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

胡格大使最後提到的銅礦問題,讓蒙特羅總統很心動,近期以來,智利的經濟危機下,礦產出口能否恢復是當前智利政府最關心的經濟問題。

“胡格大使,這件事我們政府要內部商討一下,請你給我們一些時間,很快就可以給予東非方面答覆。”

蒙特羅總統這樣說,至少證明他對東非的提議在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胡格大使補充說:“總統閣下,最後我要提醒一句,在東非有句俗語叫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智利並非我們唯一的選擇,東非的阿拉斯加距離遠一些,但不代表阿拉斯加沒有這個作用。”

東非可不希望智利政府得寸進尺,上趕着不是買賣,所以胡格必須表明東非的態度,這不是東非政府有求於智利。

……

1932年1月20日。

遠東帝國,申城,商務印書館。

在給予了遠東帝國第十九軍一些微不足道的軍事援助後,東非申城領事館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執行。

歷來,遠東帝國對東非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主要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貿易,然後就是文化,東非收藏了大量遠東帝國的文物,古籍。

而申城是遠東帝國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這裡也是東非收集遠東帝國古代文化素材的重要基地之一。

東非的企業,或者政府部門,還有個人,研究機構,不乏各種收購遠東古籍的活動,申城作爲遠東帝國這個時代的文化中心,就有不少東非人從事這種活動。

東非駐申城領事館副領事羅文,正在商務印書館總部和其董事長張元濟進行會談。

“張元濟先生,我此行來的目的,主要是爲了勸說貴公司,把商務印書館還有你們在東方圖書館收錄的各種古籍和文物,暫時轉移到東非的領事館內進行安全保存。”

張元濟是商務印書館董事長,也是遠東帝國文化傳播的重要人物,他戴着一副玻璃眼鏡,穿着一身樸素的青灰色長衫,看起來就是一副傳統文人打扮。

對於東非人,張元濟並不陌生,因爲他和東非打交道的時間不短,還有過不少合作。張元濟年輕時曾經擔任過遠東帝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總理衙門就相當於當時的遠東帝國外交部。

因此,他年輕時就和不少國家外交人員打過交道,而東非人是其中比較頻繁的一類。

他任職總理衙門期間,也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彼時遠東帝國也流行過一段時間“東非熱”,因爲那時距離東非擊敗英國和葡萄牙不久,東非新晉爲世界強國,吸引了世界不少國家的目光,成爲部分落後國家試圖學習的對象,從而實現“富國強兵”。

在這段時間裡,東非和遠東帝國的文化交流也頗爲頻繁,所以張元濟和東非人接觸的機會也比較多。

進入20世紀後,隨着遠東帝國內部動盪,張元濟加入商務印書館工作,並迅速幫助商務印書館發展壯大,成爲如今遠東帝國最負盛名的出版業巨頭。

而沒了官身,從商的張元濟還是免不了和東非人打交道,在這些年來,有不少東非人員,公司和單位同商務印書館合作,引入遠東帝國的古籍,複印後出版到東非。

畢竟商務印書館是當下遠東帝國最大的出版業巨頭,所以,東非和他們展開一些合作,也完全不值得意外。

他們能更好的幫助東非蒐集東非感興趣的遠東帝國文化資料,同時,也能通過他們的渠道幫助東非在遠東帝國的文化傳播和介紹。

因此,張元濟對和東非人打交道,還是很熟稔的。不過,這次羅文的話刺激到了他。

“羅文領事,不知道你此話從何說起?我們商務印書館和東方圖書館的古籍,那都是古華夏文明的瑰寶,你的要求過於無理,如果不能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不要怪我翻臉無情。”

對於張元濟的憤怒,羅文完全不介意,因爲他很清楚,那些古籍對張元濟的意義,甚至把那些古籍看的比他的命還重要。

羅文安撫道:“張元濟先生,你不要怪我說話如此直白,這次我前來,並非貪圖貴國文化瑰寶,恰恰相反,是爲了挽救你們手裡這些整體的文化資產。”

“我們領事館只是希望你們把這些古籍和文物,暫時存放在我們那裡,防止戰火對這批人類珍貴文化遺產的損毀。”

“如果你相信我們東非情報部門獲得一些消息的話,或許可以再做出決定。”

“根據我們東非情報部門的消息,日本近期可能會對申城發動戰爭,而你們商務印書館和東方圖書館,或許就是日本政府的打擊目標,日本人有可能對你們進行轟炸。”

羅文的這番話讓張元濟大驚失色,他說道:“你說的是真的?”

對於日本是否會入侵申城,目前遠東帝國民間根本不知情,也只有遠東帝國金陵政府高層有所瞭解,畢竟日本方面在申城的軍事調動,是瞞不了人的,但是金陵政府心裡明白,在具體行動上卻在裝死。

羅文肯定的答覆說:“我沒有必要在這件事上和你開玩笑,畢竟我本身是東非的外交人員,身後代表的是帝國政府。”

“當然,我也希望張元濟先生,你不要把我們東非獲得的這些‘情報’向外界透露出去,那會給帝國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張元濟的臉色很不好看,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心情考慮東非的態度,而是擔心申城的安危。

他問道:“日本對申城發動侵略戰爭,你們沒有向金陵政府提示麼?”

羅文嘆氣說:“張元濟先生,你要清楚,我們東非沒有必要和金陵政府通報這件事,更何況是一場還沒有發生的戰爭,而且,東非和金陵政府的關係也沒有密切到這種程度。”“再說的難聽點,就以金陵政府近期的表現,他們本身也沒有對抗日本人的勇氣,甚至更陰謀的說,我們都懷疑金陵政府高層被日本政府收買了不少,否則也不可能做出把貴國東北直接拱手讓人的愚蠢操作。”

“還有最後一點,那就是貴國的金陵政府再怎麼講,也不可能對於日本在申城的活動一無所知,就比如現在基本世界上的主要大國,都知道日本在申城增加了兵力,還有武器裝備……”

張元濟狠狠的把手拍在桌子上,義憤填膺道:“這羣畜牲!”

很顯然,張元濟口中的畜牲,不僅包括日本人,還有金陵政府裡的絕大部分人。

羅文這個時候說道:“張元濟先生,這個時候,你一個小小的商人,也無法決定金陵政府的決策,現在,應該儘快想辦法,避免日本人在戰爭中針對你們公司,還有資產的刻意打擊。”

“留給你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日本隨時有可能對申城發動戰爭,悲觀點,說不定是今天晚上,樂觀點,也就在這個月內,畢竟如今日本因爲經濟危機,十分迫切發動戰爭來轉移國內的矛盾。”

此時,張元濟對羅文說的話,已經相信了一大半,他苦笑道:“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又能怎麼做?商務印書館家大業大,就算這個時候,搬遷也來不及了。”

作爲遠東帝國最大的出版業巨頭,商務印書館在申城的規模可不小,各種印刷設備,還有海量的印刷物,想在半個月內搬走完全不現實,更何況日本人也不可能給他們留這麼多時間。

對此,羅文說道:“對於這一點,張元濟先生,你們現在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把那些最重要的書籍,資料還有文物,暫時存放到我們領事館。”

“我們會利用車隊幫助你們完成搬遷工作,等到戰爭結束後,你們再做下步決定,我們東非絕對不會貪圖你們的資產,畢竟這事關帝國的國際聲譽。”

話是這麼說,但張元濟顯然還有疑慮,別看羅文長着一副東方面孔,但東非終究是外國。

羅文接着說道:“我們東非和貴公司也有過不少合作,所以張元濟先生,你應該相信我們的誠意,東非是非常重視遠東帝國文化古籍的,這些都是重要的財富。”

“我們也不希望這些古籍,因爲戰火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當然,這次之所以伸出援助之手,我們確實也有一些小心思,那就是複印一些我們東非需要的書籍,通過抄寫,拍攝等方式備份。至於原本,我們絕對不會動心思,也沒有必要。”

如果東非真的什麼都不圖,那張元濟反而要擔心,現在羅文這麼一說,讓他的戒心也少了一些。

正如羅文所說,張元濟和許多東非人打過交道,包括羅文等東非在申城領事館的人,至少這麼多年接觸下來,東非這個國家在遠東帝國的信譽還是沒有問題的。

於是,在羅文的勸說下,張元濟最終同意了雙方的合作,將部分商務印書館還有東方圖書館的典藏,暫時寄放到東非駐申城領事館。

之所以是部分,這自然表明張元濟對東非依然抱有戒心,所以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商務印書館決定把其他古籍,還有重要資產,向各國租界轉移。

東非領事館也開始針對這批古籍,進行拍攝,複製和妥善儲存。

其中絕大部分典籍來自於東方圖書館,東方圖書館是目前遠東帝國最大的私人圖書館,館長正是張元濟本人,這家圖書館的藏書超過四十多萬冊,還有不少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孤本。

當然,這家圖書館還有衆多的西方文獻,使得東方圖書館成爲遠東帝國介紹西洋文化,科技的重要場所。對於這些東非就完全不重視了,畢竟按照遠東帝國的標準,東非就屬於西洋國家。

1931年1月28日,深夜。

日本海軍第一外遣艦隊向吳淞炮臺開炮轟擊,同時日本海軍陸戰隊向閘北十九路軍駐地進攻,閘北佈防的十九路軍七十八師所屬部隊進行抵抗,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的第一次淞滬會戰正式打響。

首日申城內的憲兵部隊頑強頂住了日軍的攻勢,緊隨其後,第十九軍迅速投入戰場,和日軍發生激烈交火。

1月29日上午,日軍首次轟炸,日軍海軍陸戰隊和航空隊對閘北進行無差別轟炸,上午十點,日軍飛機專門瞄準商務印書館總廠投下燃燒彈,印刷廠、編譯所、倉庫等均被炸起火。後來,張元濟在日記中記載到“飛機擲彈,焚我商務印書館總廠,火焰沖天,紙灰飛揚,十里可見。”

緊鄰總廠的東方圖書館因建築堅固,雖受震但未完全焚燬,但是從29日到31日,由於圖書館藏書多爲紙質,火勢迅速蔓延。儘管部分員工和市民試圖搶救,但因戰火封鎖,救火隊無法進入,只能眼睜睜看着藏書被焚。

據倖存者回憶,日軍在周邊設置警戒線,阻止消防隊進入滅火,2月1日,日本浪人闖入圖書館,潑灑汽油並點火,確保徹底焚燬。

東方圖書館的毀滅被稱爲“遠東帝國近代最嚴重的文化災難之一”,損失遠超普通戰火破壞。

東非領事館也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場“文化大屠殺”,後東非領事克魯斯回憶說:“東方圖書館和商務印書局的大火,散發的濃煙和灰燼,甚至飄到了租界區,數百萬頗具價值的文獻資料,被有目的性的毀滅,這是一場性質十分惡劣的文化滅絕事件。”

對於這一點,日本也無法否認,因爲日本海軍司令鹽澤幸一曾公開宣稱:“炸燬閘北的商務印書館,足以讓華國人三十年不敢反抗。”

……

第一次淞滬會戰,猶如前世一樣,後續結果足以讓人“血壓飆升”,金陵政府希望依靠國際干涉來停止戰爭,拖延對第十九軍的援助,主張作有限度的抵抗,後續纔不得不在國內各界人士壓力下,支援戰場。

3月,雙方宣佈停戰,後續簽署的停戰協定中,限制了遠東帝國在申城周圍地區駐軍的權利,卻給予了日本駐軍權,同時遠東帝國軍事調查、監督之權亦轉交至日本及英、美、法各國。

堅持抵抗的第十九軍,也在戰後遭到金陵政府清算。

對於遠東帝國申城的戰爭結局,恩斯特早有預料,金陵政府的表現,完全符合他的判斷,這也是東非近些年來,一直和金陵政府沒有深度合作的主要原因,畢竟“豎子不足與謀”。

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443章 監視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446章 災情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608章 會面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395章 耍無賴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89章 定居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1349章 犧牲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713章 不畏戰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991章 抵達第471章 漏洞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402章 妥協第1008章 分析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443章 監視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967章 奧拓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38章 開墾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1008章 分析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801章 恭賀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82章 麪粉廠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871章 “萊茵”市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80章 農業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238章 三把“刀”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1490章 新成員國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261章 威脅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447章 趣談第497章 準備調停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471章 漏洞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302章 考察團續
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443章 監視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446章 災情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608章 會面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395章 耍無賴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89章 定居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1349章 犧牲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713章 不畏戰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991章 抵達第471章 漏洞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402章 妥協第1008章 分析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443章 監視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967章 奧拓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38章 開墾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1008章 分析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801章 恭賀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82章 麪粉廠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871章 “萊茵”市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80章 農業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238章 三把“刀”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1490章 新成員國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261章 威脅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447章 趣談第497章 準備調停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471章 漏洞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302章 考察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