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武漢之戰(一)

隨着吳佩孚的軍隊在賀勝橋被北伐軍打的丟盔棄甲後,他就帶着潰敗下來的軍隊退往了武漢。

武漢是武昌、漢口、漢陽的總稱。武昌位於長江南岸,漢口位於長江北岸,漢陽位於漢水和長江的匯口兩岸。武昌素爲湖北省政治中心,堅固城牆,周圍約達六十華里,城高約二丈有餘。城內有蛇山橫貫其間,居高俯瞰全城。城北靠近長江,東有沙湖,南有洪山,西有南湖。城郊地勢平坦。武昌是華中地區交通樞紐,形勢險要,是易守難攻的古城,爲軍事上必爭之地。

吳佩孚逃回武漢後,即行重新部署,調集全部有生力量,加築防禦工事,策劃固守武漢三鎮,企圖依賴長江天險和武昌的高牆深溝,孤注一擲,作最後掙扎。

此時正在武昌湖北軍政府的吳佩孚,正面臨着人生最大的一次失敗。想想之前年輕時投筆從戎,加入了當時的北洋軍,從排長、連長、直到現在的北洋直係軍閥的首領,一舉一動無時不影響着中國的時局。

然而年初吳佩孚沒有聽從部下張其鍠、蔣方震的建議,執意對湖南用兵。雖然開始順風順水,驅逐了唐生智,但隨着廣東革命政府的出兵,一切都變了。

湖南戰場被北伐軍打的落花流水,不到一個月,湖南就被北伐軍拿下了。即便自己派遣了自己的主力部隊南下增援,但也在北伐軍的進攻下,損失慘重。到了現在只能退守武漢,等待之前競爭對手孫傳芳的增援。

。。。。

與吳佩孚的傷感不同,北伐軍現在士氣正盛,國共兩黨也是精誠團結,在一個接一個勝利的刺激下,一直追着吳佩孚的軍隊打。經過數次激戰以及急行軍,北伐軍在九月一號,正式包圍了武昌,這個軍事重鎮。

對於北伐軍的來勢洶洶,吳佩孚也不是沒有準備,在其逃回武漢後,也在加緊部署軍隊,防守武漢。其中以陸軍第3、第8師和中央第25師等部守備武昌;陸軍第14師守備漢陽、漢口;另以湘軍殘部在金口,武衛軍和河南第10師在陽邏、黃岡,湖北暫編第2師和河南暫編第2師在蔡甸、沙洋,第13混成旅、浚滑游擊隊等部在漢口附近地區,保障武漢的安全。

防守武漢周圍的吳佩孚軍隊,粗略的計算一下,也有着十幾萬人。爲了確保拿下湖北,北伐軍也是很拼,集中了第一軍、第四軍、第七軍、第八軍四個軍一共二十萬人(北伐前只有六七萬人,在北伐期間大肆擴編,就擁有了這麼多,就連獨立團現在就有4000餘人,補充團都有快5000人了。)

當然也並不是這麼多人一起去圍武昌城,敵人都分兵了,北伐軍也不會把軍隊都集中在一塊,那犯了兵家大忌。真正參與進攻的是第四軍以及第一軍和第七軍的一部分,一共十萬人左右,在清理掉城外周邊的敵人後,直接把武昌城給圍住了。

武昌的位置,在長江東邊,所以它的西側以及北側都是臨着長江,真正被包圍的只是武昌的南面以及東面。不過在看到武昌的城牆後,北伐軍就很識趣的沒有立即進攻。誰叫城牆太高,敵人還在城外挖了不少戰壕,對於缺乏攻城重武器的北伐軍,還真有點困難。

武昌城外南邊臨近長江的一個陣地上,李衛國以及他的補充團就在這裡。

“這次攻城恐怕不是那麼好打了!”徐向前觀察了周圍敵人的防守佈置之後,一臉嚴肅的說道。

“的確!別看城牆不是很高,但敵人防禦陣地佈置得很好,階梯佈置,讓敵人的火力得到了最大的保護,而且還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最關鍵的是,我們這邊缺乏攻城的重武器,是有點不太好打了!”李衛國也難得漏出了沉重之色。

“吳佩孚的軍隊裡,能人不少啊!”徐向前不由得感嘆道。

“那是肯定的,北洋軍閥裡,奉系的軍官很多都出自奉天講武堂;直系和皖系的軍官大多出自保定軍校,沒看見我們學校的高層以及我們的上司很多都是保定軍校畢業的嗎!

保定軍校,就不用我再去多解釋,裡面出來的軍官大多都是抱着保衛國家的念頭,可是在北洋這個大染缸裡,都給染壞了,很多人都失去了當初參軍的想法。

未來的中國,將是我們黃埔的天下,保定已經老了。當時風流人物非我們莫屬了!”李衛國自信的說道,歷史上未來的幾十年,國共雙方的高層裡,大多都與黃埔有關,黃埔軍校算是孕育了國共兩黨許多出名的將軍、甚至元帥!

(注;民國時期國內有名的軍校,首推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前期是保定系的天下,後期則是黃埔系(老蔣在北伐後繼續開着黃埔軍校)的天下。當然中間還有着一些比較出名點的軍校,包括奉天講武堂、雲南講武堂等)

“團長也是好雅興,大戰即將到來,你也不見有多着急!”陳賡看着意氣風發的李衛國,不禁說道。

“着急也沒用,這個時候,我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打是不可能的了,打武昌我們最好是圍困,敵人會先撐不住的。”歷史上這場戰鬥,打了一個月多才結束,就算現在多了一個李衛國這個變數,也不會影響太大,因爲光憑75毫米的火炮,根本沒法對敵人造成太大傷害。

“你說的沒錯,這個時候我們強攻,實屬不明智,不過具體怎麼打還是得上面的人說了算。”

就在北伐軍包圍了武昌之後,前幾天一直沒有發起大規模進攻,都是在等部隊集結好了纔會有行動。

就在包圍的第三天和第五天,北伐軍發起了兩次較大的進攻,但除了丟下不少屍體在城牆下,並沒有對武昌造成太大的影響。而爲了進一步打擊敵人,第八軍在九月五號發起了對漢陽的進攻,在此期間,吳軍的湖北暫編的第二師臨陣倒戈,並被改名爲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參與對吳佩孚軍隊的進攻。

這算是一個不錯的好消息了!

第262章 晉綏根據地(三)第400章 大同戰役(四)第108章 中東路事件第443章 蘇日中立條約(二)第109章 中東路事件(二)第241章 奇襲太原(十)第602章 興安嶺雄風(二)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43章 四一二第181章 長征(二)第385章 第三次大規模掃蕩第372章 晉西事變(四)第291章 晉東南之戰第400章 大同戰役(四)第55章 武漢起義(四)第424章 皖南事變(四)第402章 大同戰役(六)第101章 漢中攻略(三)第221章 激戰板垣師團(八)第487章 渡河戰役(十)第16章 北伐之戰平江(二)第601章 興安嶺雄風(一)第370章 晉西事變(二)第542章 太原光復(三)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463章 華北大掃蕩(十二)第80章 第一次反圍剿(六)第224章 忻口‘大捷’第666章 華北大掃蕩(十五)第447章 除閻計劃(四)第243章 奇襲太原(十二)第564章 日軍的反擊(十五)第245章 新的任命第636章 大結局(上)第29章 武漢之戰第636章 大結局(上)第479章 渡河戰役(二)第51章 起義前夕(二)第273章 與傅作義的合作第504章 察哈爾反擊戰(二)第340章 編制調整第280章 晉東南之戰(四)第311章 第一次反掃蕩(五)第211章 第八戰區第18章 汀泗橋之戰第267章 綏西攻防戰(二)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298章 援助第538章 親歷駝峰航線(三)第631章 武漢反擊戰第63章 大撤退(三)第494章 中國軍隊在緬甸(一)第172章 西征(十五)第584章 緬甸反擊戰(十)第270章 綏西攻防戰(五)第234章 天津(九)第287章 晉東南之戰(十一)第240章 奇襲太原(九)第630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五)第273章 與傅作義的合作第603章 興安嶺雄風(三)第163章 西征(六)第580章 緬甸反擊戰(六)第203章 西安事變(二)第55章 武漢起義(四)第176章 事件後續第201章 兩廣事變第535章 觀察團事件(九)第462章 華北大掃蕩(十一)第288章 晉東南之戰(十二)第489章 南洋風雲(一)第375章 晉西事變(七)第310章 第一次反掃蕩(四)第230章 奇襲太原第69章 家的感覺第439章 日軍挺進隊的災難(二)第251章 南京大屠殺(二)第101章 漢中攻略(三)第297章 新四軍首戰(三)第286章 晉東南之戰(十)第619章 攻克濟南(二)第98章 入川(四)第430章 中條山之戰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614章 興安嶺雄風(十四)第525章 奪取新疆(三)第528章 觀察團事件(二)第21章 武漢之戰(二)第554章 日軍的反擊(五)第616章 興安嶺雄風(十六)第558章 日軍的反擊(九)第381章 第一次反共高潮(三)第71章 崛起(二)第246章 新的任命(二)第145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四)第149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以及西征前奏(一)第388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四)第213章 激戰板垣師團(二)第216章 激戰板垣師團(四)第156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二)
第262章 晉綏根據地(三)第400章 大同戰役(四)第108章 中東路事件第443章 蘇日中立條約(二)第109章 中東路事件(二)第241章 奇襲太原(十)第602章 興安嶺雄風(二)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43章 四一二第181章 長征(二)第385章 第三次大規模掃蕩第372章 晉西事變(四)第291章 晉東南之戰第400章 大同戰役(四)第55章 武漢起義(四)第424章 皖南事變(四)第402章 大同戰役(六)第101章 漢中攻略(三)第221章 激戰板垣師團(八)第487章 渡河戰役(十)第16章 北伐之戰平江(二)第601章 興安嶺雄風(一)第370章 晉西事變(二)第542章 太原光復(三)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463章 華北大掃蕩(十二)第80章 第一次反圍剿(六)第224章 忻口‘大捷’第666章 華北大掃蕩(十五)第447章 除閻計劃(四)第243章 奇襲太原(十二)第564章 日軍的反擊(十五)第245章 新的任命第636章 大結局(上)第29章 武漢之戰第636章 大結局(上)第479章 渡河戰役(二)第51章 起義前夕(二)第273章 與傅作義的合作第504章 察哈爾反擊戰(二)第340章 編制調整第280章 晉東南之戰(四)第311章 第一次反掃蕩(五)第211章 第八戰區第18章 汀泗橋之戰第267章 綏西攻防戰(二)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298章 援助第538章 親歷駝峰航線(三)第631章 武漢反擊戰第63章 大撤退(三)第494章 中國軍隊在緬甸(一)第172章 西征(十五)第584章 緬甸反擊戰(十)第270章 綏西攻防戰(五)第234章 天津(九)第287章 晉東南之戰(十一)第240章 奇襲太原(九)第630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五)第273章 與傅作義的合作第603章 興安嶺雄風(三)第163章 西征(六)第580章 緬甸反擊戰(六)第203章 西安事變(二)第55章 武漢起義(四)第176章 事件後續第201章 兩廣事變第535章 觀察團事件(九)第462章 華北大掃蕩(十一)第288章 晉東南之戰(十二)第489章 南洋風雲(一)第375章 晉西事變(七)第310章 第一次反掃蕩(四)第230章 奇襲太原第69章 家的感覺第439章 日軍挺進隊的災難(二)第251章 南京大屠殺(二)第101章 漢中攻略(三)第297章 新四軍首戰(三)第286章 晉東南之戰(十)第619章 攻克濟南(二)第98章 入川(四)第430章 中條山之戰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614章 興安嶺雄風(十四)第525章 奪取新疆(三)第528章 觀察團事件(二)第21章 武漢之戰(二)第554章 日軍的反擊(五)第616章 興安嶺雄風(十六)第558章 日軍的反擊(九)第381章 第一次反共高潮(三)第71章 崛起(二)第246章 新的任命(二)第145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四)第149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以及西征前奏(一)第388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四)第213章 激戰板垣師團(二)第216章 激戰板垣師團(四)第156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