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4章 戰士歸來

相對於20世紀初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東非對待底層民衆的態度終究還是“心善”,雖然東非官僚主義更加外顯,但這是因爲政府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如果完全不作爲,東非政府完全可以像美國政府那樣隱身,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

實際在東非這種國家並非個例,德國情況其實和東非也很類似,只不過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奧地利也是如此。

如果說德意志國家在外界屬於“離經叛道”,那蘇聯,在其他國家口中就完全是“不當人子”的存在了。

……

1927年5月4日。

東加里曼丹。

馬辰是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的三大城市之一,也是東非對東加里曼丹統治區域的南部核心城市,與之對應的則是北部的丹戎,還有中部的三馬林達。

馬辰,丹戎和三馬林達也是東加里曼丹殖民地僅有的三座現代化城市,圍繞這三座城市,近些年來,東非逐步展開了對東加里曼丹腹地雨林區域的“掃蕩”。

東非的東加里曼丹殖民地,面積接近四十萬平方公里,而且腹地是一望無際的熱帶雨林,這也導致東非很難對內陸的土著人清剿乾淨。

在1926年7月,東非的蘭芳海外省,聯合東加里曼丹殖民地,再一次對內陸腹地的土著進行圍剿。

這次圍剿過程長達大半年之久,直到現在才接近尾聲,東加里曼丹殖民軍隊迴歸各自駐地。

李記生鮮,用德文書寫的招牌,立在店門口的攤位前,根據馬辰市政府頒佈的市民須知,規定了在馬辰市的商鋪,企業,學校,工廠,政府和事業單位,都必須標註德文。

尤其是東非東加里曼丹籍民衆的經營場所,只能使用德語招牌,告示……所以,即便是李記生鮮這個路邊攤的招牌也使用德語描寫。

而馬辰市政府的公告,其依據則是東非東加里曼丹總督府頒佈的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特別條款。

在早期,東非本土強制推廣德語的時候,也有類似做法,只不過隨着時間推移,如今本土已經徹底放開這些限制。

而殖民地顯然因爲特殊情況,所以繼續執行和加強此類做法。

李記生鮮的老闆李輝是東加里曼丹“原住民”,祖上則是遠東帝國人,這也讓他成功躲過了東非政府征服東加里曼丹地區時的圍剿,並且順利加入東非東加里曼丹領地戶籍,當然,這種殖民地戶籍顯然不能和東非國籍劃等號。

但是,兩者間的區別也不大,殖民地戶籍同樣可以前往東非本土,並且具有法律效益,享受身份上的同等待遇。

而東非殖民地戶籍人口,在對外交流中,也喜歡以“萊茵帝國公民”身份自居,雖然這沒有得到東非政府的認證,但東非政府默許了這種行爲的存在。

東非所謂的生鮮,字面意思生的,鮮美的,其實就是遠東帝國的魚生,或者日本刺身,生魚片皆可,這是近些年來東非沿海地帶流行起來的一種吃法。

根據東非政府的描述,這種生鮮源於遠東帝國的魚生,當然,在東非政府的規範下,生鮮只能採用更加安全的海洋魚類作爲原材料。

李記生鮮顯然並非東非本土流傳過來,而是李輝祖上就掌握的傳統手藝,也就是遠東帝國的魚生。

當然,在東非人看來這就是生鮮,所以當局給他發的經營證件上,也是按照東非本土的習慣來執行的。

而且,當局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就比如衛生標準,食材選取等等,以此來規範其安全性,預防寄生蟲等問題。

這些年來馬辰市經濟的繁榮,刺激了當地消費行業的發展,所以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李輝重拾了這份家傳手藝來養家餬口。

因爲刀工精湛的原因,李輝的生鮮因爲造型優美,受到了當地人的好評,甚至吸引了一些馬辰市的東非官員成爲常客。

也是靠着這門手藝,李輝的李記生鮮,成功從路邊攤,變成了店鋪加路邊攤的模式,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慕名而來。

而此時,李輝正揮舞着菜刀,在砧板上剁切着一條旗魚,這條旗魚的個頭不小,他熟練的將旗魚拆解,然後用清水洗淨,放入盛滿冰塊的保溫箱,一氣呵成,讓食客們歎爲觀止。

“老李,手藝真好,每次看到你切魚都是一種享受。”

一道熟悉的聲音傳來,李輝擡頭一看,果然是熟人。

他對那人問道:“耀祖,你們部隊這次行動回來了?”

林耀祖是東非東加里曼丹領地軍隊的一員,去年七月,他所在的部隊,加入蘭芳海外省和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的內陸清掃活動。

他的臉上帶着一股滄桑,身體格外硬朗,全身沒有贅肉,猶如青銅的膚色,一看就沒少經過風吹日曬。

“是啊!這次軍事行動我可遭了老大罪,能活着回來也算萬幸。”林耀祖沙啞的說。

李輝皺着眉頭問:“這次戰鬥很慘烈?”

林耀祖笑了笑說:“哪有什麼戰鬥,這次行動,我們一個敵人都沒有摸到,每天就光鑽林子了。”

“東加里曼丹的土著,在我看來早就剩不了幾個了,難成氣候,畢竟都圍剿了十幾,就是雜草也該收割光了。”

李輝聽到這裡問:“沒遇到戰鬥你嘆什麼氣,這不好事麼?”

林耀祖搖搖頭說:“哪有那麼簡單,相較於和土著戰鬥,每天跋山涉水的穿梭雨林纔是最恐怖的事。”

“腹地的雨林,你是不知道呆在裡面有多壓抑和難受,這幾個月,我的衣服和鞋子就沒有幹過多久,雨林裡全是各種蟲子和茂密的植被,光是在裡面行軍,就是一場災難。”“所以,我寧願和土著戰鬥,也不想在雨林裡待着了。”

對於東加里曼丹腹地雨林的恐怖之處,李輝還是能感同身受的,作爲東加里曼丹人,他小時候,也進入過雨林地帶,短時間自然沒有太大問題,時間一長,那就是純純受罪。

所以李輝說:“雨林確實不是人待的地方,你能堅持幾個月時間,那可太苦了。”

林耀祖頗爲認同的點點頭,不過他也說:“還好,之前政府不是完全不體諒我們這些大頭兵,每隔一段時間,都能休整一下,物資供應也充足,要不然我恐怕很難堅持下去。”

即便是東非殖民地軍隊,待遇上也很不錯,當然,東加里曼丹的殖民地軍隊和北海灣(波斯灣)的殖民地軍隊還是有區別的。

後者完全屬於東非國防軍序列,由東非政府指派各個軍區精銳,進駐北海灣地區。

而東加里曼丹殖民地軍隊,除了少量本土軍隊以外,大部分直接在本地招募。

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包括人口,戰略地位,經費等等,就比如北海灣地區,它不僅事關到東非未來的能源安全問題,同時北海灣,也就是波斯灣本身戰略價值不低,而且北海灣人口稀少,這也給兵員招募增加了難度。

而東加里曼丹殖民地軍隊,就大爲不同,通過這些年來的發展,東加里曼丹的人口已經突破百萬,這放在歐洲和一些小國人口幾乎沒有區別。

雖然說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的面積很誇張,四十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大半個德國,所以東加里曼丹也能稱得上地廣人稀,但是,東加里曼丹的開發土地數量並不多,光是馬辰,丹戎,三馬林達就佔到當地人口的四成左右。

而且周邊沒有能夠威脅到東非的勢力,所以,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的防衛壓力並不大。

至於土著抵抗勢力,他們實際上一直都是被東非“霸凌”的一方,不成氣候,經過這麼多年的圍剿後,更是如此。

對付這些土著,根本不需要國防軍,從當地僱傭一些士兵,簡單訓練,然後靠着武器優勢,完全可以吊打這些土著,而且能極大減少東非政府的軍費開支。

當然,雖然東加里曼丹殖民地軍費開支比較低,但其基本的衣食住行,東非政府都是給足了的。

就比如食品,藥物,菸酒等等,國防軍有的,這些準正規軍同樣有,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武器裝備,訓練強度,薪資待遇上。

不過,東加里曼丹殖民地軍隊的薪資水平放在本土並不起眼,放在東加里曼丹本地,也能算中等偏上了。

林耀祖就說:“在雨林裡,唯一能給我慰藉的也只有香菸和酒水了,這幾個月,都是無限供應,不過折騰這麼久,連土著的毛都沒看到。”

李輝笑呵呵的說:“那是當然,土著人再多,也禁不起政府這麼圍剿,畢竟雨林裡能生活的地方也不多。”

林耀祖對此表示認同:“我們長官也說了,這可能是帝國對東加里曼丹殖民地土著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清剿了,以後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的重心會放在北部邊境。”

“即便這次有漏網之魚,大概率也很難生存和擴張,畢竟他們的人口基數已經不足以維持種羣的維持,更別說雨林惡劣的氣候,還有各種災害,隨便一場小感冒,一場洪水,就可能導致一個小部落默默無聞的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反倒是北部邊境,因爲和英國殖民地接壤的原因,需要注意,當初就有很多土著逃亡到英國人的地盤。”

“不過,這顯然和我們部隊沒有關係了,而是其他軍隊要注意的。”

林耀祖所屬的部隊,轄區在東加里曼丹的最南側,所以,北部的情況基本上和他們沒有關係,除非英國人和東非發生戰爭,可是英國人在加裡曼丹的實力,遠不如東非,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基本爲零。

而東非真正警惕的則是那些逃亡加裡曼丹北部,也就是砂拉越,文萊等地方的前朝餘孽,倒不是害怕他們復辟,而是擔心他們偷偷回流東加里曼丹。

畢竟,東加里曼丹那麼大一塊一方,真偷偷摸摸的跑進來,想要發現也不容易,而這也是這麼多年來,爲什麼東非依舊沒有放棄對東加里曼丹土著進行大規模肅清的原因之一。

林耀祖說:“未來一段時間,東加里曼丹應該會徹底消停,專心發展經濟,當然,最重要的是部隊給我們放了兩個月的長假,果然還是當東非人舒服,不管是軍隊還是普通百姓,不像以前,我們過的那種日子。”

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的居民,除了少部分白人移民之外,基本上過夠了苦日子的,就比如林耀祖,他家當初就是在東加里曼丹華人老爺種植園的農戶。

而自打東非人來了以後,對本地資源進行了重新分配,並且加大開發力度,這也是如今東加里曼丹恢復和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和荷蘭人不同,荷蘭在當地的統治,基本上剝削爲主,建設不足,而東非雖然也從這裡獲取石油等資源,但投入力度也不小,尤其是東加里曼丹的三大城市,就發展程度來說,和世界其他地區城市現代化程度基本持平,可能也就是規模稍微遜色一些。

李輝也感慨的說:“至少東非把我們當人看,他們不像其他西方國家那樣傲慢,希望未來東非能夠一直在這裡統治下去,畢竟,南洋其他地方我們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林耀祖說:“那是自然,畢竟東非人血脈裡也有一半歸遠東,而且,我們現在也是帝國公民,是有戶籍證的,走在外面也更有底氣。”

“這些年來到馬辰的遠東帝國移民也不少,看到他們我就彷彿看到了過去我們自己的樣子,瘦骨嶙峋,精神萎靡,而現在日子不僅好了,精氣神也上來了,所以說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才能不被外人欺負。”

東加里曼丹作爲東非的殖民地,對於遠東帝國移民的限制,遠比本土要少的多,這也使得這裡成爲了如今遠東帝國比較受歡迎的地方之一。

畢竟,相對於南洋其他地區,這裡生活習慣,穩定程度都更容易融入,等年限一到,就能自動成爲帝國國民。

這也是東加里曼丹人口迅速恢復的主要原因,當然,東非政府也嘗試過往當地移民白人,但每年能吸引過來的白人數量極其有限,同時東非其他殖民地對白人移民的需求也比較大,所以競爭格外激烈。

不過,不管多寡,這也讓殖民地的民族和人種融合進一步加快,也就是比例問題。

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871章 “萊茵”市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961章 危與機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830章 蓄水池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189章 邀請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243章 70式第1503章 縱火案第284章 連環計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572章 停火線第394章 硬氣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735章 廓爾喀第1471章 戰鬥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1372章 平原省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1156章 軟刀子第680章 緩衝區第862章 後續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97章 建議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46章 船隊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449章 野心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37章 補丁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289章 教學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695章 納塔爾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789章 態度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833章 拖拉機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865章 高原省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255章 五五開第103章 “大殺器”第177章 放牧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647章 準備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981章 捷徑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41章 衣錦還鄉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78章 奧匈帝國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865章 高原省第688章 巡邏兵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434章 遙遙領先
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871章 “萊茵”市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961章 危與機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830章 蓄水池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189章 邀請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243章 70式第1503章 縱火案第284章 連環計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572章 停火線第394章 硬氣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735章 廓爾喀第1471章 戰鬥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1372章 平原省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1156章 軟刀子第680章 緩衝區第862章 後續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97章 建議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46章 船隊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449章 野心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37章 補丁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289章 教學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695章 納塔爾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789章 態度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833章 拖拉機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865章 高原省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255章 五五開第103章 “大殺器”第177章 放牧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647章 準備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981章 捷徑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41章 衣錦還鄉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78章 奧匈帝國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865章 高原省第688章 巡邏兵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434章 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