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縣的官道上出現了一大隊的鐵甲騎兵,高高的龍旗象徵了他們的身份,官道上的百姓迅速離開,這是官家親軍的旗幟,同時也代表官家就在騎兵護衛的皇駕之中。
“萬歲!萬歲!”
這是百姓在歡呼,無論什麼原因大宋的百姓在瞧見皇駕之後都會這樣高聲呼喊,這是對天家的尊敬,但更多的卻是對趙禎的崇拜。
在百姓們的眼中趙禎乃連史書上都要罕見的帝王,秦皇漢武都不能與之相比,貞觀之治不過二十二年的時間,可自從趙禎登基即位之後,大宋就一直是治世。
同樣的,自從官家繼位之後,大宋就一直處於戰爭或是準備戰爭的狀態,但即便如此還是沒有耽誤大宋的國力發展。
這麼多年來百姓的生活似乎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但奇怪的就是,兵役還在,勞役也在,戰爭在繼續,所有的之前的規矩還是沒喲改變,大宋的事情看着根本就和前朝沒有什麼不同。
但說是沒有區別,卻有很大的不同,土地變多了,大宋的疆域和盛唐強漢差不多,但事實上實際控制在大宋手中的土地卻是比漢唐多的多。
當然,百姓對趙禎最大的感激還是在於減免農稅,這是造福天下的好事,但事實上大宋減免的農稅只是在大陸實行而已,在海外還是保留了一部分的農稅。
要不然國庫的糧食從何而來?南方是魚米之鄉,這樣的土地免去農稅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使糧食的價格降低,而北方缺少糧食,更是要免去農稅減輕農人的負擔。
所以現在的大宋極少出現糧荒的事情,一旦出現,趙禎也可以調動附近州府的糧食進行救援。
北方已經開始大量種植土豆,番薯,玉米之類的高產作物了,不光種植,司農寺還在不斷的研發新品種。
嫁接,靜心栽培,等等手段都在對這些高產的農作物進行改進,人類的祖先馴化動物的同時也在馴化植物,讓他們成爲高產的農作物。
只要人的肚子能吃得飽,國家就會穩定,這是趙禎對史書鑽研這麼多年得到的最簡單的答案。
內憂外患大多是滅國的原因,天災人禍也是相伴而生,但終究是百姓吃不飽飯,過不下去了纔會揭竿而起的起義。
當然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和農民起義沒有直接關係,都是間接而生的事端,歷史上除了一個朱元璋外,還真沒有其他的農民起義軍獲得勝利登上皇帝寶座的,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也算不得正統皇帝。
大多數的繼任者都是實力強大的地方軍閥或是門閥,這些人現在有了另一個名字叫利益集團。
趙禎的車駕滾滾向前,坐在馬車中的趙禎閉目思索,眼下大宋最大的利益集團就是那些豪門商賈,他們有背景,有錢,有勢力,這些人聚集在一起爲了共同的利益而“奮鬥”。
他們就是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大宋隱患,這些人有多少錢?趙禎自己都不清楚,三司覈算不出他們的賬目,因爲很多賬目根本就無從查起。
這麼多年他們跟隨大宋的軍隊開疆拓土,勢力越來越大,培養的官員越來越多,並且還有一種特殊的洗腦方式,用商賈的經濟理論給大宋給年輕的官員洗腦,讓他們知道經濟是國家的命脈所在,維護大宋的經濟和這些利益的既得者就是維護大宋的穩定。
這套說辭在趙禎面前根本就沒一點用處,這些商賈不是沒這麼幹過,但趙禎輕易的就把這套理論給戳的體無完膚,只有穩定的,國家掌控的經濟纔是有益的。
但可惜的是沒有多少經驗的年輕人卻被這套理論忽悠的熱血澎湃,發誓要維護大宋的穩定,要維護百姓的好日子。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思想中的一些東西被人潛移默化的改變,甚至是偷換了。
蘇洵坐在趙禎的對面默默看着手中的書信,這是來自包拯的書信,這段時間神都城的所有變化都在書信之中說的一清二楚。
沒想到大大小小的幫派都是在那些人的控制之下,但有一點蘇洵不明白,他們爲何要把這些幫派全部都犧牲掉?
這些人暴露出來可就完全沒用了,而且總會有蛛絲馬跡遺留下來,最終多少還會查到他們的身上。
那數千名巡城司的士兵在什麼地方很快就暴露出來,官家回京之後還有誰敢亂動?
蘇洵的疑惑趙禎當然能看得出來,假寐中的趙禎緩緩開口道:“這是斷臂之舉,也是迷惑之舉,包括歐陽修被參奏,神都城的動盪,以及那數錢巡城司兵卒的消失,這些都是在爲了掩護威武軍的叛軍!”
神都城出現這麼大的事情,誰還會去關心那千餘名士兵的叛逃?等神都城的事情被處理好,叛軍早已在吐蕃安家落戶,壯大吐蕃軍力。
待大宋回過神來,這事情就會鬧的比天還大,最終挑起大宋和吐蕃會見的矛盾,趙禎長嘆一聲,其實這些人差點就成功。
無論吐蕃策反威武軍的師橫所部有沒有成功都已經挑起了大宋的怒火,成不成功對於那些人來說並不重要,因爲無論成功與否對他們的計劃影響都不大。
他們只需要事發而不需要吐蕃真的策反成功,畢竟這些人掌控了一些輿論的理念,只需要刻意引到,就能把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
蘇洵抖了抖便不再說話,神都城看來要迎來一場大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