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馬周

李恪的模樣與馬周全然不同,馬周衣着落魄,裝束隨意,酒保自不待見,但是李恪卻是錦衣玉冠,衣着考究,只一看便是個不缺錢的主。

李恪既開了口,自然不差那酒錢,酒保哪有看着上門的生意不做的道理。

李恪在雅間中坐定,待點的酒菜上地齊備,方纔李恪在樓下見到過的中年文士便被酒保帶了上來,出現在了李恪的面前。

“先生好酒量,連飲三日尚不知醉,在下佩服。”中年書生一入雅間,李恪便起身道。

李恪身旁的秦懷道不知李恪爲何偏生要禮遇這落魄書生,但李恪既然都起了身,他也不便在坐在一旁,於是也跟着站起了身子。

酒保擔心中年書生薰醉生事,惹惱了貴客,還專程拉着中年書生冷水洗了把臉纔上來,現在中年書生身上的酒氣倒是淡了許多,

中年書生見李恪起身,不以爲意,反倒低頭看着李恪面前桌子上備好的酒菜,問道:“我聽酒保所言,公子是請馬某上來喝酒的?”

李恪點頭道:“然也。”

中年書生接着問道:“可管夠嗎?”

李恪笑道:“那是自然,哪怕你把這間酒樓喝空了也成。”

“如此便好,善哉!善哉!”中年文士聽了李恪的話,臉上的笑意越發地濃厚了,似模似樣地擺了擺衣袍,在李恪的對面坐了下來。

李恪見來人坐下,自己也坐了下來,對中年書生問道:“你我萍水相逢,還不知先生高名?”

中年書生聽得李恪發問,不經意地回道:“在下馬周,馬賓王,眼下不過無名小卒而已,公子想必並未聽聞。”

馬周生於清河郡茌平縣,乃寒門子弟,不以名顯於世。馬周入長安城又方纔數日,整個長安城識得他的恐怕就只有酒樓的那個酒保了。

而馬周看李恪的模樣,必是世家公子無疑,豈會識得他,故而有此一言。

可旁人許不知馬周,但李恪豈能不知?

“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

大唐貞觀年間最爲傳奇的宰相,馬周雖出身寒苦,起自微末,但卻能抓住難得的機遇,在短短十餘年間青雲直上,終登大唐人臣巔峰,李恪豈會不知。

不過看眼下馬周的模樣,顯然是剛到長安未久,屬於他的機遇還沒有出現,所以現在的馬周還是籍籍無名之輩,李恪若是說自己識得他纔是怪事。

李恪道:“我與先生雖是初面,但先生的性子卻很合我的胃口,所以特請先生上來共飲幾杯,還望先生不要見外。”

馬周擡起雙手,看了看自己的衣裳,笑道:“我馬周落魄至此,公子願意請我喝杯酒,我自然樂得來,哪有什麼見外的。”

李恪聽了馬周的話,竟親自拿起了酒壺,走到馬周的身邊,要爲馬周將酒杯滿上。

李恪何等身份,突然爲一個落魄書生倒酒,着實驚住了同來的秦懷道,秦懷道忙上前道:“這酒我來斟便是,怎敢勞煩公子。”

李恪見狀,擋住了有意上前接過酒壺的秦懷道,笑道:“我與馬先生一見如故,這頭杯酒自當我親自來倒。”

說完,拿起馬周的酒杯,便滿滿地爲馬周倒上了一杯。

馬周文才壓身,固自命不凡,但也並非虛言狂妄之人,李恪乃貴家公子,這樣的人突然屈尊爲他倒酒,着實是驚住了馬周。

李恪不同於酒保的傲慢,李恪待他以禮,馬周自也不會怠慢,馬周忙接過李恪的酒杯,謝道:“多謝公子美意,在下愧受。”

李恪道:“先生見外,何必說這一個‘愧’字,先生大才,早晚必有一飛沖天之日,這杯酒便當是我先爲先生預賀了。”

秦懷道聽了李恪的話,終於明白了李恪的意思,原來李恪竟有拉攏這落魄書生之意,可叫秦懷道不解的是,以李恪的身份,什麼樣的才子他拉攏不來,偏要在馬周的身上花費心思。

馬周聽了李恪的話,問道:“眼下馬某潦倒至此,爲何公子還有此言,莫非公子也通相面之術?”

李恪道:“所謂‘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於土囊之口。’先生眼下雖不得志,但我觀先生非是凡人,自有非常之志,非常之才,當今盛世清明,不漏遺才,先生必有昂揚得志的一天。”

“哈哈!”

馬周聽了李恪的話,高聲笑了出來,他起身端起了手中的酒杯,朝着李恪舉杯,而後一飲而盡,朗聲道:“我馬周自幼家境貧寒,少年從文,卻又放蕩不羈,一路走至今日不知爲多少人所鄙薄,沒想到今日在這小小的酒館之中,竟有識我之人。”

馬周少時屬文,無論文才幹略均爲上上之選,可卻因自己的出身而不爲時人所重,一直蹉跎至今。如今的馬周已三十有二,早過而立,卻仍舊一無所成,心中苦悶,今日難得遇到識他的李恪,自然心中暢意。

李恪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先生有治世之才,若不得貴人青眼,難免出頭不易。”

李恪的話,正中馬周心頭,馬周點頭,激動道:“然也,世人多庸才,能識人者甚少,公子伯樂之言甚合我心。”

李恪見狀,順着馬周的話問道:“既如此,卻不知先生可有下步的打算。”

短短數語,馬周已把李恪當做知己之人,回道:“我與中郎將常何曾爲舊識,此番進京正與投奔舊友。”

李恪聞言,問道:“常何?常何乃武將,不通文墨,如何做的了先生之伯樂?”

常何官拜中郎將,因曾爲李世民開了玄武門,立下功勳,故被引爲心腹,而李恪若是沒有記錯,唐史之上的馬周便是因爲替常何代筆奏摺而進入了李世民的眼中,從此倚爲臂膀。

但李恪說的話,聽在馬周的耳中,卻又不無道理。

文武殊途,常何乃武臣,而馬周卻要從文,兩者相差甚遠。

不過李恪既然這麼說,自然是有緣故的,馬周問道:“不知公子有何良言?”

李恪道:“我來做先生的伯樂,如何?”

自打馬周見了李恪第一眼,便知李恪不是常人,如今李恪這麼說,他便越發地肯定了。

馬周問道:“未問公子尊名?”

李恪緩緩回道:“在下姓李,單名一個恪字。”

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二章 敲打第八章 演練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章 馬周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章 左遊仙
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二章 敲打第八章 演練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章 馬周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章 左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