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

中秋大宴,又作秋宴,每逢中秋佳節,李世民必在麟德殿設宴,大饗羣臣。

今日的中秋宴對於李恪而言卻有着特殊的意義,因爲這次大宴是他自登太子位後,第一次參加這般規格的盛宴,自然極爲重視。

麟德殿上,皇帝李世民正在殿中上首端坐,在太子李恪並太子妃武媚娘正坐於左側第一列的席位之上,而在李恪的下首,便是魏王李泰還有魏王妃閻婉。

今日能夠與宴的都是京中四品及以上大員,席間滿座朱紫,美酒佳餚,歌舞齊出,確也是一派盛世場面。

夜色未降,天色昏黃,君臣衆人落定,隨着內侍一聲“開宴”高唱,中秋大宴便算是開始了。

大宴伊始,歌舞齊出,大唐君臣之間本就沒有那般多的束縛,酒席之間便開始觥籌交錯了。待一輪舞罷,三杯酒後,大宴的氣氛慢慢地也開始高漲起來,麟德殿中也真正地熱鬧上了。

中秋佳宴,衆人興致雖高,但今日的宴飲和舞樂已經是其次的了,因爲衆臣都知道,在今日的大宴之上將有要事要宣讀,而這件要事便是錄入凌煙閣的名錄。

宴中衆臣雖在飲酒,但眼睛卻時不時地瞟向了李世民身後站着的褚遂良和褚遂良手中捧着的聖旨,這聖旨中記着的正是功臣名錄。

又是一曲舞罷,大宴已經近半,終於李世民壓了壓手,示意宴中的舞姬散開,而後起身向着衆臣道:“幾日前,朕依太子之言,爲表記衆臣之功,特於太極宮凌煙閣置功臣閣,繪入功臣名錄,既顯其功,顯榮當世,亦激勵後人,追照先賢。今日恰逢佳節盛會,便將此事定下吧。”

李世民說完,擺了擺手,示意褚遂良上前宣旨。

“爲人君者,驅駕英才,推心待士,乃得人心。朕繼位於茲十有餘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爲彰表功德,特置凌煙閣,以流後世。

趙國公長孫無忌,貴戚豪族,英冠人傑,位列其一;河間郡王李孝恭,宗室名王,獨稱軍功,位列其二;樑國公房玄齡,命世之才,善建嘉謀,位列其三...莒國公唐儉,忠純不貳,心存國朝,位列二十三;英國公李績,家國長城,義名天下,位列二十四。”

褚遂良聲音清朗宏亮,念地雖不快,但二十四人的名單實在是不多,不過半盞茶的功夫就念完了,李恪坐在席中,看着席間的羣臣,一個個都是名響天下的重臣,但聽着褚遂良的話竟叫李恪覺着像是學生聽着塾師在報着課考的排名一般,不禁笑了出來。

李恪身邊的武媚娘看着李恪突然露笑,還不知李恪何故如此,忙抵了抵李恪,問道:“太子何故露笑?可是褚遂良唸錯了?”

這封名錄的排次很是妥當,無論是排名第一的長孫無忌,還是位列最末的李績都合乎情理,叫人無可指摘,更無人出列說半句不是,可就是面對這麼一副名單,主擬的李恪自己卻笑了出來,武媚娘自然有些好奇。

李恪收住了臉上的笑意,回道:“褚遂良念地很好,並無錯漏,只是本宮覺着很是有趣罷了。”

武媚娘自然猜不到李恪是在笑些什麼,只是看着李恪發笑,也覺着有趣,於是拿起席間的一顆荔枝,慢慢剝開便塞進了李恪的口中,對李恪道:“你呀,嬉笑地沒個正形,也不知在樂些個什麼。”

李恪在樂些什麼,李恪自己不說,武媚娘自然是猜不到的,但就在李恪和武媚娘嬉笑的時候,就在李恪下手坐着的李泰卻突然站了出來。

李泰不知何時從袖中取出了一卷長軸,雙手呈到了李世民的身前,對李世民道:“啓稟父皇,中秋佳節,又逢凌煙閣盛會,正是雙喜臨門,兒臣爲賀今日之喜,特奉上《凌煙閣賦》一副,獻於父皇。”

李世民諸子,乃至整個大唐宗室中,若論武名,在李孝恭隱退的情況之下,李恪是絕對的執牛耳者,但若論文名,李泰纔是諸子第一。李泰在這個時候突然獻賦,自然也是有意在百官面前展露一番的。

李世民見狀,知愛子獻賦,也面露笑意,命人呈上了李泰的這篇《凌煙閣賦》。

這篇《凌煙閣賦》可是李泰琢磨了數日纔有的成果,也是叫府中的士子們幫他仔細推敲了數次,逐字計較,纔有他當衆獻賦的底氣。

李世民也是識文懂貨的,李世民拿過李泰獻上的《凌煙閣賦》,不過寥寥數眼便知這賦必是上品,除了岑文本等寥寥數人,縱是朝中大臣能寫出的也沒有幾個了,當即心中大悅,命人當衆將李泰的《凌煙閣賦》誦讀出來,顯然是喜愛非常。

“粵若聖唐之御極也,寰宇克清,鴻業再創,纘功臣之烈,紀重閣之上,圖照日而增明,閣凌煙而益壯,勳庸自表,肆儀可望。昭昭兮藻繪之容,灼灼兮丹青之狀......豈不遇聖明之主,建公忠之節。石有時而泐,水有時而竭,茲閣也,不騫不崩,表功臣之盛烈。”

李泰的一篇《凌煙閣賦》,洋洋灑灑五百餘字,詞藻華貴而不失恢弘,確爲佳作,也叫李世民在衆臣面前着實長了臉了,李世民看着席間衆臣的臉色,臉上的笑意越發地重了。

《凌煙閣賦》方纔誦完,便有秘書少監程遷出列道:“啓稟陛下,魏王之《凌煙閣賦》氣勢恢弘,蕩人心魄,比之司馬相如之《子虛賦》亦可較高下,得此佳賦,可隨凌煙閣名傳萬世矣,臣爲陛下賀。”

程遷之言入耳,李世民臉上的笑意已經化作一絲得色了,李泰是他的愛子,他的文采能得百官如此讚許,自然也是他的面子。

李世民當即道:“魏王獻賦,深得朕意,賞金百斤,蜀錦千匹。”

凌煙閣一事本是李恪首倡,今日大宴更是李恪身爲太子後的第一次盛宴,卻眼看着叫李泰獻賦搶了風頭,武媚娘自然就不願了。

武媚娘看着李泰在席間的模樣,對李恪小聲問道:“今日盛宴,又逢盛事,魏王可是備好了佳作來恭賀父皇的,太子可曾有準備什麼?”

李恪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笑道:“區區詩賦,本王還不是隨手既來,何需提前準備,唯有當興而爲纔是上品,應試而作反倒落得下乘了,且看爲夫的。”

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三章 召見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章 破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四章 恩蔭
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三章 召見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章 破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四章 恩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