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

李恪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李世民的反應也已然如此,所謂旁人不懂天家父子之情,這話不過是說給朝中百官聽的,話裡話外都暗示李世民和李恪都想要保住李承乾的性命。

李世民是皇帝,而李世民當着衆人的面又表露出了欲立李恪爲太子的意思,李世民要保李承乾的性命,李恪也要保李承乾的性命,大唐現在和將來的皇帝都要保李承乾的性命,誰還敢殺他?

李世民扶起了李恪,轉過頭來,對身後的衆臣問道:“朕欲從楚王之議,保逆子李承乾性命,廢太子之位,貶爲庶人,逐出長安,流放黔州,衆卿以爲可否。”

就李承乾謀反之事,朝中所持意見最大的便是和李恪、和李泰交好的官員,如今李恪已經開口保了李承乾性命,李泰也不會反駁,李承乾的性命便算是保住了。

“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爲善矣。”通事舍來濟見狀,最先上前,對李世民道。

其實眼下事已至此,李承乾殺與不殺都已經無礙大局,又有了來濟開口,中書侍郎岑文本也出列道:“來舍人之言頗善,臣附議。”

如果說方纔李恪當着羣臣之面,爲李承乾求情,興許還有刻意爲之,邀買人心之嫌,但隨着楚王業師、中書侍郎岑文本開口,那楚王一脈臣子要保李承乾的意思便越發地篤定了。

太子已然衰敗,楚王之興勢不可擋,誰又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和李恪,和李世民作對?

岑文本之言一出,以房玄齡、杜如晦爲首的百官也紛紛附和,願留太子一命。

“門下:肇有皇王,司牧黎庶,鹹立上嗣,以守宗祧,固本忘其私愛,繼世存乎公道。是知儲副之寄,社稷系以安危;廢立之規,鼎命由其輕重...承乾宜廢爲庶人。朕受命上帝,爲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鍾心。一旦至此,深增慚嘆。”

一封由李世民親草的《廢皇太子承乾爲庶人詔》自門下省發出,遍傳天下,太子李承乾被貶爲庶人,除去太子之位,流放黔州去了。

黔州,故名黔安郡,西臨川蜀,東接桂鄂,也算是偏遠貧瘠之地,用以流放倒也說得過去。不過黔州雖是貧瘠,但卻不蠻荒,比起瘴氣遍佈的嶺南和飛沙走石的西北,黔州也算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了,留着李承乾在此思過倒也妥當,也顯地李世民憐子。

隨着廢黜李承乾的詔書達下,也就意味着在儲君之爭中原本守擂的太子李承乾已然出局,這對於其他皇子而言本該是好事,可魏王李泰卻高興不起來。

此事若是放在一年多前,李恪滅國之功未建,長孫皇后尚在,李恪也還不是嫡子的時候,李泰自然是萬分欣喜的,但現在這個消息對於李泰來說卻太遲了些。

就在這短短一年多時間裡,局勢已然大變,李恪之勢突飛猛進,先取滅薛延陀之功,而後又在長孫皇后臨終前得了嫡子身份,可此消彼長間,李泰卻是勢力漸弱,不止失去了作爲嫡次子的最大優勢,甚至今日之後李世民對李恪的寵愛也更超了他幾分。

長安城,勝業坊,魏王府。

今日李泰在宮中眼看着李恪出了一日的風頭,佔盡便宜,而他卻只能在一邊眼巴巴地瞧着,心中早就怒火中燒,李泰在宮中時尚能勉力自持,可出宮回府後便鬧了開來。

“他李恪算什麼東西,憑什麼能披父皇的朝服。”王府內院中,李泰一邊踢翻了屋中的桌椅,一邊揮着手臂怒喝道。

李泰的動靜很大,剛一回府便大發雷霆,也驚擾到了魏王妃閻婉,閻婉聽得李泰正在府中發怒,連忙也趕了過來,在屋中看到了滿地七零八落倒着的桌椅之類,也不禁詫異。

在閻婉眼中,李泰一向以文才儒雅自詡,性情也算溫和,甚少有如今日這般大發雷霆的時候,這在閻婉的記憶中興許還是第一次。

“殿下這是何意,怎地突起雷霆之怒。”閻婉進屋,一邊打了個眼色,命府中奴婢收拾屋子,一邊對李泰問道。

李泰咬牙切齒道:“今日朝會,李恪假惺惺地負荊請罪,爲太子求情,父皇竟也被李恪所矇騙,當着朝中百官的面,將皇帝朝服披在了他的身上,他李恪算什麼,不過是個庶子,也配着帝王朝服嗎?”

今日之事,閻婉也是剛纔知曉,閻婉聽着李泰的話,雖還不明全部的細節,但也聽了個大概,閻婉道:“什麼?帝王朝服豈可輕予,父皇怎會如此?”

李泰道:“還不是你,儲位之爭你一直勸我不可操之過急,要我先修文名,攬天下文士之心,再爭儲位,可我如你所言,潛心文事,招攬才子,修《括地誌》,可《括地誌》還未修完,眼看着李恪便要登上儲位了,我還要這才名有什麼用呢。”

閻婉乃大儒閻立德之女,出身名門,最重文名,閻婉嫁於李泰之初,便知李泰的心思,也曾力勸李泰著書立身,收攬天下仕子之心。

其實閻婉所言本也無錯,皇子若要出衆,無非文武兩途,論武,十個李泰也是比不上一個李恪的,故而習武這條路便算是廢了,李泰能走的只有文路,於是李泰便從閻婉所言,招文士蔣亞卿等著《括地誌》,可他的《括地誌》還未著完,太子之位已經快要定了,他怎能不急。

閻婉道:“積名累望之事不比行軍打仗,本就是需要時日的,又豈能一蹴而就的,誰又能想到太子竟會突然謀反垮臺,只是不知此事舅父是如何看的,難道舅父眼看着李恪得勢,竟不曾勸阻嗎?”

李泰聞言,這纔想起了長孫無忌,李泰對閻婉道:“不錯,雖然母后不在了,但我還有舅父,父皇最是信重舅父,父皇立儲必會問過舅父的意思,舅父和李恪一向不和,早有嫌隙,難道舅父還能眼睜睜地看着李恪成爲太子不成。”

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章 夜襲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九章 奪河第八章 演練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
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章 夜襲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九章 奪河第八章 演練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