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道士

大雨突降,地上泥濘難行,李恪一行走了一日多,除了夜間投宿外幾乎片刻未停,終於在次日午前到了楚州盱眙。

李恪到了盱眙城外,還未及入城,擡眼望去,卻看見大雨之下的盱眙城外竟站着許多百姓,顯然是在圍觀着什麼。

“君買,打探一下前方何事。”若是淮水決堤,城中才是最爲安全的所在,衆人紛紛堵在門外是爲何意,李恪見得衆人圍堵在城外,心中不解,於是對身旁的席君買吩咐道。

“諾。”席君買得令,策馬上前,前去探視了一番。

過了片刻後,席君買便回稟道:“啓稟殿下,是有一道士在前開壇設法。”

“開壇設法?是爲何事?”李恪這麼些年,倒還是初次聽聞此事,好奇地問道。

席君買回道:“是爲祈求水神息怒,大雨速停。”

淮南大雨,各地百姓遭災,甚至就連淮河都有決堤之險,百姓心中急迫,自然盼着大雨早日歇停,請神施法,倒也不意外。

百姓可憐,李恪心中體諒,但對於這些謊言施法停雨的道士,李恪卻沒有幾分好感。

趁着淮南水災,哄騙百姓,發民難財,李恪聽了席君買的話,心中闇火已生。

李恪指着城門口外,不遠處的一間茶寮對席君買道:“求神止雨,倒是有趣地很,本王倒想看看這祈神之人又有何本事,君買,本王便在前面的茶寮歇腳,你尋個由頭,命人把這道士找來見本王。”

“諾。”席君買再次領命,帶着人便往人羣集聚的地方而去。

李恪來到前面歇腳的茶寮,要了壺粗茶,這茶剛纔煮好,席君買便帶着方纔還在施法的道士來到了李恪的跟前。

這道士五旬上下的模樣,一身淺灰色道袍,手持拂塵,雖是須發半白,但精神卻還矍鑠,倒也有幾分仙家高人的賣相。

“無上太乙度厄天尊,貧道拜見楚王殿下。”這道士被帶到了李恪的身前,唱了句道號,一手拿着拂塵,一手屈指對李恪行道家之禮拜道。

李恪聽得這道士之言,先是心中一頓,今日他並未着朝服,而是一身便裝,倒是沒想到這道士竟然識得他的身份。

李恪首先想到的是席君買同他告知了自己的身份,於是便擡頭望了眼席君買的方向。

李恪看向席君買,席君買自也知道李恪的意思,席君買當即搖了搖頭。他身爲李恪親衛統領,無李恪之令,他怎會輕易透露李恪的身份。

李恪看了席君買的反應,於是笑着對這道士問道:“哦?本王並未自報家門,道長怎知本王的身份?”

這道士一臉坦然地回道:“殿下面相極貴,有隱龍之氣,絕非常人,整個淮南除了殿下,恐怕也尋不出第二人來了。”

李恪聽了道士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但心裡卻也沒了底。

對於這所謂的相面之術,李恪原也是不信的,但自打他見了袁天罡,也聽了岑文本對他提及的袁天罡之事後,心中對這些人便有多了幾分敬畏。

眼前這老道的眼睛和袁天罡很像,清澈卻又深邃,彷彿有着能夠看穿人心的本事,李恪一時間倒也不敢太過大意。

李恪對道士道:“本王只是皇子,所謂隱龍之氣道長還是莫要提的好,免得徒惹麻煩。”

所謂隱龍,乃登基前的帝王之稱,這道士拿這個來稱呼李恪,豈非點明瞭李恪有奪嫡之心,李恪豈敢應承。

李恪不願多拘泥於此事,轉而對這道士問道:“道長猜的出本王身份,本王卻沒有道長這份相面的本事,卻還不知道長道號,於何處修行?”

這道士聞得李恪發問,回道:“貧道道號廣陽子,出自白雲山景滕觀。”

景滕觀,李恪聽了隨雲道人的話,臉上雖是不動聲色,但心裡卻已經不自覺發起了笑。

且不論這倒是道法如何,但是這道館的名字便不該是能止了雨的,他景滕觀的人到了此處,雨勢沒有加急便算萬幸了。

李恪對廣陽子問道:“本王聽聞你有止雨的神通,可是真的?”

廣陽子到了李恪的面前,也沒有大放厥詞,如實對李恪回道:“天降大雨乃是天意,非人力可轉,貧道豈有此能。”

廣陽子的坦誠倒是叫李恪有些意外,凡江湖術士,大多口齒伶俐,遇到的官兒越大,哄騙的膽子便越大,以期能得朝中權貴青睞,一步登天,不過廣陽子倒是未如此作爲,李恪也覺得訝異。

廣陽子如此答話必有因由,李恪拍案佯怒問道:“那你還敢在此處作法止雨,豈非是誆騙百姓錢財。”

廣陽子聽了李恪的責怪,臉上竟不顯絲毫慌張,反倒坦然回道:“殿下可是冤枉貧道了,貧道做法,分文不取,又何來誆騙一說。”

分文不取?

李恪聞得廣陽子做法竟是分文不取,臉上的神色卻不顯半分輕鬆。

廣陽子既不取財,那便是惑心了,那廣陽子的所圖可就大了。

“哦?如此說來倒是本王冤枉了道長了?”李恪眉頭輕挑,對廣陽子道。

廣陽子見李恪神色不對,自然也猜到了李恪的心思,聽得李恪誤會,忙解釋道:“冤枉倒是不敢,只是貧道所爲也是奉林知縣之命。”

“林知縣,可是盱眙知縣林遠圖?”李恪聞言,對廣陽子問道。

廣陽子點頭應道:“正是林遠圖,林知縣。”

盱眙乃是淮南要縣,對於林遠圖李恪也是有所瞭解的。

林遠圖出自濟南林氏,乃山東望族,也算是世家子弟,書香門第,不過因是庶出,得族中相助不多。故而雖已已年近四旬,在仕途之上的作爲卻不大,剛於去歲升任盱眙縣令,與他的那些族中兄弟相比,算是慢的了。

李恪輕哼了一聲,道:“林遠圖好大的膽子,身爲地方官員,竟敢夥同道門,糊弄百姓!”

廣陽子見得李恪生怒,忙解釋道:“殿下息怒,林知縣如此作爲並非是爲了糊弄百姓。”

李恪看着廣陽子似乎言辭鑿鑿的樣子,問道:“那是何意?”

廣陽子回道:“淮南連日大雨,百姓人心不穩,大有生亂之象,林知縣爲暫穩城中人心,故而暫行此法,還望殿下明察。”

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九章 奪河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七章 仙娘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十四章 藥箱
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九章 奪河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七章 仙娘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十四章 藥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