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

權萬紀死了,死地突然,沒有人知道權萬紀是被薛仁貴射殺,所有人,包括李承乾自己都覺得起初射殺權萬紀的那一箭是他身後的突厥人放的。

權萬紀是誰,太子家令,言官出身,朝中有名的諍諫之臣,殺了他,便是再向所有言官,甚至是滿朝文武宣戰。

此事幹系重大,甚至可以直接將他從太子之位上拉下來,因爲沒有哪個官員會願意這樣一個嗜殺朝中大員的太子坐於東宮,下到不入流的小吏,上到三省宰輔俱是如此,甚至就連原本一直護着他的東宮屬官都會起來彈劾他。

以往他昏庸,貪圖玩樂,但還能叫百官諒解,可現在他殺了無辜的權萬紀,已經嚴重觸犯了朝中官員的底線,踐踏了他們的尊嚴。

今日他能殺進諫的權萬紀,異日他若爲帝,是不是就可以殺魏徵,殺于志寧,殺杜正倫,甚至是房杜二相?想想都覺得脊背發涼,他們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李承乾坐在馬上,看着倒在地上的權萬紀的屍體,彷彿也看到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權萬紀倒地的一瞬間崩塌了。

李承乾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辦,他無從反駁,是他下令拘拿權萬紀的,是權萬紀自己拒捕的,箭也是突厥隨從射出,而這些突厥隨從更是他帶來的。

一節節,一環環,死死緊扣,扣地李承乾翻不了身,透不過氣,權萬紀是他李承乾爲了掩蓋自己的醜事所殺,所有人都看到了,這一點李承乾跑不了了。

“誰幹的!誰他娘乾的!”李承乾渾身顫抖着喝罵着,彷彿一個市井潑皮,渾然沒有半分國之儲君的模樣,而他現在確實也算不上真正的儲君了。

“太子殺人啦,太子當街殺人啦。”此處是臨街的坊道,和長安城連貫南北的天街也不過一坊之隔,白日裡人雖不太多,但也不少,原本在圍觀的百姓看着眼前的一幕,紛紛叫喚了起來,四散逃開。

百姓這一散,消息不脛而走,李承乾已經殺了權萬紀和部分家令府僕從,難不成他還能爲了封鎖消息,再追殺這些百姓不成,更何況他就算殺,又能殺地乾淨嗎?

隔一坊之地就是長安城最熱鬧,人最多的天街,人只要一散,消息很快就會傳的人盡皆知,李承乾看着四散開來的人羣,只覺着腦袋一昏,竟險些栽下馬去。

一旁的趙節眼疾手快,見狀連忙上前扶住了李承乾,對李承乾道:“太子小心。”

李承乾彷彿一瞬間脫力了,整個人癱軟了下來,坐在馬背上眼睛空洞無神,口中道:“完了,全完了。”

臨街殺人,殺的還是太子家令,這次誰都保不住他,他的太子算是做到頭了。

趙節問道:“那咱們怎麼辦?”

李承乾木然道:“怎麼辦?現在怎麼辦還由得着你我嗎?恐怕消息一出,武侯鋪的人已經趕來了。”

長安城城中治安屬左右侯衛管轄,左右侯衛在城中各處要道設武侯鋪,李承乾臨街殺人,正屬武侯鋪管轄之內,故而李承乾有此一言。

果然,也正如李承乾所言,李承乾話音才落,已經有右侯衛的士卒自不遠處趕來。

——————————————————

延康坊,楚王府,書房。

薛仁貴在靖安坊射殺權萬紀,隨後便直奔楚王府而回,向李恪稟告此事了。

書房中,李恪正端着筆在書房中練字,臨摹的正是王羲之的帖子,只是臨字之事本該平心靜氣纔是,但李恪神情凝重,顯然是在等着什麼極重要的消息,哪裡有半分臨字該有的模樣和心境。

“三郎好筆法,運筆這般沉重,宛如刻木。”在李恪的身旁,武媚娘看着李恪臨下的字帖,用墨過重,顯然是沒有掌握好腕力,大沒有以往的水準,於是對李恪打笑道。

李世民獨喜王羲之的字,朝中百官和諸皇子爲投李世民所好,多有習練王羲之字帖的,李恪的筆法本就不弱,學王羲之的字也學地有六七分火候了,但看着李恪方纔寫的這些字,還不如以往一半的水準,故而武媚娘有此一言。

李恪聞言,放下了手中的筆,搖了搖頭笑道:“本王今日心境不佳,實在不宜練字,今日便就到這裡吧,再練下去怕是要被你更加笑話了。”

武媚娘掩嘴笑道:“媚娘不過如實說來罷了,若是三郎這般筆法,將來璄兒的書法你怕是教不得了。”

李恪看着武媚孃的模樣,心中的緊張倒是緩解了不少,李恪笑道:“爲夫書法尋常,不過勉強拿的上臺面罷了,將來璄兒的書法自然不是我來教的,我可是另有人選。”

武媚娘聞言,好奇地問道:“不知殿下屬意何人?”

將來李恪若能爲帝,李璄便是皇子,皇子的業師還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皇子在朝中地位,比如魏王業師爲王珪,那朝中那些被王珪提拔,或與王珪交好的大臣自然而然地就與李泰交好,給李泰平添了不少人脈和勢力。

李泰如此,對於李璄而言,此事亦然,若是李璄之師位重,那李璄不止能得其助益,更代表了李恪的重視,武媚娘自然萬分關切。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璄兒是長子,拜師之事不可馬虎,我欲請岑師教授,也不知岑師願不願。”

李恪之言一出,武媚孃的臉上頓時露出了笑意。

岑文本貴爲宰輔,更是李恪的業師,是楚王黨官員中威望最高,也是最得李恪信重的人,將來若李恪能爲帝,岑文本便是板上釘釘的諸相之首,他若爲李璄業師,對李璄自然助益極大,也可見李恪對李璄的重視和疼愛。

方纔武媚娘見李恪頗爲緊張,故而特意打了岔,李恪想起愛子,心裡原本的忐忑果真緩和了許多,而就在此時,離府許久的薛仁貴終於回府了。

“末將薛禮向殿下覆命。”薛仁貴一路疾走,直到書房門外,對李恪道。

李恪看見薛仁貴到了,心裡憋着的一口氣彷彿一瞬間鬆了下來,李恪忙問道:“事情如何?”

薛仁貴回道:“權萬紀已死,事情成了。”

“好。”李恪重重地一撫掌,激動道。

一旁的武媚娘聞言也笑道:“此事已成,恐怕稍後父皇便該傳衆臣入宮了,媚娘先爲殿下更衣。”

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二章 敲打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章 持節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九章 洞房花燭
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二章 敲打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章 岑長倩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章 持節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九章 洞房花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