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面聖

傍晚,長安,大明宮。

李恪奉旨還京,當他快馬趕回長安後,最先去的地方自也不是楚王府,而是太極宮。

傍晚的,清冷的暮色中淡金色的霞光自天邊灑落,平鋪在太極宮地面之上,彷彿給原本就絢麗非常的宮城披上了一層華貴的輕紗,叫人望之,心中竟不禁爲之着迷。

李恪自承天門入宮,過太極殿,兩儀殿,經甘露門,便徑直到了甘露殿。

“奴婢拜見殿下。”

李恪雖近一載不在長安,但他這張臉,宮中的內侍們自然都還是記得清楚的,李恪剛到甘露殿外,門外站着的內侍便對李恪拜道。

李恪道:“勞煩內監向父皇通稟一聲,李恪求見。”

內侍笑道:“殿下不是外人,何必如此拘禮,陛下早有吩咐,殿下到了只管進去便是,陛下和貴妃娘娘可是久候殿下多時了。”

李恪問道:“母妃也在殿中?”

內侍應道:“陛下知殿下今日入宮,午後便將貴妃,樑王,還有高陽公主傳了過來。”

李恪笑着點了點頭道:“如此也好,有勞內監領路。”

說完,李恪便整了整衣袍,跟着內侍邁步進了甘露殿,直往內殿而去。

李恪到了內殿,擡眼望去,果然楊妃、李愔,還有高陽正在殿中,而李世民正坐在錦塌之上逗弄着小高陽。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拜見母妃。”李恪走進內殿,對李世民和楊妃俯身拜道。

聽得李恪的聲音,李世民擡眼望去,念子心切的李世民見得李恪站在自己的身前,臉上露出了難掩的笑意,放下了懷中的高陽,看着李恪,激動地笑道:“虎頭回來了,一載未見,我兒又長高了,再過幾載只怕就該趕上爲父了。”

李恪笑道:“父皇玩笑了,兒臣方纔志學之年,要想及上父皇,只怕還早着呢。”

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道:“你呀,就是行事太過方正,一板一眼地習慣了,此處都是一家人,又無外人,叫我父皇作甚,叫阿爹。”

李恪聞言,笑了笑,回道:“是,阿爹。”

一旁的楊妃也是愛子心切,看着李恪站在眼前也是喜不自勝,對李世民道:“虎頭這是在外待久了,規矩習慣了,一時間沒改得過來,待他在京中再待上幾日,自然就行了。”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如意說的也是,虎頭在外治軍,鎮撫一方,想必是威嚴慣了的,一時間未能適應過來也是有的。”

楊妃道:“陛下不是早就命尚食局備好了晚膳嗎?虎頭連日趕路想必也是餓了,何不就坐下來用着晚膳細談。”

李世民道:“如此也好,咱們一家人便邊吃邊聊。”

李世民說着,便命一旁的常塗傳了晚膳。

李世民雖爲皇帝,坐擁四海,但一向簡素慣了,晚膳也頗爲簡單,主食是赤豆粥,配上五六疊小菜,滿滿地擺上了一桌,幾人便都圍桌而坐。

李世民坐於主位,楊妃坐於次位,李恪坐在李世民的下手邊,而李愔則坐在楊妃的下手邊,可等着安排高陽公主李芳齡的時候,高陽卻鬧了起來。

“阿孃,我在坐在阿兄膝上。”高陽站在李恪的腿邊,對楊妃道。

以往高陽用膳,若李世民在時,她便貼着李世民,若李世民不在,她便貼着楊妃,不過今日李恪回京了,高陽也誰都不管,鬧着要坐在李恪的膝上。

楊妃皺眉道:“你堂堂公主,這般玩鬧,成何體統。”

高陽倒是聰明地緊,他聽了楊妃的話,回道:“方纔阿爹都說了,今日在殿中都是一家人,沒有那麼多的規矩,隨意些便是,我要坐在阿兄的膝上自無不可。”

高陽說完,還看向了李世民的方向。

所謂君無戲言,哪怕是在私下也是如此,李世民既然說了,當然就不會否認,更何況李世民也被高陽的這股機靈勁逗了笑了出來。

楊妃聽着高陽一本正經地回話,不禁也笑了出來,對高陽道:“你在坐你阿兄的膝上倒也可以,你阿兄趕了幾日的路,正是乏累之時,你坐在他的膝上,要你阿兄如何歇息。”

高陽雖然任性,但也知心疼李恪,李恪確是連日趕路回的長安,高陽也擔心李恪睏乏,累着了,於是頓了頓,擡頭看了看李恪。

高陽這幅模樣着實可人地很,高陽最親李恪,而李恪對這個小妹也更是寵愛,自是無有不應,笑了笑,便抱着高陽坐在了自己的膝上。

李恪對高陽道:“無妨,阿兄乃習武之人,不過趕了幾日路而已,還累不着阿兄。”

“還是阿兄最疼高陽。”高陽說着,甜甜地笑了出來,臉頰上露出了兩個漂亮的酒窩。

楊妃看着高陽得意洋洋地坐在李恪的膝上,對李恪笑道:“虎頭,你也不必太寵着高陽,什麼事都應着他,若她總是如此,待你娶了妻,她又該如何,總不能帶着她回王府吧。”

李恪年才十五,在李恪自己看來都還算是個少年,娶妻之事更是未曾想過,如今楊妃突然這麼一提,倒是叫李恪一下子愣住了。

十五歲,在後世人眼中看來確實還是個少年,但在時人眼中,再過些日子,也該到了娶妻的年歲了,楊妃當面提出了此事,也不奇怪。

這時李恪還未說話,倒是坐在李恪膝上的高陽先開了口,高陽道:“且不說阿兄還未到娶妻的時候,就算將來阿兄娶了妻,阿兄最疼地人也還是我,我自是要常去阿兄府上的。”

高陽尚且年幼,而李恪又是高陽的長兄,小妹貪玩黏着兄長也是常有的,李世民和楊妃聽着高陽的話,只當高陽是小兒心性,倒也未曾多想,由了他說去。

不過李恪自己聽了楊妃的話,卻道:“兒的婚事倒還不急,皇兄尚未冊妃,兒爲弟,又急甚。”

李恪自己倒是不急着成婚,但這催婚的本事,可是爹孃自古便傳了下來的,李世民雖年才三十有五,有子十餘人,但還無孫輩,自也盼着李恪這些個年長些的皇子早日成婚,開枝散葉。

李世民聞言,忙擺了擺手,對李恪道:“太子雖爲兄,但這婚娶之事倒也不不必盡依長幼之序。前些日子青雀還專程上書於爲父,他是相中了將作大匠閻立德之女閻婉,欲冊爲魏王妃,爲父與皇后都同意了,年後便當成婚,你是青雀兄長,更該急着些了。”

李恪聽了李世民的話,微微一驚,他萬萬沒想到李泰竟然自請欲娶閻家女郎。

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章 面聖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章 騙鉞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
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章 面聖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章 騙鉞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章 石室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