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敖德薩

換句話說就是東非和美國兩個國家被相互牽制住了,美國多了東非這個潛在對手後,無法完美復刻前世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過程和結果,不過,東非和美國兩個漁翁好處還是拿到了手軟。

當然,其他非參戰國同樣收穫頗多,比如遠東帝國和日本,以及還沒有參戰的奧斯曼帝國,中立國荷蘭等。

……

1916年7月。

敖德薩港。

一艘打着希臘旗幟的商船緩緩駛入這處俄國在黑海的主要港口。

19世紀末以來,隨着通向基輔和利沃夫鐵路建成,敖德薩港口吞吐量擴大,敖德薩成爲了僅次於聖彼得堡的全俄第二大港。

同時敖德薩的經濟實力長期位居於俄國城市的前四位水平,和聖彼得堡,莫斯科,華沙並列。

隨着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進入摩爾多瓦地區,俄國在南部的壓力驟然增加,所以從上個月開始,俄國加大了對東非的訂單。

敖德薩和摩爾多瓦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前世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接壤的三個州中就有敖德薩州,並且敖德薩和摩爾多瓦接壤的面積最大。

“看來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聯軍給俄國造成了巨大壓力,要不然俄國人也不會如此迫不及待的追加訂單。”羅林根號船長看着繁忙的敖德薩港嘆息道。

整個敖德薩在戰爭期間就成了東非和俄國貿易的重要樞紐,所以從1914年開始,敖德薩港內千帆競技。

而到了1916年7月,敖德薩港內的商船總數再一次突破新高,羅林根上一次來到敖德薩還是5月份,可是眼下敖德薩港的船隻密度估計是5月份的一倍以上。

航道都開始排起了長龍,俄國的港口管理員忙的手忙腳亂,每天都有可能因爲一些細節上的失誤導致港口堵塞。

“船長,這次俄國可是吃了大苦頭,如今德國在西線打不開局面,所以壓力就給到了東線戰場,而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的戰鬥力也十分可觀,聽說現在俄國每天都在失地,形勢十分不樂觀。”大副卡羅拉說道。

羅林根卻表達了不同看法,他說道:“現在俄軍確實處在下風,不過這些對俄國不過是小打小鬧,畢竟俄國的疆土那麼大,等到什麼時候同盟國的軍隊打入到俄羅斯再說吧,現在盟軍也不過摸到烏克蘭的邊上,想擊潰俄國還遠着呢!”

卡羅拉:“確實如此,真是羨慕俄國人,如果我們希臘的國土也有這麼大,我們也不至於在巴爾幹半島上畏首畏尾了。”

羅林根:“除了奧斯曼帝國以外,我幾乎想不到希臘可以擴張的方向,不過奧斯曼帝國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雖然現在奧斯曼帝國腐朽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除非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和曾經一樣團結起來,否則根本沒有希望。”

“不過這也只是妄想,上次我們和塞爾維亞得罪慘了保加利亞,現在塞爾維亞亡國了,巴爾幹半島的國家根本就不可能再聯合起來。”

卡羅拉搖搖頭說道:“這樣也好,畢竟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本來就和我們尿不到一個壺裡,他們都想制霸巴爾幹半島,只可能是王國的威脅,希臘想要崛起,還是要靠自己。”

“這兩年希臘的經濟可是肉眼可見的好了起來,工業發展也十分迅速,這一切都是戰爭的結果,等到歐洲其他國家打爛了,我們的機會就來了。”

希臘人也有自己的大國夢,尤其是東羅馬帝國,希臘在19世紀獲取獨立後,自認爲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多次企圖重新將君士坦丁堡變成自己的首都,爲此不惜動用武力,可以說至少巴爾幹半島上的紛爭希臘都是積極參與者。

當然,恩斯特對於希臘人的認知還是比較認同的,東羅馬的繼承者中也只有希臘最根正苗紅,畢竟東羅馬後期基本就希臘化了,相對而言,俄國靠着聯姻獲取的皇冠總顯得缺乏說服力,而奧斯曼帝國以及後來的土耳其自認東羅馬繼承者就更顯得可笑。

如果東羅馬先民復活,恐怕他們也會更願意選擇希臘人作爲自己的後輩,畢竟人種,宗教,文化,習慣上更加接近。

而實際上希臘人本來就是被奧斯曼人統治後,沒有改變傳統的東羅馬人後裔,至於奧斯曼人,那是敵人的後代,至於俄國,那就是蠻夷的後代,別以爲娶了東羅馬的公主就能變成東羅馬的皇帝了,除非俄國人真能佔據君士但丁堡,恢復東羅馬疆土。

但是即便如此,俄國沙皇成爲東羅馬皇帝和俄羅斯人成爲羅馬人,那也是兩個概念,畢竟羅馬時代也不是沒有蠻族當皇帝的案例,甚至出現過黑人皇帝,當然,羅馬的黑人皇帝大概是類似普希金這種帶有黑人血統的皇帝,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黑人。

這一點就類似前世奧巴馬一樣,除了長的黑一點以外,他和肯尼亞老家的黑人也就只有血緣上有些聯繫,畢竟奧巴馬本質上是混血人。

題歸正傳,希臘人的大國夢不過是幻想,畢竟他們連經濟上都擺脫不了大國的控制。

就拿目前希臘的經濟來說,之所以回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站在了風口上,目前希臘的中立國地位,使得希臘也實現了扮演荷蘭那樣中間商的角色。

目前東非不少船隻就是掛靠在希臘的名義下,從而跑歐洲貿易航線,當然羅林根號並非如此,它是實實在在的希臘本國商船。

只不過羅林根號確是充當着目前東非和俄國貿易的中間商,負責將東非的貨物拉到俄國,從而賺些運費。

對於這種第三方國家船隻,東非是十分歡迎的,畢竟本國船隻從事歐洲貿易也要承擔巨大的風險。

目前東非的幾家大型國營貿易公司,正在積極開拓亞非拉貿易線路,轉變過去東非對歐洲貿易的依賴,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就在於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相互牽制。

好消息則是有很多國家願意充當中間商,比如荷蘭,意大利,葡萄牙,希臘,奧斯曼帝國等等,甚至法國和英國的一些商船。

魚龍混雜之下,東非和歐洲的貿易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畢竟東非生產的工業品,以及部分戰略物資是兩大陣營都必不可缺的。

而與之相對應的,東非本國則開始全力開展對南美,西非,印度洋沿岸,以及遠東地區的貿易。

歐洲市場雖然誘人,但不是現在東非能把握住的,只有亞非拉等中立市場,纔是戰後東非工業賴以生存的支撐。

畢竟歐洲一個地方,光是列強國家就佔了一大半,英,法,德,俄,奧以及西班牙,世界九個列強國家就佔了六個,狼多肉少,這也是一戰爲什麼爆發在歐洲的根源問題。

而諸如美國,東非,日本這三個處於“文明中心”之外的列強,騰挪空間就大的多了,周邊除了殖民地以外,也有十分可觀的擴張空間。

而想德國和奧匈帝國,那就只能去賭國運了,俄國的條件不錯,不過內部社會結構讓其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而且歐洲還有一堆經濟和工業實力不錯,但是綜合國力達不到列強標準的小國,諸如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王國等等。

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591章 歸途第364章 燃燒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506章 焦夫鎮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865章 高原省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444章 到家第904章 卡賓達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701章 城市化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998章 貝拉市第179章 總部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200章 分裂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220章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878章 無線電第1372章 平原省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998章 貝拉市第1238章 教唆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3章 在柏林第395章 耍無賴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04章 飲食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609章 提升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898章 太特市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742章 大捷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03章 “大殺器”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220章第581章 “火車頭”第220章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499章 建交熱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045章 教育第403章 撤資第1211章 集中營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413章 拉攏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
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591章 歸途第364章 燃燒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506章 焦夫鎮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865章 高原省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444章 到家第904章 卡賓達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701章 城市化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998章 貝拉市第179章 總部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200章 分裂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220章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878章 無線電第1372章 平原省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998章 貝拉市第1238章 教唆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3章 在柏林第395章 耍無賴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04章 飲食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609章 提升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898章 太特市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742章 大捷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03章 “大殺器”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220章第581章 “火車頭”第220章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499章 建交熱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045章 教育第403章 撤資第1211章 集中營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413章 拉攏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