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宮中行

保證倭國的安全就是在保證遼東,現在的大宋已經完全把倭國當成了中轉站,大量的物資要先通過倭國才能抵達遼東,這是一個短暫而漫長的旅程。

短暫是因爲大宋和倭國的距離不算遠,倭國和遼東的距離也不算遠,漫長是因爲大宋從倭國再到遼東的時間有點長。

這是遼東發展不可避免的侷限性,也是趙禎爲何要與高麗修好的原因,大宋務必要找到一條可以替代甚至是超越倭國的另一條路來。

若是一直被倭國把持,那早晚有一天倭人會發現,大宋離開了他們便與遼東失去了聯繫,他們是大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種授人以柄的事情,趙禎肯定要杜絕,尤其是受制於倭人。

一股寒風吹過,趙禎打了個激靈,宮中雖然喜氣洋洋,但卻不能阻擋寒風的侵襲啊!

來自北方的風,讓他不禁想起遼朝和高麗,一個是大宋的宿敵,一個是華夏的長久的附庸,這兩國與大宋關係的微妙實在讓人難以一言而道盡。

這一年來遼朝發生了很多事,這些事情都足以對遼朝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趙禎看來,痘疫的危害要遠超大宋的那次對遼朝的佯攻,這次佯攻只是對遼朝的一種試探,也是大宋軍力的測試,最重要的是幫助石元孫在遼東可以專心的對付女真人。

但痘疫不一樣,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規模傳染病讓遼朝的種族情緒開始蔓延,漢人和契丹人之間的對立再次加劇,甚至有些契丹人對遼朝的處理辦法也相當的不滿。

別小看這種矛盾,內部矛盾纔是動搖國本基石的災難,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一場不可控制的毀滅。

趙禎希望耶律洪基對待遼朝境內的漢人再苛刻一點,希望他對治下的百姓再苛刻一點,當一個國家的百姓過的愈發民不聊生的時候,這個國家距離毀滅也就不遠了。

想到遼朝就不得不思考高麗,這個半島小國早已在華夏的歷史中存在,並且和華夏王朝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時好時壞,但不可否認,半島永遠不可能和華夏王朝所割裂。

現在的大宋需要高麗,而兩國之間的態度也算是正式的進入“蜜月期”,全因爲大宋的飛地遼東,若不是隔着遼朝的中京道和東京道,趙禎早已用兵打通前往遼東的道路。

可若是大宋有能力拿下中京道和東京道,也就不會先開發遼東了,破船還有三千釘,遼朝雖然江河日下,可它畢竟是一個建國一百多年的王朝。

遊牧民族的騎兵依舊是這個時代相當彪悍的戰力之一,大宋只能儘可能的壓制,而不能做在戰場上完全佔據上峰。

朱元璋爲何能掉打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不是因爲他手中火器,也不是他有多少深暗兵法的義軍將領,而是蒙元帝國自己玩死了自己!

農民起義一浪接一浪的時候,蒙古人竟然一門心思的打內戰窩裡鬥,忽必烈前腳剛死,同屬蒙古的察合臺汗國就大舉進犯,蒙元內鬥之慘烈,皇帝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多數是因內戰而死,無休止的內訌和元朝滅亡有很大關係。

不過說來也可笑,明軍最終還是在馬背上戰勝了蒙古人,名將常遇春、徐達都是騎兵戰好手,元朝在大江南北大量的退耕還牧,原先大好的農田全用來養馬,南方也在推廣之中,就連當今濟州島都是蒙古人當時放馬的地方,馬比人還多,所以義軍擁有優秀的騎兵不是什麼稀奇事…………

戰爭便是一場經驗積累的行爲,打得多了戰力自然會加強,大宋這麼多年來經歷的戰爭實在太多,並且難能可貴的是大宋的軍隊在趙禎的概念下有着一套相當不錯的老兵傳承。

並且因爲役兵的制度,大宋可以說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能從民間徵調士兵,迅速武裝起來,成爲一支能征善戰之軍!

當然,大宋對於騎兵的建設從來沒有鬆懈過,騎兵纔是這個世界上武裝力量的強者,趙禎深刻的明白這一點,在未來的戰爭中,大宋的騎兵最少要能在正面與遼人抗衡,否則很難佔據上峰。

火器是非常重要,大宋的火槍已經精銳到了趙禎都有些髮指的程度,米尼彈,燧發槍的相結合給予這些火器相當強大的殺傷性。

但趙禎不覺得自己應該讓它們在現在出現在大宋,火炮和火藥彈的威力已經足夠讓大宋克制遼人了,若是這些連孩童都能殺人的兵器出現,世界將會被改變。

而且趙禎只會讓這些火槍出現在必勝的戰場上,因爲一旦輸了,也就意味着火槍技術的外泄,即便是遼人造不出這樣的火槍依舊十分危險。

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響起,這是年節的必備節目,皇宮內外開始了絢麗的藥發傀儡燃放,今年盛大的晚會已經在宣德樓外的御街上開始,說是晚會其實就是花車彩車的遊行,在彩車上還有當紅的清倌人表演歌舞。

當然街邊也會出現說書人說着各種話本以及笑話,算是語言類節目,說實話,趙禎覺得這樣的娛樂生活已經可以和後世相媲美了。

北京城中的百姓早已習慣了這種藥發傀儡,但對於衆人來說,年節的喜慶不就是在這裡嗎?還是讓人百看不厭的。

精明的大宋商賈已經把廣告和這些彩車花車結合了起來,高高的旗幟上便是出資商號的名字,讓人很快便能記住。

而皇宮中的景象也是別具一格,宮中的內侍和宮女在這一天格外放鬆,因爲即便是三才也不會去管他們,人總是要休息的,他們會在內侍省的組織下自己表演節目,這還是當年趙禎在東宮時留下的傳統。

在進入後苑之前,趙禎便瞧見御藥院的幾個“老而不死”的內侍蹲在一起,一邊喝着酒一邊烤着某樣東西,不只是在後苑中逮到的野味還是誰養的貓狗。

趙禎從幾個老不死的手中順走一直烤的雞腿舉着便走,這雞的肉質那叫一個鮮嫩,顯然是養在宮中供人觀賞的珍珠雞!

在三才幽怨的眼神中趙禎微微感嘆,皇宮之中,一片“欣欣向榮”,“生機勃勃”這樣很好…………

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約(下)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權利的平衡第兩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與冷兵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遼東之土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紛紛來投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兩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門口的“鬧劇”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四百七十一章於無聲處聽驚雷第一千零一十六章遠隔重洋的會師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九百六十三章殿試與祭天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八百二十四章天降大任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一千四百零五章軍中生活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七十五章開山鑿石,其威初現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難的事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五百四十二章皇帝首先是個人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兩千三百七十一章“小小”的軸承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二百一十七章劍走偏鋒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第一千八百九十章兒子不如老子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權術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魚肉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兩千五百三十四章興慶府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六百零四章今軍無事,就使蹴鞠第二百三十七章天下英才彙集東京第兩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無奈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耶律洪基的憤怒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一千七百二十章自治區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兩千三百三十章琉球歸附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兩千零四十七章角廝羅的小九九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八百九十二章天機不可泄露
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約(下)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權利的平衡第兩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與冷兵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遼東之土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紛紛來投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兩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門口的“鬧劇”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四百七十一章於無聲處聽驚雷第一千零一十六章遠隔重洋的會師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九百六十三章殿試與祭天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八百二十四章天降大任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一千四百零五章軍中生活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七十五章開山鑿石,其威初現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難的事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五百四十二章皇帝首先是個人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兩千三百七十一章“小小”的軸承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二百一十七章劍走偏鋒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第一千八百九十章兒子不如老子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權術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魚肉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兩千五百三十四章興慶府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六百零四章今軍無事,就使蹴鞠第二百三十七章天下英才彙集東京第兩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無奈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耶律洪基的憤怒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一千七百二十章自治區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兩千三百三十章琉球歸附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兩千零四十七章角廝羅的小九九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八百九十二章天機不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