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花園口決堤

“你就按我的吩咐去辦就行了,把我的意思都傳達過去,還有讓他們擬定好需要購買什麼東西,擬好了記得給我發一份。”

聽到徐向淺說的話,李衛國搖了搖頭,他沒去跟他在這件事上過多的去爭,時間會證明他是對的。

他總不能告訴,等後面蘇德戰爭爆發和蘇日和解後,蘇聯就會中斷對華援助吧!

而且蘇聯這次援助也不是一次性的,而且1.3億美元也是要還的。中共得利用西北的棉花、皮革、獸毛等償還,不過還款期限是20年,利息2%(比國民黨的3%低)。

不像歷史上國民黨直接轉投美國懷抱,那加起來的兩億多美元的援助沒怎麼還,中共不一樣,那是都得還的,不過所有條件並不苛刻,中共都能接受。

按照約定,38年6月第一批的3000萬美元就會到,剩下的一億美元分別會在39年分兩次支付給中共。但是這筆錢不會直接給中共,而是轉給中(共)蘇共管的援助委員會,錢到賬後,中共把提前把清單給蘇聯,蘇聯按照清單給中共支付物資。

下個月到的則是蘇聯提供的莫辛納甘步槍、dp輕機槍、1931年式122mm榴彈炮這三款武器的生產線,以及大量的鋼鐵、航空燃油(雖然蘇聯的航空燃油差勁)等西北缺少的稀缺物資。

除此之外,蘇聯還派遣了大量的技術人員,負責安裝並指導生產那些武器,幫助中共儘快把這些東西投入生產。

其實現在西北已經能生產不少東西,趕日本肯定趕不上,但是比老蔣政府的工業實力強了不是一點半點。歷史上中共就是利用抗戰壯大自己,這個時空加上有着一定的工業基礎,隨着時間的往後,國共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蘇聯其實是在兩面押寶,雙方都支持,無論哪一方贏了他都會獲利。

“好的,我這就辦!”聽到李衛國這麼說了,徐向淺也就不提那個話題了,提多了反而傷感情。

蘇聯的援助可謂是及時雨,在中共上層那是傳遍了,有了這些援助對日本他們更有信心了。等這些東西消化後,中共的實力絕對會上一個大臺階的,到時候國民黨估計得顫抖了。

。。。。。

不過此時國民黨沒有時間跟中共在這方面爭太多,因爲戰場的局勢開始對國民黨不利起來。

早在四月初的時候,國民黨軍隊在李宗仁的指揮下,在臺兒莊斃傷日軍一萬餘人,取得了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次勝利雖然國民黨軍隊損失也不小,但是卻打退了日軍進攻,也讓日軍拿下臺兒莊威脅徐州的企圖破滅了。

日軍北線兩個主力師團都損失慘重,無法再發起大規模的進攻,讓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隊飽受鼓舞。

但是此時日軍爲了消滅徐州附近的國民黨近百萬軍隊(其實打到現在也就5、60萬的樣子,而且還有好多傷兵),從華北再次抽調了一個師團,加強北線日軍的實力,進而圍攻徐州的國民黨軍隊。

與此同時,南線的日軍也開始不進攻國民黨防守嚴密的防線,轉而迂迴包抄,打算將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包圍在徐州地區,打算圍而殲之。

遠在武漢的老蔣,之前被臺兒莊的勝利衝昏了頭,直到前線激烈交戰的電報出現在他的辦公桌上後,才從勝利的喜悅中出來,並開始冷靜地思考着問題。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鬼子把他的軍隊包圍在徐州,從而達到殲滅他軍隊的想法。得出這個結論的他頓時嚇出了一頭冷汗,他此時的軍隊所剩並不多,若是這數十萬主力部隊在徐州折損,武漢怎麼守。

於是他連忙致電徐州的李宗仁,讓他務必把這幾十萬軍隊從徐州帶回來。並把自己的一衆手下何應欽、陳誠、白崇禧等人叫來商討戰局,如何才能把軍隊給撤回來。

後面經過仔細的商量,李宗仁終於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留下一部軍隊在徐州城吸引日軍注意,其他部隊分散往西突圍。

在撤退期間,徐州會戰的一個組成,蘭封會戰爆發了,而在此戰更是暴露了老蔣手下黃埔系軍官的無能等諸多毛病,老蔣爲此在戰後處決了一個黃埔一期的將領---龍慕韓,這也是抗戰以來被老蔣處決的第一個中央軍嫡系將領。

原來在徐州會戰結束後,日軍爲了擴大戰果就沿着淮河、隴海線西進。作爲日軍的主力之一的第十四師團在師團長土肥原賢二的率領了,沒有執行日軍司令部的命令,而是率着軍隊直接插向蘭考、商丘等地,打了中央軍一個措手不及。

而負責防守兩地的分別是黃埔一期桂永清的27軍、黃傑的第八軍,沒有執行戰區司令官的命令,不僅沒有進攻土肥圓師團這支孤軍深入的部隊,反而放棄自己的陣地,退守開封,讓薛嶽圍殲土肥圓師團的計劃成爲泡影。

即便是後面程潛指揮,這兩支部隊也不聽指揮,不僅沒能殲滅土肥圓師團,反而讓土肥圓師團直逼開封,威脅鄭州。

此戰可謂是中央軍抗戰以來一個最大的笑柄,十五萬裝備精良的中央軍,竟然被只有兩萬餘衆土肥圓師團打的棄城而逃。

要知道桂永清可是老蔣的愛將,他的27軍有三個師,還有一個德式戰車營,可是面對日軍居然抵抗不到一天就棄城而逃。黃傑的藉口更是可笑,說什麼‘電臺壞了,聯繫不上戰區司令部’,反正這二位老蔣嫡系將領這次把中央軍的人丟大發了。

正因爲這兩位中央軍將領的‘幫助’,土肥圓師團直接拿下了開封,威逼鄭州。由於此時河南被土肥圓師團攪得天翻地覆,所有中國軍隊都紛紛潰敗,而且在亳州等地,日軍的增援部隊也開始趕過來,老蔣最終不得不做了一個決定----決堤花園口,以此來延緩日軍進攻。

其實把黃河決堤早在之前徐州徐州會戰的時候,國民黨高層就有人提出,但是當時戰局形勢對國民黨有利,這個方案就暫時擱置。但是現在日軍打算攻下鄭州,從而走京漢線,從背面威脅武漢,這個方案就提上了日程。

於是老蔣就讓駐守黃河的商震部隊,把黃河堤壩給掘開。開始的時候打算在趙口這個位置決堤,但這個地方雖然堤壩很薄,但是流沙多,所以挖了半天,也沒挖開堤壩,最後才選在了花園口。

在商震士兵的努力下,花園終於被掘開,看着那從缺口奔流而出的黃河水,商震也不知道他乾的這件事是對是錯。不過他仍能想象到在這奔流而下的河水下,將會有很多無辜的百姓死於這洪水之下,不過爲了嫁禍日軍,他還命令部隊炸燬了附近的建築,不然僅憑決堤黃河的罪責他肯定承擔不起。

老蔣這個決定在歷史上可謂譭譽參半,而且在後世看來反而是利大於弊。

雖然花園口決堤之後遲緩了日軍的行動,但是隻是拖住了日軍一個師團而已,而本來在附近的日軍就不多,只是逼着日軍把之前的沿着京漢線、淮河進攻武漢的計劃改成了沿長江推進。

至於死傷方面,後世統計有着八十多萬人死於決堤之後,受災的數字更是巨大,而日軍只有區區的一千多人。更重要的是,若是死了這麼多人要是守住武漢也還不錯,結果武漢也在幾個月後失守,可謂這麼多百姓就白白死了。

。。。。。。

“衛國,剛剛得到消息,說是日軍於國民黨軍隊在豫東大戰,並炸燬了黃河的堤壩,在花園口那裡,黃河已經決堤,安徽、豫東等地都成了黃泛區,死傷不少啊!

這小鬼子可真是絕,居然把黃河堤壩炸了,簡直是天理不容!”

看了這幾天的報紙以及豫東等地發來的電報,徐向淺直接把土肥圓師團上下的祖宗十八代給問候了幾遍!

“國民黨方面說是日軍炸燬的堤壩?”李衛國確認道,看看是不是跟歷史一樣。

“恩,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申報》、《大公報》、《民國日報》,包括我們的《新華日報》都在譴責日軍的暴行,並號召賑濟受災百姓!”徐向淺如實的說道。

“哦,以我們八路軍總部的名義也發表一篇文章譴責一下日軍吧,儘量說狠點!”李衛國略微沉重的說道。

“是!”

說完徐向淺就下去了,留下了李衛國一個人在那站着。

看着眼前的電文,李衛國不禁好笑,這件事若不是他有着那些記憶,還真會以爲這件事是日本人乾的。這件事雖然是國民黨方面乾的,但是決堤之後損失慘重,在國際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老蔣政府可不敢承認這件事,事件發生之後就咬死了,是日本人乾的。

老蔣把這件事栽贓給日本人倒是一條好的計謀,這件事傳出去後,除了國內的形成了統一的呼聲,連國際輿論也是一邊倒,都在譴責日本人這一次的暴行。

當然日本人肯定不會承認,之前南京大屠殺雖然是他們乾的,他們都矢口否認,更別說這件事還不是他們乾的,他們可不會揹着個黑鍋。

之前南京大屠殺死了30來萬人,就讓日本在國際上飽受批評,這一次的死傷顯然更大,日本人那是打死不承認,便跟國民黨政府掀起了輿論戰。

對於這件事,李衛國也沒那打算去揭穿,畢竟揭穿後國共就會發生矛盾,而且那些活下來的災區百姓肯定會對國民黨非常的仇恨,估計對日作戰也會更加的艱難。

既然不打算揭穿,他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大肆詆譭日軍,這樣也能更加激起國人對日本人的仇恨之心。

。。。。。。。

而就在花園口事件結束後,日軍就在長江揭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日軍波田支隊(臺灣混成旅),由蕪湖出發攻打安慶。防守安慶的川軍楊森的27集團軍,但是在日軍的進攻下一個晚上就被趕出了安慶城,波田支隊佔領安慶,日軍沿着長江的進攻也就開始展開了。

而與此同時,日軍爲了削弱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實力,終於組織起了一直較爲龐大的掃蕩部隊,由於兵力緊張,這次圍剿主要針對晉冀魯豫根據地,也就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區。

此時掃蕩任務由日軍新任第一軍軍長梅津美治郎中將負責指揮,集中了以第21師團(三單位師團,也就是隻有三個步兵聯隊)、第114師團爲主力,加上第109師團的31旅團、14師團的第28旅團、獨立第三旅團(就是已經死去的佐佐木到一的那個旅團)、獨立第四旅團一部、獨立第五旅團,加上大量僞軍。

參與此次掃蕩的敵人有6萬多日軍,3萬僞軍,共計十萬餘人的部隊。而八路軍所在在這些地區除了三個主力師,還有總部部隊、決死縱隊、游擊隊一共十幾萬人,雖然人數佔優勢,但是面對這麼多軍隊進攻,八路軍的壓力還是非常的大。

此時的八路軍總部,戰爭的陰雲在總部上空籠罩着,爲此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團級以上的作戰單位,都各自派了一個代表前來參加此次會議。

這次戰鬥不同以前,日前日本人主要是進攻國民黨軍隊,但是這次不同,日僞軍就是針對八路軍而來的。而且跟以前出動聯隊、旅團來掃蕩不一樣,這次日軍主動了兩個滿編師團,可謂決心很大,是想一口氣消滅八路軍的節奏,也難怪總部會這麼重視!

第234章 天津(九)第434章 交易第364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四)第210章 紅軍改編(二)第511章 察哈爾反擊戰(九)第20章 武漢之戰(一)第395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十一)第235章 奇襲太原(四)第489章 南洋風雲(一)第105章 漢中攻略(七)第616章 興安嶺雄風(十六)第562章 日軍的反擊(十三)第114章 紅四軍團第197章 東征(七)第360章 綏寧會戰(二十)第46章 二次北伐以及平叛第589章 津浦線風雲(五)第110章 中東路事件第128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二)第416章 百團大戰(十一)第531章 觀察團事件(五)第249章 回蘭州第78章 第一次反圍剿(四)第287章 晉東南之戰(十一)第567章 戰平漢線(三)第44章 升職與五大第537章 親歷駝峰航線(二)第171章 西征(十四)第356章 綏寧會戰(十六)第272章 綏西攻防戰(七)第178章 營救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72章 崛起(三)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577章 緬甸反擊戰(三)第566章 戰平漢線(二)第141章 古城起義(三)第237章 奇襲太原(六)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84章 新年第168章 西征(十一)第341章 綏寧會戰(一)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511章 察哈爾反擊戰(九)第377章 諾門坎事件(二)第180章 長征開始第164章 西征(七)第392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圍剿(八)第383章 空降兵第一團第274章 挺進山東第236章 天津(十一)第373章 晉西事變(五)第187章 《莫斯科協定》第446章 除閻計劃(三)第241章 奇襲太原(十)第183章 會師第426章 皖南事變(六)第156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二)第159章 西征(二)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317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一)第29章 武漢之戰第341章 綏寧會戰(一)第124章 第二次反圍剿(八)第135章 九一八(五)第537章 親歷駝峰航線(二)第342章 綏寧會戰(二)第470章 華北大掃蕩(十九)第427章 皖南事變(七)第19章 汀泗橋之戰(二)第246章 新的任命(二)第315章 第一次反掃蕩(九)第234章 中日山西空戰(二)第484章 渡河戰役(七)第635章 武漢反擊戰(五)第87章 陝北第53章 武漢起義(二)第422章 皖南事變(二)第227章 太原告急(三)第594章 津浦線風雲(十)第542章 太原光復(三)第114章 紅四軍團第348章 綏寧會戰(八)第254章 新式機槍(二)第101章 漢中攻略(三)第559章 日軍的反擊(十)第507章 察哈爾反擊戰(五)第384章 周昆事件和整風運動第445章 除閻計劃(二)第52章 武漢起義(一)第255章 相聚第3章 汝城之戰(二)第48章 平叛(三)第181章 長征(二)第350章 綏寧會戰(十)第451章 後續(四)第313章 第一次反掃蕩(七)第311章 第一次反掃蕩(五)第450章 日軍反擊(一)第519章 收復外蒙(六)
第234章 天津(九)第434章 交易第364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四)第210章 紅軍改編(二)第511章 察哈爾反擊戰(九)第20章 武漢之戰(一)第395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十一)第235章 奇襲太原(四)第489章 南洋風雲(一)第105章 漢中攻略(七)第616章 興安嶺雄風(十六)第562章 日軍的反擊(十三)第114章 紅四軍團第197章 東征(七)第360章 綏寧會戰(二十)第46章 二次北伐以及平叛第589章 津浦線風雲(五)第110章 中東路事件第128章 第二次反圍剿(十二)第416章 百團大戰(十一)第531章 觀察團事件(五)第249章 回蘭州第78章 第一次反圍剿(四)第287章 晉東南之戰(十一)第567章 戰平漢線(三)第44章 升職與五大第537章 親歷駝峰航線(二)第171章 西征(十四)第356章 綏寧會戰(十六)第272章 綏西攻防戰(七)第178章 營救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72章 崛起(三)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577章 緬甸反擊戰(三)第566章 戰平漢線(二)第141章 古城起義(三)第237章 奇襲太原(六)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84章 新年第168章 西征(十一)第341章 綏寧會戰(一)第617章 興安嶺雄風第511章 察哈爾反擊戰(九)第377章 諾門坎事件(二)第180章 長征開始第164章 西征(七)第392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圍剿(八)第383章 空降兵第一團第274章 挺進山東第236章 天津(十一)第373章 晉西事變(五)第187章 《莫斯科協定》第446章 除閻計劃(三)第241章 奇襲太原(十)第183章 會師第426章 皖南事變(六)第156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二)第159章 西征(二)第534章 觀察團事件(八)第317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一)第29章 武漢之戰第341章 綏寧會戰(一)第124章 第二次反圍剿(八)第135章 九一八(五)第537章 親歷駝峰航線(二)第342章 綏寧會戰(二)第470章 華北大掃蕩(十九)第427章 皖南事變(七)第19章 汀泗橋之戰(二)第246章 新的任命(二)第315章 第一次反掃蕩(九)第234章 中日山西空戰(二)第484章 渡河戰役(七)第635章 武漢反擊戰(五)第87章 陝北第53章 武漢起義(二)第422章 皖南事變(二)第227章 太原告急(三)第594章 津浦線風雲(十)第542章 太原光復(三)第114章 紅四軍團第348章 綏寧會戰(八)第254章 新式機槍(二)第101章 漢中攻略(三)第559章 日軍的反擊(十)第507章 察哈爾反擊戰(五)第384章 周昆事件和整風運動第445章 除閻計劃(二)第52章 武漢起義(一)第255章 相聚第3章 汝城之戰(二)第48章 平叛(三)第181章 長征(二)第350章 綏寧會戰(十)第451章 後續(四)第313章 第一次反掃蕩(七)第311章 第一次反掃蕩(五)第450章 日軍反擊(一)第519章 收復外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