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

兩軍陣前,刀劍無眼,與將士同在的戰馬便顯得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戰馬便是行伍之人的第二條性命,故而行伍中人最是好馬,猶在兵刃之上。

李恪也是行伍之人,和李世民一樣,嗜馬如命,他一眼看到被拽進園中的那匹駿馬,所有的注意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

那匹戰馬被拉進園中,彷彿就像一團雪白的雲迎面而來,一瞬間便吸引住了李世民以及包括李恪在內的一衆武臣的注意。

李世民行伍出身,好馬,喜圍獵,平日裡也會馴養些鷹鳥,但與眼前的這匹神駿想比,他豢養於宮中的那些山鷹又算得了什麼。

“馬頭高俊如削,雙目瞪如垂鈴,脊強如將,腹闊如城,尾似流星,蹄圓而卓立,筋骨勻壯,好身姿,果然是萬中無一的好馬。”李恪看着這批雪白如雲的駿馬,雙眼放光,低聲讚道。

李恪的狀態也是所有在座武臣的狀態,看着眼前的駿馬,大多眼熱地很,倒是坐在李恪身旁的武媚娘卻頗爲不解。

她好端端的一個俏女子坐在他的身旁,又是他未來的楚王妃,他都不曾多看兩眼,竟盯着一匹馬看得這般仔細,看得這般出神。

片刻之後,武媚娘見得李恪的眼睛還在這匹馬上,於是嬌嗔道:“殿下,這匹馬當真就如此好看嗎?”

李恪的注意力正被這匹難得一遇的駿馬吸引,也未多想武媚孃的話,不假思索地回道:“那是自然,此馬身姿卓美,體態得宜,着實難得一見。”

武媚娘聽着,李恪竟是這般回她的,心中不知怎的竟泛起了一絲醋意,她看着眼前雪白一片的龐然大物,也不知美在何處,只是推了推李恪,咬脣問道:“難不成這馬比媚娘還美嗎?”

武媚孃的言態正是相戀中小兒女的模樣,正嗔怪着自己的情郎冷落佳人呢。

李恪原還未多想,可聽了武媚娘這話,哪還不知她的心思,當即收回了自己的目光,看着武媚娘,連忙笑道:“自然是媚娘美,媚娘天姿國色,正是這京中牡丹,豈是旁人比得的。”

武媚娘原本只是一時賭氣,這才問了李恪這些話,她也沒想到李恪竟會這般誇她,這還是李恪第一次當面贊她生的極美。

武媚娘迎着李恪的目光,倒是一下子羞紅了臉,不自覺地低下了頭去。

李恪看着武媚孃的這幅嬌羞之態,臉上也露出了笑意,不禁覺得大爲有趣,原來人前落落大方的武媚娘,竟也有這般模樣。

武媚娘低着頭過了片刻,發現李恪也並未再盯着她了,這才擡起了頭,故作出一副全然無事的模樣。

武媚娘看着站在席間的大度設,也不知是真感興趣,還是爲了岔開話來,武媚娘對李恪問道:“殿下可識得薛延陀的這位王子,看他這模樣似乎頗有幾分倨傲。”

李恪點了點頭,輕笑了一聲,回道:“大度設是薛延陀夷男可汗長子,與本王倒也打過交道。”

武媚娘道:“聽殿下的意思,似乎對此人頗爲不喜。”

李恪道:“此人生性好鬥,乃野心之輩,當初藥師公北伐,大度設也曾爲薛延陀先鋒南下助陣,功畢之後便欲據諾真水一帶爲己有,爲薛延陀之土。”

武媚娘不知軍事,甚至連諾真水在哪兒都不知,但李恪的話卻叫她來了興致,接着問道:“而後呢,諾真水可曾叫他佔了去。”

李恪笑道笑道:“當然不曾,陰山以北百里,寸土不讓,本就是我大唐北策。諾真水北依陰山北麓,乃北地緊要之地,水草肥美,豈能留於資敵。那時本王恰在軍中,藥師公也曾同本王議及此事,商討之後便一面命人向父皇稟奏,一面下手書命北線的李績將大度設逐出了陰山。”

武媚娘道:“如此說來殿下倒是與他早有過節了。”

李恪眼中閃過一絲厲色,冷聲道:“何止是本王與他之間,薛延陀上下多有狼子野心之輩,卻又自不量力,大唐與薛延陀早晚必有一戰,若有機會本王倒想親自提兵北上,再定漠北。”

武媚娘看着李恪的眼神,她能夠感覺到李恪言語中的殺意,後背竟不自覺地閃過一絲寒氣,但不知怎的,興許是即將成爲他妻子的緣故,感覺這後背的這股寒意在身上慢慢散開,她不僅未覺着有半分的不適,反倒生出了一種大丈夫當如是的感嘆。

李恪和武媚娘正在說着話,那匹通體雪白的戰馬也已經被大度設的五名家奴拖拽着拉進了園中。

“啓稟陛下,此馬便是外臣進獻陛下的神駿。”大度設指着此馬,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好馬,也善相馬,所乘六駿無一不是天下名駒,眼前的馬李世民看一下,便知絕非凡品,更在他的六駿之上。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不錯,確是難得一見的良駒。”

大度設聞言,面有得色道:“此馬出自薛延陀鬱督軍山腳下草場,虎背龍骨,吼聲震雲,縱是在草原之上也是絕無僅有。只是此馬野性難馴,常人騎之不得,我奉父汗之命將此馬送至長安也是費了不少功夫。”

李世民少年時也訓過馬,尤其是這樣神駿的馬便更是難馴,將它從薛延陀一路帶至長安着實要廢上許多功夫。

李世民道:“王子將如此神駿送來長安確實不易,一路辛苦了。”

大度設道:“此馬能得陛下讚賞,不止是此馬,也是我薛延陀的榮幸,只是這馬卻有一奇特之處,與常馬大不相同,還需陛下知曉。”

李世民不解地問道:“哦?卻不知是何奇特之處?”

大度設回道:“此馬長於鬱督軍山,牙廷腳下,乃我薛延陀萬馬之王,百年難遇,最通人性,誰能伏之,誰便是其主。三十年前,我薛延陀野咥可汗所乘戰馬便與此馬相同,待野咥可汗故後,可汗之馬便也就絕食而死,旁人皆不得降。”

李世民聞言,笑道:“竟有此事,如此說來,朕欲得此馬,還需得親自降服,不得假手他人了?”

大度設回道:“正是如此。”

大度設之言防落,還不等李世民開口,倒是席間坐着的魏王李泰坐不住了。

李泰急着起身喝道:“大度設,你好大的膽子,此馬野性難馴,豈能輕易乘之,你要父皇親自馴馬,到底按的是什麼心。”

李泰之言一出,席間頓時嘈雜了起來,呵斥之聲不決於耳,俱是在指責大度設妄言之罪。

不過大度設面對滿朝非議,臉上非但沒有半分懼色,反倒露出了一絲笑意,對李泰道:“魏王所言之罪,外臣萬不敢當,殿下若是以爲外臣所言不妥,外臣便只當自己從未獻過此馬,將此馬收回,帶回薛延陀便是。”

大度設的話說的看似退了一步,但卻頗有意味,若是他薛延陀使節千里迢迢帶駿馬來長安,獻於唐皇,結果唐皇連試馬的膽氣都沒有,若是傳了出去,李世民這天可汗的顏面又置於何處?

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
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二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章 引薦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