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

古之王爵,以秦、晉、齊、楚四號爲尊,趙、魏、燕、韓等爲次,而後便是魯、樑、代、陳、宋、吳、越、蜀等。

李世民爲帝前曾爲秦王,故而秦王爵位不會輕易冊封,而大唐又起自晉陽,晉王爵位也有特殊的意義,不會輕易與人,所以這楚王爵已經幾乎是頂了天了。

而在方纔的冊封之中,作爲定襄軍先鋒,先破鐵山的蘇定方官拜從三品左武衛將軍,臨清侯,一躍而成軍中要員,功績不比蘇定方這般耀眼的王玄策則爲從四品楚王府司馬,拜侍御史,也是連升三級,李恪的文武臂膀已經初露頭角。

臨朝大封結束後,李恪思親心切,便徑直回了內宮,往尋母妃而去。

隨着李世民搬進了太極宮,身爲貴妃的楊妃自然也是一樣,楊妃的寢殿已從東宮的宜秋殿搬至了太極宮的昭慶殿。

昭慶殿內,楊妃和李愔早已得到李恪今日回京的消息,當李恪還在大殿之上奏對之時,李愔已經趴在昭慶殿的正門的門柱邊上遠望,看着路口的方向,只盼着看到阿兄的身影。

“來了,阿兄回來了。”距離殿門還有十多丈的距離,小李愔已經看到了迎面而來的李恪的身影,一邊對身後守着的瓶兒叫着,自己便撒腿跑到了李恪的身邊。

“阿兄、阿兄。”李愔一溜小跑迎到了李恪的身邊,拉着李恪的手臂喜道。

李恪低頭看着手邊的李愔,四年的時間,原本個子小小的阿弟已經長及他的胸口,比起他剛剛離京時的樣子高了許多。

“愔弟長高了。”李恪作勢量了量李愔的個子,摸着李愔的頭道。

李愔拉着李恪道:“阿兄也長高了。”

李愔還記得李恪四年前剛剛離京的模樣,那時的李恪還遠沒有現在這麼高,這四年見李恪身在草原,身子倒是結實了不少。

李恪問道:“阿兄臨行前囑咐你要同岑師好生讀書,你可聽進去了。”

李愔見李恪問了,忙道:“我每日都隨岑先生讀書,現在已經在學千字文了。”

千字文不過是讀書的基礎,但在李愔看來已經是頗有難度了,故而李愔還專門挑了出來告知李恪。

李愔初見李恪,彷彿四年間憋了許多話要告訴李恪,嘰嘰喳喳地拉着李恪說個不停。

一旁陪着的瓶兒見李愔拉着李恪,嘴巴光是說個沒完,卻不見步子挪動,於是對李恪道:“娘娘已在殿中等候,殿下快些過去吧。”

四年的時間,瓶兒已經長成了二十出頭的大姑娘,樣貌依舊秀麗,卻也多了兩分淳美。

“愔弟,阿孃還在等着呢,我們快些過去吧。”李恪看了瓶兒一眼,拉着李愔道。

正如瓶兒所言,當李恪來到大殿的內室時,楊妃已在門外守候,看着李恪走近自己,一把便將李恪攬入了懷中。

“虎頭回來了,虎頭可算是回來了。”楊妃一邊輕撫着李恪的後背,對李恪柔聲地說着,眼中已有淚光閃過。

對於楊妃,骨子裡的李恪也早已把他看作自己的阿孃,聽得楊妃輕訴思子之情,李恪的心裡也沉甸甸的一片。

“恪兒不孝,叫阿孃擔心了。”過了片刻,李恪自楊妃的懷中站起,自自己的衣袖擦了擦楊妃的眼角,愧疚道。

“回來便好,回來便好。”楊妃看着身前竟已比她矮不了多少的李恪,又笑了出來。

李恪離京四年,楊妃的模樣倒是變的不多,仍舊是李恪記憶中的溫柔和藹,但李恪已經從一個孩童長成了翩翩少年,楊妃看着愛子長大,心中自然欣喜。

楊妃看着李恪,突然又想起了什麼,連忙將李恪領進了內室,從內室伺候的婢女手中抱過了一個正在熟睡的女童,對李恪道:“這便是你從未謀面的小妹,你且抱着。”

李恪笑着從楊妃的手中接過女童,看着她粉嘟嘟的臉蛋煞是討喜,對楊妃問道:“小妹可曾定名?”

楊妃對李恪道:“陛下定名芳齡,李芳齡。”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好名字,芳年華月,如花美齡。想來小妹將來長成也該是母妃這般貌美女子。”

李世民有女二十餘人,但生母大多不明,而因爲李恪的緣故,這一世楊妃得到的恩寵遠比唐史之上來的要多得多,所以他的這個小妹到底是誰,他也拿不準。

不過世事總是如此巧合,就當李恪抱着小妹正在逗弄的時候,一個內侍帶着一隊人,突然帶着李世民的聖旨來了。

“不知中官大人來此何事?可是要尋王爺?”門外站着的瓶兒見有內侍拿着聖旨出現,只當是李恪的封賞聖旨,於是問道。

來的中官卻搖了搖頭問道:“不知小殿下可在?”

楊妃最小的兒女便是李恪懷中抱着的李芳齡,中官口中的小殿下自然就是指的李芳齡。

李恪猜到了中官的來意,抱着李芳齡出了門,對中官道:“小妹在此。”

中官見了李恪,半舉着手中的聖旨對李恪道:“奉陛下前來傳旨,冊封小殿下公主之位,請娘娘和楚王代小殿下接旨。”

李恪聞言,忙跪拜道:“父皇恭安,兒臣李恪迎旨。”

中官展開了金面玉軸的聖旨,對着身前的李恪和楊妃宣道:“用嘉成德,將及推恩,疏封錫號,禮典攸在。第十七女芳齡,資身淑慎,稟訓柔明。克備肅雍之儀,允彰圖史之德。而方營魯館,宜啓沁園,俾承寵於中闈,復增榮於列賦,冊高陽公主,食實封一千戶。賜之金冊,謙以持盈,益篤興門之枯,貴而能儉,永垂宜室之聲,勿替令儀,尚緩厚祿。”

李芳齡年幼,連話尚且還說不利索,哪裡談得上資身淑慎,稟訓柔明之詞,說白了,無非就是愛屋及烏,李恪在北地立下大功,這也算是李世民對李恪的封賞和補償罷了。

李恪起初聽着倒也還算正常,可當他聽到小妹的封號時,整個人都愣住了。

高陽?李芳齡的封號竟然是高陽?

李世民所冊封的公主雖多,但高陽的名號李恪豈會不知,李恪看着懷中的小妹,臉上滿是詫異。

誰能想到,他懷中這個煞是可人的小女娃竟會成爲日後流惡後世的高陽公主。

這一瞬間,李恪竟有一種去尋了李世民,將這封號退了回去的衝動。

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章 結好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三章 召見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章 相爭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章 收局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六章 質子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
第五章 汗庭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章 結好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三章 召見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章 相爭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章 收局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六章 質子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