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稱心

天底下最瞭解一個人的人,從來都不是身邊的親近之人,甚至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最大的對頭。

如果去問李恪自己,李恪大概自己也不會腆着臉說自己是什麼正人君子,更談不上什麼賢王美譽,說起李恪,對李恪的目的和手段瞭解最深刻的還是太子李承乾。

禮賢下士、帶人寬厚、爲國爲民,這是李恪,但放肆、野心,甚至還頗爲陰險,這同樣也是李恪,李承乾說的並沒有錯,只是這些話也只能是他自己私下抱怨,說不出去的。

這些話李承乾不能說出門,憋在心裡也是難受,便要尋個法子緩釋一番,便去了擷玉樓。

次日,擷玉樓二樓的雅間,太子李承乾,漢王李元昌,還有襄陽郡公柴令武三人正在雅間中安坐。

黃昏酉時,天色將暗未暗,長安城華燈初上,正是各個青樓妓館中最是熱鬧的時候,李承乾所在的雅間位置最好,探頭便能看到一樓大堂正中,而在那裡正擺着一個寬敞的方臺。

這處方臺常年擺放在此,倒也沒什麼別的用處,不過是給樓中女子每日獻藝的所在,既是拉攏熟客,也是給新進的清倌人多謝露臉的機會。

爲了方便能看見大堂中歌舞,二樓雅間的門大多是敞開着的,李承乾的這處天字甲號雅間也是如此,但就在李承乾斜對門的那處地字丙號雅間,門卻是虛掩着,與旁人不同。而包下了這處雅間,與旁人不同的人便是楚王李恪。

“殿下,太子已經到了,現在天字甲號房裡坐着。”李恪從後面剛進雅間,擷玉樓的東家蕭月仙便也進了屋中,對李恪道。

李恪問道:“可都準備好了?”

蕭月仙道:“殿下放心,樓下都已經安排好了,今日必定叫太子看的五迷八道。”

李恪道:“太子可不是什麼鄉野小民,他久在宮中,又是擷玉樓的常客,見慣了佳麗,可不是輕易尋個人便能叫他上心的。”

蕭月仙笑道:“若是尋常說來,確實如此,但今日殿下在此,一切便就十拿九穩了。”

李恪問道:“哦?這是爲何,這與本王又何干?”

蕭月仙道:“朝野上下,誰不知殿下和太子是最大的對頭,只要殿下想要的東西,太子是必會相爭的。”

“哈哈哈...”

李恪聞言,頓時也明白了蕭月仙的意思,李恪笑道:“你這是希望本王出面和太子相爭,利用太子不願輸於本王的心態,激太子入套。”

蕭月仙道:“正是如此。”

李恪道:“當朝太子和楚王在擷玉樓爲一清倌人相爭不下,此事若是傳了出去,宗室的臉面是其一,只怕日後你這擷玉樓便該名聲大噪,生意更勝往昔了。”

蕭月仙笑道:“擷玉樓本就是殿下的買賣,擷玉樓的買賣熱鬧,日進斗金,對殿下還不是好事?”

李恪道:“仙兒說的也是,如此說來本王此行倒是一箭雙鵰了。”

蕭月仙道:“那是自然,殿下的這筆買賣穩賺不賠。”

——————————————

在地字丙號房,李恪和蕭月仙還說談着李承乾,而與此同時,身在天子甲號房的李承乾卻還全然不知自己已身在彀中。

“太子一向繁忙,今日怎地突然得了閒暇,邀我等來此相聚。”雅間當中,柴令武懷抱美姬,手中端着酒樽,對李承乾問道。

李承乾也如柴令武一般,一隻手摟着懷中的美姬,另一隻手則在美姬的膝上肆意遊走,回道:“本宮有什麼好忙了,每日在宮中也不過是枯坐罷了。父皇要本宮學着定奪的也不過是些不痛不癢的刑訴之事而已。就是這些本宮大多也只是聽政而已,並不直接斷案,又能忙道哪兒去。”

李承乾的言語之中雖未曾提及對李世民的不滿,但話裡話外卻不乏抱怨之意,李承乾堂堂太子,未來的國君,可李世民卻不願放權於他,只讓他掌管朝中的刑訴之事,協理刑部和大理寺兩處,卻不入省臺,甚至管不着吏部、兵部、戶部這樣的實權衙門。

若論權勢,刑部和大理石主治民,卻不直接治官,比之吏部,兵部卻是差了不少。李世民原本的想法卻是希望李承乾能借刑訴之事,正是非之念,長決事之能,以爲將來繼位爲君打下基礎,但李承乾卻以爲李世民如此是對他的能力不夠信任,故而如此。

一旁的柴令武也不知聽沒聽出李承乾的言下之意,只是對李承乾道:“太子年不過十九,便執掌我大唐刑訴,何等了得,天下誰能比之,實在叫我等萬分欽佩啊。”

柴令武的話,本是有些奉承的意思,但柴令武卻不知,他的話可是正戳中了李承乾的痛處。

李承乾道:“執掌刑訴又有何用?本宮和楚王年紀相仿,楚王已出鎮北地,主滅國之戰,奪大功還朝,而我卻只能每日對着一堆枯燥的文書,看着旁人揚名立萬。”

如果說方纔的話,李承乾說的還有些隱晦,那現在,李承乾的意思便表露無疑了。

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李元昌曾今吃過這樣的虧,連忙道:“太子爲國心切,這是好事,不過此處不是談論國事的地方,要知道,咱們來此可是快活來了。”

柴令武聞言,也道:“漢王說的是,在這風月之所,咱們還是聊些風月之事的好。”

柴令武說着,便對屋中伺候的婢女問道:“你們擷玉樓近來可有什麼新鮮事兒,新鮮的人兒,若總是以往那些,可就厭了。”

屋中伺候的婢女聞言,笑着回道:“小公爺說笑了,咱們擷玉樓缺別的,難道還會缺了美人嗎?待會兒樓下會有佳人登臺獻藝,那人名作稱心,是咱們擷玉樓近來新捧的頭魁,可是東家花了大價錢自中原買來的。”

柴令武聞言,頓時來了興致,問道:“長安城各處青樓,就屬你們擷玉樓美人最多,什麼樣的女子竟能坐了你們擷玉樓的羣芳魁首?”

婢女道:“現在說了還有何意思,左右小公爺向來是不缺銀錢的,何不將她請上獨奏一曲,共飲一番。”

柴令武笑道:“那是自然,請上來獨奏一曲是必得要的,只不過席間共飲嘛,除了太子,還有誰能消受如此美人呢?”

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章 請辭第二章 端午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章 拉攏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章 命格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章 取義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
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章 請辭第二章 端午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章 拉攏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章 命格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章 取義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