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

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

“十年趕超新漢堡港,二十年追平姆貝亞,三十年成新達累斯薩拉姆。”

“埋頭苦幹五十年,建設國際一流都市。”

“西部經濟橋頭堡,未來東非工業城。”

………

在羅安達的街頭,這樣的紅色標語處處可見,作爲東非西海岸的第一大城市,羅安達市在西海岸幾座城市中,野心也是最大的。

從地理位置,環境氣候,交通條件等任何一點而言,羅安達的條件是不比達累斯薩拉姆市差的,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達累斯薩拉姆市比羅安達開發的歷史早了二十多年。

這個時間自然是從兩座城市納入東非統治的時間算起,如果沒有這個因素干涉,那羅安達和達累斯薩拉姆的發展水平,哪個更好,還真不好說。

在東非出現之前,達累斯薩拉姆是桑給巴爾蘇丹國的主要城市,而羅安達則是葡萄牙安哥拉殖民地的首府,實力上只能算半斤八兩。

但是,在東非治理下這麼多年,達累斯薩拉姆市早就脫離了“非洲”城市的韻味,即便放在國際社會,達累斯薩拉姆也是能排上號的“大都市”,所以羅安達市的追求在許多人看來難如登天。

畢竟羅安達發展確實不錯,但是達累斯薩拉姆市也在進步,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目標是紐約,倫敦,巴黎,柏林這些各國最繁榮的城市。

而且羅安達市在東非的發展速度,目前還比不上貝拉市,在本地區內甚至被環境“惡劣”的卡賓達追趕。

看到這些紅色激勵人心的標語,赫爾不知道爲什麼內心有一些不適,赫爾是來東非尋找商機的德國商人。

而他的目的地就是羅安達,因爲羅安達港落入東非手中後,就成了對西歐輸出資源的重要港口,加上羅安達鐵路開通,這裡的貨運量絲毫不比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差。

“東非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你們雖然在文化上來源於德意志地區,但是有着自己的特色,這一點區別於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即便是最大移民羣體來源的遠東帝國也找不到這種特點。”赫爾看着羅安達城市標語對負責接待他的東非人馬克西姆這樣說道。

“赫爾先生怎麼能這麼確定?”馬克西姆好奇的問道,他很奇怪赫爾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這不僅需要對德國瞭解,還要對世界各國有所瞭解。

赫爾搖搖頭說道:“或許是我見識淺薄,不過我也去過世界很多地方,從來沒見過和東非這樣差異如此巨大的國家,就拿德國來說,雖然德國也是大政府主義的國家,但是德國是軍事強國,國家管理處處體現軍事領域特徵,但是我們都知道德國這樣做就是爲了維護德國的安全,畢竟我們德意志周邊羣狼環伺。”

“那東非呢?”馬克西姆問道。

赫爾深思了一下回答道:“坦率的說在此前我對東非的印象應該是比德國更加鐵血的軍國主義國家,但是來到這裡我發現我錯了,即便是安哥拉這種暫時處於落實管控的地區,也看不到太多軍隊,反而各地都是在大力發展經濟的生機景緻。”

當然,有一句話赫爾沒有說,那就是這種發展就像被鞭子抽着一頭牛前進一樣,只因爲東非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太喪心病狂了,不過不得不說這種手段很有效。

葡萄牙人治下的羅安達,他年輕時也見識過,那時候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所以大多數船隻都是要經過這裡的。

而東非僅僅接手羅安達五年時間,羅安達的城區面積和人口擴張了數倍之多,而且東非在這裡是佈置了產業的,所以羅安達放在歐洲國家也算一個比較不錯的小城市。

說到這裡,赫爾突然想起了些什麼,他對馬克西姆說道:“這些標語讓我想起來了!就是德國以前的徵兵標語,只不過兩國的內容不一樣。”

對此馬克西姆說道:“在南非戰爭之後,東非的外部威脅基本上已經不存在,所以軍隊擴張自然也就停止,實際上之前東非的軍隊數量雖然多,但在東非也體現不出來,畢竟東非的國土是德國的十幾倍,說實話東非應該和歐洲對比才公平,但是歐洲國家林立,每個國家軍隊都不少,加起來自然比東非誇張的多,尤其是列強都比東非軍隊數量多的多。”

歐洲人口集中,加上每個國家面積小,有什麼消息在國內很容易傳播,就比如徵兵這件事,很容易搞得人心惶惶。

如果放在東非就不一樣了,東非在東部徵兵,其他地區根本就感受不到,除非是鐵路沿線的居民才能在戰爭時期才體會到那種軍隊調動的壓迫感。

“而且,我們東非也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早期確實全民皆兵,但那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想一想以前非洲存在大量土著勢力和野生動物,如果當時不採用這種手段,怎麼也不可能有今天東非的和平穩定。”

東非的和平穩定,是建立在土著,阿拉伯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屍體上的,當然,全國各地的野生動物也遭受了滅頂之災。

對此,赫爾就比較羨慕了,他說道:“你們東非的位置太好了,兩面是大洋,南部只有一個開普敦,而北部大都是未開化之地,只要國內開發出來,基本上就杜絕了戰爭的威脅,而德國則地處歐陸腹地,四面皆不太平。”

馬克西姆只能安慰道:“這樣也造就了德國作爲歐洲十字路口的地位,成爲歐洲的中心,所以只要德國一直保持強大,這就是優勢。”

雖然是東非人,但東非人也是德意志人,所以馬克西姆毫不吝嗇對德國的誇讚,畢竟要論起來東非社會主文明要還是源於德意志地區,同理如果是奧地利人當前,馬克西姆也會這麼講。

德,奧兩國都是東非的重要經濟合作伙伴,甚至奧地利和東非是明面上的“盟友”,加上東非當前工業發展需要德,奧兩國支持,馬克西姆也會對赫爾這種人表達一部分“敬意”。

當然,赫爾心裡怎麼想就不好說了,東非雖然自稱德意志國家,但是能不能得到德,奧兩國民衆的認同,那就要打上疑問號了。

實際上東非非德意志論在德,奧兩國很有市場,尤其是在南非戰爭之前,很多人是乾脆直白拒絕東非“德意志人”身份的,畢竟東非在血統上和地理位置上迭加了兩層負面因素。

不過,在南非戰爭之後,這種論調基本上就銷聲匿跡了,能戰勝英國人,那必然只有“德意志人”才能做大。

畢竟法國已經當過一次手下敗將,沙俄又是落後野蠻的國家,只有英國能讓德國憤青有點興趣,結果南非戰爭直接打破了這層濾鏡,連東非都打不過,那英國的世界霸權是不是也該易手了。

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184章 談判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48章 訂婚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483章 新民族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496章 交通產業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803章 威脅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124章 水井第1037章 電氣化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871章 “萊茵”市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50章 教育第847章 畜牧業第327章 南下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467章 觀察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395章 耍無賴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51章 坦噶港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766章 集結第231章第1475章 鋼鐵第449章 野心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102章 備戰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471章 漏洞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742章 大捷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228章 留學生第162章 打魚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章 穿越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504章 脫鉤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251章 二手艦隊
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184章 談判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48章 訂婚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483章 新民族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496章 交通產業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803章 威脅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124章 水井第1037章 電氣化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871章 “萊茵”市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50章 教育第847章 畜牧業第327章 南下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467章 觀察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395章 耍無賴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51章 坦噶港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766章 集結第231章第1475章 鋼鐵第449章 野心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102章 備戰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471章 漏洞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742章 大捷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228章 留學生第162章 打魚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章 穿越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504章 脫鉤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251章 二手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