,有天命加身,故得如此。

李恪聲望已然至廝,若是春獵中再叫李恪拔得頭籌,穩穩地壓了李承乾這個太子一頭,那他的太子之位可就是越發地可危了。

也正是因此,李承乾這才特來馬場選馬,一來要坐騎高大神駿,賣相上不能落了顏面,二來習練騎射,到時他在侍衛相助之下也未嘗就會輸於了李恪。只是今日李承乾看了一圈,卻沒有叫他中意的坐騎。

李承乾心中正在愁着此事,可就在此時,一陣響亮的馬嘶聲卻傳入了李承乾的耳中,李承乾循聲望去,原來在馬場不起眼的角落,正站着一匹通身烏青色的駿馬。

此馬嘶聲悠長,體態勻稱,一看便是良駒,更爲難得的是此馬身高也達四尺七寸有餘,可謂神駿。

李承乾指着這匹馬,問道:“此馬便甚好,爲何不早拿出來?”

馬奴見狀,忙解釋道:“此馬出自吐谷渾,名作烏海青,確是好馬,只是此馬剛入廄不過幾日,尚帶着幾分野性,烈地很,恐怕太子駕馭不易,奴婢是想着待野性盡去後再獻於太子。”

李承乾聞言,頓時不悅,問道:“此馬的野性比之三郎的定北如何?”

馬奴看着李承乾的模樣,也只得如實回道:“此馬已馴了幾日,野性去了不少,比起野性恐怕不及楚王的那匹定北。”

論野性,論馬力,烏海青就算從未馴過,也遠遠比不得李恪的那匹定北,更何況這匹馬的野性已經被馴去了七分,自然更是如此了。

李承乾聞言,指着這匹烏海青道:“三郎能馴馬,本宮也能,這馬本宮近日騎定了。”

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章 將行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章 收局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
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章 將行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章 收局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