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破敵

薛延陀人攻勢受阻,進退兩難,原本藏在陌刀軍身後的弓手的機會便來了,迅捷如兔,來去如風的可汗狼騎一下子就成了弓手眼中的活靶子。

薛延陀可汗狼騎的前部千餘人被陌刀營將士無情地剿殺,宛如割麥般容易,與此同時,中軍中的弓手齊齊放箭,也直奔可汗狼騎的士卒而去。

狼騎士卒進,進不得,想退,卻又退不出,只能堵在一團,週轉不開,成了唐軍的刀下、箭下亡魂,命喪當場。

自可汗狼騎出兵到現在,前後不過一炷香的功夫,但可汗狼騎的傷亡已經過半,近兩千之數,奔着全軍覆沒去了。

眼前的一幕也讓夷男看傻了眼,夷男面對李恪,也是下了功夫的,對大唐各府、各軍的建制都做過詳細的瞭解,大唐無論是禁軍還是邊軍都不會有這樣一支軍隊。

李恪麾下的這支軍隊無論是戰法還是刀甲都是夷男此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支精銳河東三年前還不曾有過,現在便橫空出世了,多半也是這三載間李恪爲了對付薛延陀所專門備下的。

夷男眼睜睜地看着陣中正遭屠戮的可汗狼騎,心裡滴血般疼,既是心疼可汗狼騎的損失,也是擔憂場上的戰局。

可汗狼騎是他最後的底牌,可汗狼騎一敗,那他就再無扭轉戰局的資本,這一戰他輸掉的不止是可汗狼騎,還有整個汗庭。

果然,也正如夷男所擔憂的那般,可汗狼騎乃薛延陀精銳,也是薛延陀兒郎的信仰,當可汗狼騎入陣時薛延陀士卒備受激奮,軍心大振,但隨着可汗狼騎落敗,薛延陀人的戰意也低到了冰點。

尤其是當他們看着奉爲神話的可汗狼騎被唐軍如割草般剿殺時,“畏懼”兩個字已經寫在了他們的臉上,萌生了逃意。更有甚者,諸多士卒已經開始逡巡不前,不進倒退了。

但萌生逃意又何止是薛延陀的士卒,惜命的夷男和一衆薛延陀貴族首領更是如此,畢竟場上的局勢已然如此,若是再不撤,待薛延陀潰敗,再想脫身可就難了。

薛延陀這邊眼見着可汗狼騎慘遭屠戮,損傷殆盡,自是人人思退,而與此同時,唐軍陣中的兵威和士氣卻爲之大漲。

“今日之後,君買和陌刀軍怕是要名揚天下了。”蘇定方雙目圓瞪,臉上還帶着詫異,顯然也是剛從方纔的驚訝中走了出來,對李恪感嘆道。

李恪看着場中局勢,唐軍已得勝在即,也是心情大好,李恪笑道:“此時定方可知本王的用意了?”

蘇定方回道:“以步卒克騎兵,還是如此完勝,着實不易,大都督妙策,陌刀軍強悍至廝,倒是末將此前從未想過的。”

李恪道:“胡騎雖銳,不能持重,苟不獲利,氣沮心離。有本王這個活靶子在,薛延陀人自然要衝陣擒我,而他們一旦衝陣便合了本王的意。陌刀軍正斬賊七寸,你未曾想到,夷男更是未曾想到,本王打的就是一個措手不及。”

蘇定方看着場中的局勢,和薛延陀那邊已經似有退意的夷男一衆,對李恪道:“薛延陀軍敗勢已定,我軍可全軍而出了,若是遲了,恐叫夷男脫逃。”

“好,眼下正是時候。”李恪點了點頭,應了一聲。

說完,李恪高舉手中的虎頭湛金槍,槍指着夷男,高喝道:“三軍聽令,生擒夷男者,名傳金殿,賞銀萬兩,本王保舉封侯,賜食邑百戶!”

李恪之令一下,唐軍一衆頓時激憤,大唐朝中之諸王公候,除李恪這般的宗室子弟外,餘者多是有開國之功的文武元宿,其他人再想封公封侯便是難上加難。

可今日在兩軍陣前,李恪卻放出了話來,唐軍之中,只要誰能生擒夷男,他便向皇帝保舉誰封侯。若是旁人說這話自然有吹噓的成分,但李恪不同,李恪乃李世民愛子,此番北伐更是奉了帝命,只要此戰大勝,以李恪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想要保舉大功之人封侯當不是難事。

一時間,在近萬唐軍的眼中,夷男哪還是什麼薛延陀可汗,分明就是一個唾手可得的侯爵之位。

前部的薛延陀士卒本就已經跟着可汗狼騎慢慢潰敗,早已被陌刀營殺破了膽,漸漸後撤,難支大局,隨着李恪一聲令下,唐軍大部出擊,薛延陀的士卒彷彿一堵紙糊的牆一般,輕輕一推即倒,一敗塗地,作鳥獸散。

與此同時,夷男看着已經一面倒的戰局,自知可汗狼騎已敗,不復有回天之力,心中的退意越重,望向了身旁的梯真達官。

梯真達官也知道夷男的意思,點了點頭道:“可汗可速退,若再不撤,唐軍迎上來,堵住了退路,恐怕便走不掉了。”

夷男應道:“未免被李恪所擒,眼下也只能如此,帕夏快隨我同撤。”

夷男說着,扭轉馬頭,帶人便要往西北逃去。

可就當夷男策馬欲逃的時候,卻看見梯真達官仍駐馬在原地,沒有要走的意思,夷男於是問道:“帕夏這是何意?”

梯真達官嘆了口氣道:“可汗快走吧,我已經老了,趕不了路了,也不想趕路了,我是薛延陀帕夏,便讓我爲可汗做最後一件事,代可汗死在汗庭,和汗庭共存亡吧。”

夷男聽着梯真達官的話,看着梯真達官面如死灰的模樣,一下子默然了。

梯真達官是族中長者,他能在鐵勒部族中被推舉上汗位,其中不乏梯真達官相助,夷男視梯真達官極重,待若長輩,他看着梯真達官的滿目悽泫,自己也心如刀絞。

夷男道:“帕夏這又是何苦,你若留在此處,李恪不會放過你的。”

梯真達官面對將臨的死亡,這一刻反倒有些釋然了,梯真達官笑了笑,道:“我是族中大酋,薛延陀的牧民們在哪兒,我就要在哪兒,可汗不必管我。”

但夷男也知道梯真達官的性子,梯真達官是薛延陀族老,對汗庭,對薛延陀子民感情極重,梯真達官的脾氣也倔的厲害,既是梯真達官已經決定了的事情,就算是夷男這個可汗也勸不回來。

夷男只得道:“帕夏保重,若是李恪萬一能容得帕夏,帕夏也不必同李恪死磕,待我暫且退往西北整頓兵馬,纔回來接帕夏。”

其實眼下的西北除了咄摩支在唐麓嶺的兩萬餘人馬,哪裡還有旁人,夷男背靠汗庭,手握三萬精銳和可汗狼騎尚且不是李恪一萬人馬的對手,遑論其他,更何況眼下的薛延陀人已經被徹底破了膽氣,哪裡還敢回攻。

夷男說着,似乎連他自己都無法取信,搖了搖頭,離去了。

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一章 奉茶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章 收局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七章 餞別
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一章 奉茶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章 收局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七章 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