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東非模式

第579章 東非模式

“還有,現在移民依然要以內陸的馬塔貝萊省爲主,所以我們不能在大方向上有所改變,尤其是東部地區的移民,相較於其他地區還是太多了。”

恩斯特嘴上這麼說,實際上東部地區的人口並不算多,即便去掉索馬里和肯尼亞的乾旱地區,東部也有近兩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數量下東部不足兩千萬的人口,顯得十分單薄。

“馬塔貝萊省是工業省,所以對產業工人的需求相當旺盛,但是馬塔貝萊省因爲處在內陸的原因,人口又偏少,而現在移民市場又不景氣,所以政府在工作分配上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儘量實現東非人口由東部向內陸和其他地區輻射擴散。”

大政府就是這方面比較方便,東非政府掌握着國家資源,通過這些資源優勢來調度國民,這一點和前世蘇聯很像,把工作崗位設在西伯利亞,不想去也要去。

而馬塔貝萊省作爲東非重點發展的工農業省份,就業機會也最多,所以崗位多。

馬塔貝萊省的唯一缺點就是交通是一個硬傷,鐵路雖然通過馬塔貝萊省,但是鐵路成本高於水運,而東非的內河航運整體發展有先天不足,這一點不是通過人力和政策就能改變的,反而是湖泊航運發展的十分興旺,大湖(維多利亞湖),索倫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圖爾卡納湖的航運發展都不錯。

說到東非的鐵路,今年只新建了一千五百公里,主要還是東非政府今年辦的事太多,所以給鐵路部門的發展經費也大不如前。

不過恩斯特認爲這是好事,東非鐵路和海軍一樣,都是靠着砸錢在極短時間做出來的,這種一口吃成胖子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

東非作爲後發國家,實際上資金是相當有限的,不過因爲東非地大物博,人口也將近五千萬(包括黑人),現在的財政收入也十分可觀,至少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要充裕。

這還是恩斯特十分克制的原因,東非大量成立的國有企業,而不是隻想着撈錢,和王室企業有重要區別,王室企業也就是霍亨索倫家族的私有企業,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沒有區別,以盈利爲目的,雖然有時會接濟東非,但是賬目也是分開計算的。

這幾年恩斯特把很多精力都放在東非,所以對黑興根財團的發展也以求穩爲主,不過黑興根財團已經發展到了企業所能達到的上限,用一句百萬漕工衣食所繫來形容也不過分。

現在黑興根財團主要作用還是投資和控制渠道,是東非和德意志地區的技術,資金,人才,市場連接點。

尤其是技術層面,東非至今沒有遇到技術上的壁壘問題,黑興根財團起到了很大作用,因爲黑興根財團掌握了大量的專利。

現在東非發展,高端產業不太容易進場,還是在攻克中低端產業,當然,一些新興產業東非也在提前佈局,尤其是恩斯特看好的電力和汽車產業。

不過,貪多嚼不爛,現在汽車產業也還沒有出現,恩斯特也只是讓黑興根能源動力公司繼續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不斷積累經驗。

當然,有可能的話,恩斯特肯定想電力和汽車產業同時上馬,但前提是資金充足,而現在東非恰好沒有這個條件,要花錢的地方太多,所以恩斯特只能先着重改善東非的基礎設施條件。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種樹。”這是前世遠東的發展經驗,所以恩斯特也是延續這一做法,而且恩斯特認爲先把配套服務做好,未來東非發展汽車產業也會更加順利。

至於東非汽車產業什麼時候上馬,恩斯特決定等到卡車技術相對成熟後在東非推廣,至於汽車,還是要在歐洲建廠。

卡車和拖拉機等對提高生產力生產大有幫助,而汽車在剛出現時完全就是奢侈品,實用功能並不是很突出,更多是爲富人和權貴服務。所以要是在東非先搞汽車,恩斯特覺得不是很划算,不過也不是一刀切,東非可以小範圍推廣汽車產業,主要是滿足政府和外貿需求。

當然,這裡恩斯特也有一個小算盤,那就是“品牌”,恩斯特有前世的經驗,所以對品牌效應相當重視,東非雖然暫時不會大力發展汽車產業,但是也要先把茅坑的位置站住。

試想一下,等到了二十一世紀“百年汽車”品牌,就感覺逼格和氣質一下就昇華了,而汽車又是很容易攀比的商品,平民和富人都消費的起,所以現在東非不把全部精力放在汽車產業上,也要先把名聲打響。

所以恩斯特想着,到時候世界第一輛商業汽車,一定要在東非組裝出廠,博得一個世界第一的名頭。

至於試驗車,黑興根財團在歐洲早就做出來了,只不過還在努力提升性能,縮減成本,方便推出的時候直接佔領市場,同時和未來的競爭者直接拉開差距。

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東非也不適合商業汽車的推廣,東非現在的經濟體制算是半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應對市場需求變化有時是比較遲鈍的,這樣不利於汽車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至於把汽車產業放在歐洲發展,這一點就沒有問題,只不過錢是讓黑興根財團賺走了而已。

至於東非主要還是提高生產力爲主,所以許多投資不太考慮成本問題,先湊合着用,現在這套發展模式還是很適合東非的。

東非實際上和弱化版的蘇聯差不多,而蘇聯模式對發展重工業優勢顯著,這一點東非也深切體會到了,不等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東非都不用擔心這種模式出現問題。

而東非和蘇聯經濟模式的一個重大區別就在於東非相當重視進出口貿易,而且是取長補短的互補經濟發展模式。

這也就是在19世紀,19世紀沒有所謂的兩極格局和一超多強,而是前世遠東帝國早期一直追求的多元化世界格局。

所以東非不用站隊,可以在各方勢力之間遊走,不用擔心被吊死在一棵樹上,就比如日本雖然被東非針對了,但是他可以選擇和英美合作,沙俄也可以在英美德奧之間遊走。

東非亦是如此,只不過東非在戰略上同時和遠東帝國合作,遠東帝國缺點雖然多,但是體量大,優勢也很多,所以世界各國嘴饞遠東帝國這塊滋滋冒油的肥肉。

只不過東非能放下身段,或者說是更願意真心換真心,在遠東帝國取得了其他列強沒有的優勢,畢竟站着把飯要了和跪着把飯要了,明眼人都知道選擇前者,和東非合作的國家感覺上一定比其他國家舒服。

這也是東非經濟體制的一個缺點,和蘇聯十分相似,只不過恩斯特沒有大撒錢的習慣,該東非賺的錢那是一分也不能少,親兄弟也要明算賬,即便東非和德奧兩國關係那麼親密也是如此。

而蘇聯就不懂這個道理,後來那些從蘇聯或者蘇聯陣營分裂出去的國家,基本上沒有幾個說蘇聯好話的,但是蘇聯真的沒有付出麼?恰恰相反,蘇聯對盟友和加盟國的付出是巨大的。

 

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60章 革新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898章 太特市第850章 移民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676章 摩托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95章 拜訪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1141章 學習第318章 朱壩鎮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354章 電報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619章 繳獲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254章 錫礦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428章 談論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403章 撤資第1053章 波斯灣第695章 納塔爾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563章 熱心腸第1473章 警示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82章 麪粉廠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68章 阿拉斯加第964章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629章 教育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58章 密謀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364章 燃燒第1448章 竊聽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524章 幸福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945章 空軍
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60章 革新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898章 太特市第850章 移民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676章 摩托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95章 拜訪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1141章 學習第318章 朱壩鎮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354章 電報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619章 繳獲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254章 錫礦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428章 談論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403章 撤資第1053章 波斯灣第695章 納塔爾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563章 熱心腸第1473章 警示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82章 麪粉廠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68章 阿拉斯加第964章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629章 教育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58章 密謀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364章 燃燒第1448章 竊聽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524章 幸福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945章 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