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

“姑娘的曲子彈地極好,我二人乍聽之下如聞仙樂,甚是喜愛,故而自主主張請姑娘登船,還望姑娘勿怪唐突。”李恪長身玉立,站在甲板之上,看着身前站着的仙娘,和隨在她身後抱琴的婢女,拱手笑道。

仙娘淺笑着回道:“小女拙技,能得公子青眼,已是萬分榮慶,豈敢言唐突二字。”

所謂“技”者,謀生之能,李恪聽着仙孃的話,心中便越發地肯定了,眼前的這個仙娘必是青樓女子無疑了,若非如此絕不該稱之爲“技”,而該是“藝”。

李恪道:“姑娘不覺唐突便好,姑娘琴藝絕佳,我二人一曲聽罷尚覺不足,願請姑娘再奏一曲,不知可否?”

仙娘聞言,掩嘴笑道:“公子見多識廣,既請仙娘上船,當知仙娘是何人,這河上行曲與在樓中不是一個價。”

仙孃的身份李恪自然知道,至於這價李恪倒也不擔心,以李恪的身家,這天下還沒有他聽不得曲子,只是眼前的這個女子倒是叫李恪頗爲好奇。

仙娘一言一行進退得宜有度,顯然是見過世面的,竟有些大家閨秀的意思,更爲難得的是仙娘人如其名,初一露面便如那畫中走出的百花仙子,就連行樂要價這樣極爲市儈之事自她的口中說出,都絲毫不顯得低俗,着實叫李恪訝異。

李恪見過不少女子,宮中的,青樓中的,哪怕是京中權貴人家的貴婦人李恪也熟識不少,可像這樣的女子李恪竟還是初次見到。

李恪拍了拍手,便有一旁化作家僕模樣的楚王府衛率上前,手中捧着一錠金子站在了仙孃的身前。

李恪道:“這是錠金子可作錢百貫,便當姑娘奏琴之酬。”

百貫銀子,足可在長安任何一家青樓中爲一名姿色上佳的清倌人贖身,也可買下兩艘仙娘所乘的花船,作爲他的琴資自然綽綽有餘。

仙娘擡手示意身後的婢女接下家僕捧過來的金子,對李恪笑道:“公子出手不凡,想必也是方家中人,奴家若是彈的不好,還望公子勿要見怪。”

仙孃的琴音李恪此前已經聽過,自然知道仙娘所言不過是謙虛之詞,於是道:“姑娘過謙了,我二人洗耳恭聽。”

說完,李恪擺了擺手,便有王府衛率自船屋內搬出了桌凳,架在了寬敞的甲板正中。

“公子想聽什麼曲子?”仙娘在木凳之上坐定,對李恪問道。

李恪對身旁的王玄策問道:“先生可有想聽的曲子?”

李恪同王玄策關係甚密,所言自然不是客套話,王玄策也不推辭,想了想便道:“傳聞上古黃帝初在位時常憂國不治,而後夢遊華胥,覺華胥國治民安,乃順其道,終天下大昌。今日公子外出遊歷,望公子也能效由黃帝,遊有所得,便奏一曲‘華胥引’吧。”

“諾。”仙娘聽了王玄策的話,應了一聲,一雙葇荑放在了琴絃之上。

“閒居大庭,齋心服形。憂天下之不寧,何堪政事民情。久居三月之零,海河欲致清平。悠悠一夢之錄,致華胥之行。”

華胥引曲中所言雖是黃帝之時,但卻載於《列子》,作曲之人已久不可靠。但雖是如此,卻絲毫不影響華胥引成爲天下名曲,傳奏已然千載。

學琴者哪有不善華胥引的,對於琴中高手的仙娘而言更是不在話下。

仙娘玉手輕撥琴絃,一陣陣悠揚婉轉的琴音便自仙孃的指尖流淌而出,傳入了李恪的耳中,聽得李恪也如癡如醉。

華胥引不算長,合計不過三段節,不過盞茶的功夫,一曲華胥引便奏完了。

“好曲。”一曲奏罷,李恪原本微闔的雙眼睜開,撫掌嘆道。

仙娘起身,對李恪屈膝謙道:“小女藝技不精,叫公子見笑了。”

李恪道:“非也,姑娘的琴藝了得,就算是放在長安城中,也是排的上的人物,何來藝技不精一說,若是連姑娘都算藝技不精,恐怕偌大的長安城也難尋能者了。”

仙娘笑道:“公子想必是見多識廣的,既然公子這麼說了,奴家便厚顏生受了。”

青樓女子,久在歡場,自然練就了一雙好眼力,李恪舉止不凡,又自長安而來,自然不是出自尋常人家,仙娘倒也不便過謙,免得惹地李恪不耐煩了。

李恪看着盈盈站在他眼前的仙娘,心中也不免好奇。

無論容貌、琴藝,還是舉止,仙娘都非尋常青樓女子可比,甚至在平康坊,號稱長安之冠的擷玉樓重也找不出如仙娘這般人物,而現在竟生生出現在了李恪的眼前。

李恪問道:“卻不知姑娘自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仙娘回道:“奴家出自江都煙雨樓,自揚州北上訪友,此番便是回揚州而去。”

揚州,李恪聽着仙孃的話,臉上不禁浮出了一絲笑意。

李恪問道:“這倒是巧了,姑娘自揚州而來,我也正欲往揚州而去,也算是你我之間的緣分。”

仙娘道:“哦?這着實難得。”

李恪點頭笑了笑,問道:“姑娘自揚州來,自知揚州事,我正有一事想問姑娘,不知姑娘可能爲我解惑?”

仙娘雖是女子,但卻是歡場中人,歡場中人亦在市井之列,消息最是靈通,李恪既遇到了,便想着多問上兩句。

仙娘回道:“公子但請問來,奴家若是知道自是知無不言。”

李恪問道:“我奉父命南下,乃是爲打點族中留在揚州的一些買賣,我此次初到揚州,對揚州尚不熟悉,尚不知該小心些什麼,姑娘可否提點一二。”

仙娘見李恪的模樣道:“公子氣宇不凡,想必是富貴人家子弟,前往揚州打點的買賣想必也是極大的”

李恪輕聲笑道:“買賣倒是做的尚可,但也不過是祖上留下的些許祖業罷了。”

李恪雖未明說,但倒也未曾妄言,他此次南下本就是奉李世民之命打點祖業的,只不過他要打點的祖業是東南十六州罷了。

仙娘回道:“公子既是南下做買賣的,便需便需千萬仔細兩處人等,這兩處人在揚州勢力最大,若是惹了他們,無論買賣大小都難在揚州立足。”

李恪尚不知揚州竟還有這等勢力,聞言,訝然問道:“哦?卻不知是哪兩處人?”

仙娘回道:“正是漕運與鹽幫。”

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章 圈套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章 奏對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
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章 圈套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章 奏對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九章 奪河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