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

自打日前李恪自頡利處得知阿史那雲即將南下探視的消息,李恪便人傳信潼關守將,只要阿史那雲過關,便即刻飛馬來報。

所以當潼關的消息送到了李恪的手中,李恪掐算着時辰,估摸着阿史那雲也該到了,便策馬趕到了灞橋驛。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長安十里外灞水灞橋,自古便是關中要衝,凡東西往返長安,大多進出於此,也是長安百姓東出送別之地,故而便有灞橋折柳之說。

然親友故交別離,固是感傷,可有時久別重逢也別無二致,尤其是在這剛剛入了秋的時節。

清晨方過,時間還早,入了秋的長安城外還透着一絲薄薄的寒意,可此時來往灞橋的人流已漸漸趨多,有商旅,有官差,還有返鄉離鄉的遊子。

對於傳聞中南方繁華如夢的大唐國都,阿史那雲早有耳聞,但這一次,還是她一次來長安。

此前她從李恪的口中,從族人的口中都聽過長安之名,可當她真的親眼看到時,還是被眼前的場景驚住了。

阿史那雲帶着袖娘,揹着包袱,出現在了灞水東岸。

阿史那雲擡眼望去,流水湯湯的灞水之上,寬達兩丈,長近三十丈的灞橋橫亙在阿史那雲的眼前,宛如雲梯,而灞橋之上,來回穿梭的人流更如煙織般稠密,若非親眼所見,她絕不敢相信。

就算是草原上最爲熱鬧的納吾肉孜節,來往的人羣大抵也就是這樣了吧,可這只是長安的郊外官道,只是大唐尋常的一日。

阿史那雲看着橋上熙熙攘攘的人羣,也正想上橋,可就在此時,突然有幾個女子的身影自橋的一側朝他走來。

阿史那雲定睛望去,這幾人中領頭的竟是當初雖李恪一同北上的婢女丹兒。

“豁真可算來了,婢子奉殿下之命已經在此等候許久了。”丹兒上前對阿史那雲道。

丹兒是自打阿史那雲入了唐境後遇到的第一個熟人,他鄉遇故知,阿史那雲的心情倒也輕鬆了許多。

阿史那雲道:“原來是丹兒姐,聽丹兒姐這麼說,莫不是表兄要你在此等我的?”

丹兒口中的殿下,除了李恪,哪還會有旁人,阿史那雲聽丹兒提及李恪,只當是李恪命丹兒在此迎他,接他進城的。

丹兒是來迎阿史那雲的不假,可來的卻不止丹兒一人,還有他的主子李恪。

丹兒指着灞橋邊的灞橋驛,回道:“我家殿下正在驛站中置酒,爲豁真洗塵,還請豁真隨婢子同去。”

丹兒是李恪的貼身婢女,也是楚王府的半個管事,長安城中識得丹兒的權貴人家也不在少數。

丹兒爲李恪心腹侍婢,在李恪的跟前也是說得上話的人,但凡是來楚王府拜會的,哪怕是官居四品的州郡要員見了她,也需得客客氣氣的,長安城中能叫丹兒如此小心回話的還真不多了。

阿史那雲此前雖然從未刻意詢問李恪的近況,可自打她進了關中地界,耳邊聽多了他的名字,只消稍稍注意些,便能得知他的消息,故而阿史那雲對李恪的情況倒也頗多瞭解。

今日非是休沐日,李恪官拜右驍衛大將軍,正該是忙碌的時候,她沒想到李恪竟還能專程抽出時間來灞橋爲她接風,阿史那雲的心裡不禁也有些暖意。

若是旁人,興許阿史那雲興許還會有些警惕,但丹兒與她相熟,自不必多疑。

唯一叫阿史那雲有些顧慮的倒不是丹兒所言的真僞,而是她與李恪已兩年未見,今日再見時,阿史那雲的心中竟還有些畏怯。

不過既來了長安城,他們早晚有見面的一日,此時他又何必避而不見,於是阿史那雲頓了頓,便跟着丹兒便進了灞橋驛。

雖然距午時還早,但前來灞橋驛中歇腳的人已經不少,還算寬敞的驛站大堂已經坐滿了客人,零零散散地只剩下幾桌空着。不過灞橋驛乃官府所營,以李恪眼下的身份自不必在大堂中與旁人擠在一處。

阿史那雲跟在丹兒的身後,繞過大堂,沿着木梯便上了二樓臨河的內間。

“我家殿下正在內等候,豁真請進。”丹兒指着內間的屋門,對阿史那雲道。

阿史那雲隨言,輕輕推開了屋門,擡眼望去,果然,一襲錦衣長袍,站在窗前,憑窗而立的正是那個她曾經無比熟悉的身影。

“表兄。”

阿史那雲在跟着丹兒上樓的時候,腦海中曾設想過許多他們相見時的場景,也揣度着自己該如何開口,可任憑她想地再多,當李恪真的出現在了她的眼前時,她也只是憋出了這麼簡單的三個字。

而李恪也比阿史那雲好不了幾分。

“阿雲,你來了。”李恪看着阿史那雲,強壓着心中的波動,故作平淡道。

李恪剛離突厥的那會兒,阿史那雲還很年少,模樣也還帶着點稚氣,可兩年未見,阿史那雲臉上原本的稚氣竟以遍尋不見,取而代之的反倒是一種大方與恬淡。

這是一個一十二歲的少女該有的模樣嗎?短短兩年的時間,她變化如此之大,天知道這兩年她經歷了什麼,她又是如何一人留在北境,忍受着亡國之痛的。

李恪看着阿史那雲判若兩人,阿史那雲看着李恪又何嘗不是。

李恪正是長身子的時候,兩年時間李恪的個子竄上去不少,雖只十四,但已與尋常十七八歲的少年相差不多了。

而且李恪變化最大的還不是在他的樣貌,而是他給阿史那雲的感覺。

兩年李恪還在突厥時,他已與尋常少年大不相同,可那時他給阿史那雲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倔強和機敏,可現在的李恪卻讓她覺到了一種睿智和淡然,可李恪纔是一個十四歲,尚未及冠的少年啊。

“你初次來唐,一路可還順利。”李恪看着阿史那雲站在自己的面前,胸中似有許多話,但卻不知該從何講起,一時間也沒個頭緒,但是擡了擡手,示意阿史那雲落座,對阿史那雲問道。

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章 石室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章 婚成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章 墜馬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章 面聖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
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章 石室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章 婚成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章 墜馬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章 面聖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