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

李承乾所設乃陽謀,李恪不得不接,可卻又無從接起,李恪想破局,自不容易,李恪思慮許久,卻始終難覓良策。

等,似乎已經成了李恪唯一能做,他現在能夠期待的就是事情出現轉機。

而王玄策所謂的“等”自也不是毫無目的地坐等,而是他在等朝中上下,宗室內外對此事的反應。

wWW ●тt kΛn ●co

李世民之言一出,滿朝上下不可能古井無波,而只要有人能站了出來,哪怕怕只是一絲波瀾,敏銳的王玄策便能覓得良機。

不過好在李恪等的時間並不算久,就在李恪正是一籌莫展的時候,王玄策想要的機會終於等到了。

李承乾奏摺進宮,李世民命宗正寺擇選適齡宗親,以備聯姻人選,李恪自然坐不住了,但更坐不住的還有一人,那便是漢王李元昌。

依李承乾的本意,本是欲藉此事逼李恪一把,李恪若是上書請娶阿史那雲,出鎮定襄,那便是最好,李承乾便去了一大心患,至於李元昌,李承乾再爲他重新擇一良人便是,與他的皇位相比,一個女子又算得了什麼?

可若是李恪若是龜縮府中不出,那李承乾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分化突厥之勢,折李恪一翼,順道也能噁心李恪一把。

可人算不比天算,就當李恪還等得起,沉得住氣的時候,李元昌卻先亂了。

襄王,定襄大都督,世鎮漠南,若是得到這些,便無異於是半個北地之王了,豈不比在長安城中看人眼色要好地多,更何況,還有得到那個叫他朝思暮想的阿史那雲。

一舉兩得之事他豈能不動心,就在李元昌得知李世民命宗正寺擇選適齡宗親的時候,他便坐不住了。

李元昌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當即入宮面聖。

“陛下,漢王求見。”立政殿中,李世民方纔批閱完今日各地呈上的奏章,正得了閒,逗着小兕子耍鬧,常塗突然入內,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既爲皇帝,又是太上皇李淵次子,但同樣喜好書畫的他對自己這個七弟卻沒有絲毫的好感。

李元昌頗有文采,擅丹青,擅行書,算的是宗室中難得才子,但其爲人卻很是放蕩,甚至仗着李淵的寵愛一度橫行長安坊裡,若只是留戀青樓之所便也罷了,這倒也算不得什麼大事。

可他爲人卻也霸道,對字畫又堪稱癡迷,但凡聞得哪戶人家有他喜好的字畫,便仗勢強購,無論旁人願賣與否。

只爲此事,李世民便時常收到監察御史彈劾的奏章,但李世民卻也拿他沒有太好的辦法。

蓋因李元昌極得李淵寵愛,李世民若是爲了幾副字畫便嚴懲李元昌,李淵勢必不滿。

如今的李世民雖貴爲帝王,但也不得不慎待李淵的態度。

李淵已將皇位傳於他,若非緊要之事,他絕不願同李淵起爭執,叫旁人說出爲了幾副字畫他便不容兄弟的風言風語。

李世民聽聞李元昌求見,心中雖不悅,但還是傳了進來。

“臣弟李元昌拜見陛下。”李元昌入殿,對李世民俯身拜道。

“自家兄弟,不必多禮,起身吧。”李世民擡了擡手,命李元昌起身。

李世民問道:“七郎今日不陪着太上皇,怎的得空來朕這邊了。”

李元昌平日忙着玩樂,又刻意避着李世民,李世民鮮少在宮中見到他,故而有此一言。

李元昌回道:“臣弟欲爲國效力,特來向陛下請命。”

爲國效力,這四個字自李元昌口中說出,李世民差點笑出了聲來。

國之蠹蟲,損耗民力之輩也能爲國效力?

李世民看着李元昌,好奇地問道:“七郎是想外放州郡,安民一方,還是想統兵出征,靖平邊線?”

李元昌聞言,頓時面露窘迫之色,無論是治政安民,還是行軍作戰,都非李元昌所長,而且他也受不得那份罪。

李元昌只得道:“爲國效力,爲君分憂當也不止文武二途。”

李世民看着李元昌的模樣,似乎明白了過來,李世民的口諭剛下不久,李元昌便來此,多半也是爲了此事。

李世民問道:“你指的聯姻之事?”

李元昌點頭道:“臣等所言正是此事,臣弟願爲君分憂,自請爲聯姻之人。”

李世民聽着李元昌的話,面露思索之色。

阿史那雲乃頡利嫡女,如今突厥雖敗,但大唐與突厥聯姻,李世民也絕不會遣旁系子弟前往,否則這不是施恩,反倒是一種羞辱。

大唐宗室中有資格同突厥聯姻無非就是李世民亦或是李淵之子,至於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等旁系之後根本不在考慮之列。

李世民原本最爲屬意的便是李恪,因爲李恪曾往突厥,與突厥人頗爲相熟,李恪可謂最佳人選,但若遣李恪,李世民卻又有些不願。

愛子少年時便曾爲質北上,此時若再命他北上,不得還朝,父子至此天各一方,不得相見,李世民着實不忍不捨。

故而李元昌的話反倒叫李世民有些動心。

左右留着李元昌之輩在長安,仗着李淵的庇護胡作非爲看着煩心,還不如將他丟到漠南,讓他自生自滅去吧。

————————————

李元昌剛入宮,正時刻盯着的李恪已經得到了消息,李恪雖不明李元昌入宮所爲何事,但在這個節骨眼上進宮,李恪也不難猜出來。

李恪初一這個消息,心中一震,他沒想到李元昌的動作竟這般快,甚至不給他太多反應的時間,多少還有些驚慌,但王玄策聽了這個消息,臉上卻露出了一絲喜色。

王玄策所長,本就在縱橫之道,此前這水不夠渾,王玄策自然無從施展,可李元昌的出現卻把水給攪渾了,李恪的機會便來了。

“漢王入宮,殿下的機會來了。”王玄策一得知李元昌入宮的消息,便對李恪道。

“先生是要從李元昌下手?”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不解地問道。

王玄策道:“漢王同太子一向走的極近,臣以爲此事或與李元昌脫不得干係,李元昌便是殿下的破局之點。”

王玄策說着,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似乎已是成竹在胸。

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一章 接風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章 收局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
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章 初定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一章 接風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章 收局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