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

當樑師都被殺,大唐佔據朔方的消息自南線傳來,唐與突厥兩國間便算是撕下兩國間那層薄薄的遮羞布,所謂的渭水之盟也真正成爲了一紙空談,而與此同時,李恪這個大唐的質子也不再是汗庭的坐上賓,反倒與俘虜無異了。

不過李恪卻又不同於尋常的俘虜,他是大唐的皇子,卻又殺不得,留着他還有更大的作用,頡利索性眼不見爲淨,將李恪、蘇定方、王玄策等數人丟到了陰山北麓的草場,命人嚴加看管。

陰山位置險要,自古以來便是劃分中原之國與草原的分界線,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守備森嚴,李恪想要逃跑自然是絕無可能。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陰山,李恪北上草原之時曾經路過於此,不過那時正是入冬的時候,滿眼望去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就算有草,也是枯白色的枯草,不曾找到這首民謠中的意境。

但當這一次,李恪在此來到陰山時,時間便到了最好的仲春,而李恪竟真的過上了牧馬放羊的日子。

陰山腳下,水草豐美,李恪迎着迎面拂來的微風,手持短鞭,趕着羊羣往小湖邊走去。

“去去去去...”

李恪一邊持鞭趕着羊羣,一邊嘴巴上上輕聲地喚着,有條不紊地前進。

“看不出來,殿下倒還是個牧羊的好手。”丹兒見李恪把羊羣趕地有模有樣,對李恪玩笑道。

李恪聞言,笑道:“那是自然,你也且想想,自古以來,哪有前往草原的使臣是不善牧羊的。”

丹兒本是與李恪一句玩笑,但丹兒卻沒想到李恪竟然會這麼說,使臣的好壞哪有跟牧羊的本領掛上鉤的。

丹兒一邊揮手幫李恪趕着羊羣,一邊對李恪道:“歪理,哪有殿下說的這些歪理。這世間除了殿下少年出使,旁人都是士大夫出身,哪有善於牧羊的。”

李恪看着丹兒一本正經的模樣,頓時來了樂子,李恪掰着指頭對丹兒道:“不信你便想想看,蘇武、張騫,哪個不是牧羊的好手?”

丹兒聽了李恪的狡辯,想了想,過了半晌才道:“班定遠呢,班定遠便不是。”

丹兒跟着李恪讀過漢書,知道些兩漢使節的名字,想了想便想到了班超。

李恪笑了笑道:“漢書篇幅本就不長,寸字寸金,既已有蘇武珠玉在前,恐也不會記載定遠侯牧羊之事,不過漢書上定遠侯雖未有牧羊之言,但他在西域待了三十年,想必也是精於此道的。”

丹兒的嘴巴哪裡是李恪的對手,丹兒被李恪這麼一說,頓時沒了話,班超牧沒牧過羊,這誰能說得準?

丹兒跺了跺腳道:“左右都是殿下有理,婢子是講不過了。”

李恪看着丹兒的反應,覺得大爲有趣,笑道:“罷了,罷了,不與你爭論了,你我還是好生牧羊的,這些羊羔若是養不肥,今年冬天恐怕就難過嘍。”

被頡利流放至此之前,頡利只給了李恪這些小羊羔,李恪一應華服、糧食都被頡利收了個乾淨,李恪說的話倒也不算是玩笑,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實。

——————————————

貞觀二年仲春,李恪還在陰山牧羊,突厥南北兩面的危機已經越發急迫,而此時的頡利卻突然像是變了一個人一般。

兩年的時間能夠改變什麼?

兩年時間,李恪從一個養尊處優的皇子,便作了流放陰山的質子,現在的李恪比之在長安不知成熟了多少;兩年時間,夷男從一個突厥附庸,變作了另立牙旗,唐皇賜纛的真珠毗伽可汗,雄踞一方;而兩年時間也讓頡利連遭挫敗,從一個凌霸天下的草原雄主,變作了腹背受敵,南北受制的籠中孤狼。

頡利的年紀不小了,比起大唐的太上皇李淵也不過小了十歲,過了今年,頡利便將年滿五旬。

現在的頡利,已經不復十年前初繼汗位的那般雄姿英發的模樣,近年來連遭挫折的他更像是一頭年邁的雄鷹,雖擊藍天之心猶在,但時常也覺力有不逮,似乎沒有了當初的那般精力。

向來也是,在無情的草原之上,能過五旬者已是高齡,仔細算來,頡利已經是走在人生的後半程了。

草原雪災、糧草被劫、丟失磧北、薛延陀反叛、朔方兵敗、突利降唐,一連串的打擊如此密集地襲來,頡利的心早已不如往日那般銳利。

這一刻,頡利彷彿能夠感受到當年前隋煬帝被兵圍雁門時的那種遲暮之感,只不過那時的頡利還正值野心勃勃的壯年,而現在,他已經到了隋煬帝的那個時段。

“你親自走一趟,把這封信送出去吧。”頡利把手中的信密封,交到了阿史那思摩的手中,輕聲嘆道。

阿史那思摩雖未看到頡利的信中寫的些什麼,但他的心裡也很清楚。

三日前,頡利可汗的侄子,與頡利一向不和的突厥小可汗突利突然率衆降唐,隨着突利降唐,突厥東面諸如契丹、霫、奚等部的首領也紛紛入長安面聖,突厥在松漠一代的勢力爲之一空,勢力大損。

而頡利這封信的目的便是爲了譴責突厥,與大唐交涉,要大唐交還突利,押回汗庭治罪。

交涉,阿史那思摩想到這個字眼,心中都覺得怪異地很。

昔年橫行漠北,睥睨天下的頡利可汗,何曾與旁人交涉過,可隨着如今突厥勢微,大唐強盛,頡利竟寫了這樣一封書信。頡利慾以李恪爲籌碼,用以與大唐交換突利。

但頡利又可曾想過,李世民身爲帝王,真的會同意這場交易嗎?

突利乃突厥小可汗,在突厥,他的地位僅此於頡利,他降唐的意義可比李恪一個質子來地大地多。

站在國君的角度,李世民無論是爲了收攏人心,還是爲了打擊突厥的勢力,都不會答應這場交易。

頡利這麼做只會平白叫李世民看輕了自己,不過仔細想來,頡利除了這個辦法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法子了。

“遵命。”阿史那思摩沒有半句多言,只是俯身領命,默默地退下了。

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章 引薦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章 端午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
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章 引薦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章 拉攏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章 端午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