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殊遇

李淵之言一出,大殿內頓時靜了下來,靜地落針可聞,殿中的衆人雖然噤不作聲,但臉上的神色已經代表了他們心中滿滿的驚訝。

李淵爲太上皇,乃大唐開國皇帝,雖已讓位於李世民,但仍爲君王,若是駕崩,自當還是遵循帝王殯葬之禮。

《禮記·王制》有云:“天子七日而殯。”

凡帝王殯葬,在入殮之後,皆需行殯禮,在大殿之上停靈七日,受百官並萬民朝拜,而在這七日間,需有子嗣每日在棺前陪靈,而這陪靈的子嗣卻也是有講究的,那就是距棺槨最近的內圈陪靈的子嗣務必是出自嫡長脈。

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已死,李淵的嫡長一脈自然就是皇帝李世民還有嫡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還有晉王李治了,若依禮制,李恪不過是庶子,自不在守殯陪靈之列。

通常來說嫡庶有別,禮制不可壞,李恪絕無守殯的資格,但如今李淵開了口,一切就不一樣了。

李淵方纔所言,幫了李世民許多,李淵本又是李世民之父,太上皇,他的臨終遺願,李世民於情於禮都不可不尊。

李家馬上得的天下,對這些所謂禮制本就不甚看重,更何況李恪本就是李世民愛子,爲了李淵的臨終遺願破個例也不是難事。

所有人都懸着一顆心,在等着李世民的回答,但李世民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李世民當即回道:“阿爹有命,世民自當遵領,若阿爹走後,世民便命虎頭於承乾一道,爲阿爹守殯。”

李世民之言一出,此事便算是定了,殿中沒有人提出異議,也沒有人敢提出異議,李恪與嫡子一道爲李淵守殯,就此定論。

隨着李世民一口應下,大殿中旁人倒是還好,不過是覺得訝異,但李承乾和李泰兩人的臉色卻難看極了,只是他們臉色難看的緣故倒不是因爲李淵瀕死,而是因爲李淵的遺詔。

李承乾和李泰,論功勳、論聲望都遠不及李恪,文韜武略也俱是弱了一頭,他們相較於李恪,他們最大的優勢便是他們是長孫皇后之子,是李世民的嫡子。

東宮之儲,立嫡立長,嫡庶之別,可謂橫亙在李承乾和李恪之間的一道鴻溝,可隨着李淵的一句話,這條鴻溝似乎已經沒有原來那麼明顯了。

皇帝殯葬,天下矚目,多少雙眼睛在看着,近棺爲太上皇守殯,本是嫡子特權,可如今因爲李淵臨終遺詔,竟準李恪與嫡子同列,這叫旁人又如何看待此事?難道李恪也算是嫡子了嗎?

皇帝殯葬之禮莊重,尚且如此,那日後儲君擇選呢?今日嫡庶之例已開,李恪和李承乾還有李泰之間的嫡庶界限已經開始模糊,這規矩日後再想守,可就那麼容易了。

但此時的李承乾和李泰除了內心不安、不滿,嘴上卻不敢表露出半分,現在誰開口,便是大不孝,這個罪名,連李世民都扛不起,何況是他們。

聽得李世民應下,病榻上躺着的李淵又開口,對李恪問道:“虎頭,你可願意?”

李恪不管李淵的用意如何,但當李恪看着病榻躺着的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竟還拉了他一把,李恪這才明白,原來他此前所說的事情竟是這個。

李恪庶子的身份本就是他入主東宮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也是李恪最是無可奈何的地方,血脈親疏,不是功勞和寵愛便能輕易拉近的,但如今隨着李淵的臨終助力,這個問題也沒有那麼難了。

“祖父殊待,父皇寵愛,此乃恪兒之幸,恪兒感激涕零。”李恪再次跪地,眼淚也自眼中奪眶而出,伏身拜道。

李淵的話交代完,他身上的力氣似乎也一下子用盡了,李淵的手自然下垂,落在了牀邊,臉頰肌肉鬆散,嘴角卻還掛着一絲笑意。

最後的彌留之際,李淵雙目圓瞪,飄忽見,李淵彷彿彷彿看到了自己一生的場景:射雀屏娶妻、愛妻誕子、太原起兵、長安稱帝、玄武門之變...喜憂參半。

此時的李淵已是暮時,氣力已經消耗殆盡,李淵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口中似在喃喃自語着什麼,嘴巴吃力地嘟囔着,自喉嚨中發出模糊的聲音,旁人都聽不清楚,更不知李淵在說着什麼。但李恪擡起頭,看着李淵的嘴巴,聽着耳邊模糊的聲音,李恪知道李淵口中的話。

“《鴟鴞》之詠,無損於吾。”

“《鴟鴞》之詠,無損於吾。”

......

李淵至死,還在想着李恪曾經通過他說過的話,李恪不知李淵如此作爲,他究竟是放下了,還是沒有放下,最後的呢喃究竟是釋然,還是執着,但李恪知道,這個起隋末亂世,開盛世大唐的大唐上皇已經離去了。

毀也好,譽也罷,李淵之前,是留惡萬年的煬帝楊廣;李淵之後,是千古一帝的太宗世民。

論惡,李淵不及表兄楊廣,論功,李淵不及親子李世民,李淵這個皇帝文治武功本也不差,但夾在兩者之間終究還是顯得太過平平無奇了些。而如今,這一切也都結束了,終於結束了。

李淵幾聲呢喃作罷,雙目緩緩地闔上,面色褪去了最後一絲血色,之後再無聲息,陪侍在李世民身後的孫思邈見狀,連忙走上前去,抓住了李淵的手腕,號了號脈,已經覺不出半分生機,於是搖了搖頭,對李世民道:“陛下,上皇去了。”

“祖父...”

“阿爹...”

聽得孫思邈之言,大殿之中頓時響起了一陣呼號之聲。

李恪靠的近,就在李淵的牀前,李恪上前握住李淵的手,李恪還能感覺到李淵手掌上的殘溫。

就在這指掌相觸的一瞬間,李恪對他的這個祖父,這個在他印象中存在感並不強的祖父似乎又多了一些認識。

李淵雖然有些有些優柔寡斷,短了幾分帝王氣魄,以致釀成大錯,到了今日這一步,但是說到底,他也不過是個孤獨、失望的老人。

“上皇駕崩,馭龍賓天!”

隨着常塗的一聲哀唱,響徹大殿內外,向天下宣告着隋末亂世最後一個梟雄逝世,一個時代徹底結束了。

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章 相爭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八章 逼反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一章 接風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章 自請
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章 相爭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八章 逼反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一章 接風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章 自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