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勾結

當李恪啓程往長安去時,才行至半路,關於李恪的“壞消息”已經傳進了長安。

李恪於國有大功,更有賢名在外,朝中七成以上的官員對李恪這個太子還是頗爲認可的,就在這七成中甚至還有近半是堅決維護李恪太子之位的官員,而在剩下的三成中,既有魏徵這般因爲和李恪政見不和而談不上好感的,也有如魏王李泰還有長孫無忌這種明裡暗裡反對李恪的。

李恪私開武威倉雖是爲了百姓生計,但武威倉畢竟是西北要倉,李恪身爲太子,動了武威倉可是犯了大忌諱的。

畢竟在涼州,武威倉的倉糧份屬軍備,和刀劍相似,李恪私開了武威倉,嚴格來說和囤積兵甲並不二般。

當年大唐建國之初,隱太子李建成使東宮舊部、慶州都督楊文幹暗藏兵甲,刮練私兵,被人告發,李建成便險些丟了太子之位,此事若是套在李恪的身上,也未嘗不可。

慶州都督楊文幹爲李建成舊部,而李恪在西北又有涼州都督蘇定方,蘇定方之能遠勝楊文幹,涼州兵權之重更在慶州之上,若是處置得當,藉助此事未嘗沒有把李恪從太子之位上拉下來的可能。

消息進京,長安城頓起軒然大波,一時間彈劾李恪的奏章如雪花般飄進了太極宮,輕些的說李恪不知輕重,私開糧儲,重些的直接指責李恪暗藏軍備,勾結邊帥,意圖謀反,恨不得李世民直接廢了李恪的太子之位纔好。

長安城,勝業坊,魏王府。

魏王李泰看着兵部侍郎秦昆送來的西北傳來的消息,神情得色,已經在盤算着如何藉助此事對付李恪的事情,就在此時,門外有人傳告,獨孤家獨孤蘇登門求見。

獨孤蘇其實在長安已經有些時日了,自打之前獨孤蘇奉獨孤師仁之命拜會長孫無忌,被長孫無忌回絕後便沒有回過涼州,而是一直就在長安待着,此番獨孤蘇又奉父命見李泰來了。

此番來見李泰,自然也是爲了對付李恪,只是此次獨孤蘇來見李泰比之前見長孫無忌更多了幾分把握,也做了更多的準備,畢竟李泰的立場可不似長孫無忌那般模糊,李泰一直都是覬覦大唐的皇位的,而此番正是他千載難逢的機會。

果然也獨孤蘇所預料的那般,獨孤蘇雖此前與李泰從未謀面,但此番求見李泰卻是順風順水,一番通稟之後便被帶進了王府。

“草民獨孤蘇,拜見魏王。”獨孤蘇跟着王府衛率入內,對李泰拜道。

李恪開了武威倉的消息才進京,正是羣起而攻之的時候,隴右門閥獨孤家的嫡長子獨孤蘇便入府求見,李泰不難猜出他們的意圖。

不過李泰雖然猜到了獨孤蘇的意圖,但他也不會自己當先挑明。李泰先是故作不知地對獨孤蘇問道:“獨孤公子倒是稀客,不知此來所爲何事?”

獨孤蘇回道:“獨孤蘇來此是有要事要向殿下稟奏。”

李泰道:“這倒是奇了,獨孤公子身在涼州,不知又有何事要想本王稟奏。”

獨孤蘇道:“太子殿下夥同涼州都督蘇定方在涼州私開武威倉,並以兩倍高價售武威倉之軍糧於涼州百姓,竊獲巨利。”

李泰聞言,道:“太子私開武威倉,販售軍糧,獨孤公子應當向戶部、兵部奏報此事纔是,來尋本王是爲何故?”

武威倉中的糧草屬軍備,受兵部轄制,而武威倉署又爲戶部隸屬,此事自是自當歸兵、戶兩部所管,李泰要獨孤蘇去尋兩部也無不妥。

獨孤蘇道:“太子身爲國儲,身份尊貴,蘇定方又爲太子心腹愛將,手握西北重兵,莫說是戶部和兵部了,就是尚書省和御史臺也未必能管得住此事,縱是報了又有何用?”

李泰笑道:“蘇定方乃朝中大將,太子更是國儲,輕易開罪不得,你等好端端地檢舉太子和蘇定方作甚?”

獨孤蘇回道:“殿下是聰明人,消息靈通,獨孤蘇也就不和殿下兜彎子了,太子遣麾下舊部蘇定方爲涼州都督,然蘇定方在涼州橫行無忌,常行有不法之事,和咱們隴西各家更是多生嫌隙,我們早欲彈劾,但無奈蘇定方有太子迴護,我等動不得他,故而求見於殿下。”

關隴門閥和東宮之爭,這是李泰一早便知道的,李泰所問不過試探而已,若是獨孤蘇一味遮掩,只想着李泰出面,那李泰也不是傻子,必定會對獨孤蘇敬而遠之,不過獨孤蘇倒還坦誠,他的回答也能叫李泰勉強滿意。

李泰道:“如此說來這倒是你們和太子的恩怨了,那你何以知道本王便會插手此事?”

獨孤蘇看了看屋中,見得並無旁人,於是對李泰道:“此間並無外人,那獨孤蘇便就直言不諱了,魏王殿下才是先文德皇后所出,陛下嫡子,而太子不過庶出,得文德皇后恩垂,空掛一個嫡出的名頭而已,如何比得上殿下名正言順,難道殿下就願意看着太子如此坐大,不管不顧嗎?”

獨孤蘇的話正說進了李泰的心窩裡,在李泰看來,自己纔是真正皇后所出的嫡子,而他的兄長李恪不過空掛一個嫡出的名頭而已,可卻被李世民偏愛,立爲太子,李泰的心裡自不服氣,這也是李泰幾次三番地覬覦太子之位,和李恪爲難的緣故之一。

李泰聽着獨孤蘇的話,正和了李泰的心意,李泰的眼中不禁也浮現出了一絲快意,而獨孤蘇看着李泰的反應,也知道李泰必是聽進了自己的話,於是接着道:“殿下,草民是世家子,最重血脈嫡庶之別。草民一直以爲前太子被廢,殿下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選,殿下可莫要錯失眼下良機啊。”

如果說獨孤蘇此前的話說進了李泰的心裡,那他這句話就是說到了關鍵,也是最打動李泰的地方。

如今隨着李恪的儲君之位日益穩固,李泰光憑着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再想動搖李恪已不可能,最好的法子便是藉助朝外的勢力,而朝外的勢力當中又還有比關隴門閥更強的嗎?

此番關隴門閥要對李恪下手,正是李泰落井下石的最好機會,若是錯過了此次,李泰還能再去哪裡尋得如此強援,去尋李恪如此大的過失?

李泰想了想道:“你的意思本王已經知曉,此事本王心中自有考量,你們只管行事便是,明日朝會之上本王不會袖手旁觀的。”

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章 騙鉞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章 結好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
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章 騙鉞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章 結好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