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南洋風雲(二)

“不錯,秋後的螞蚱還蹦的這麼兇,先把自己國家光復了再說。”聽到李文昊的毫不留情的諷刺道,旁邊立馬有華人軍官應和道。

“你。。。。”聽見這些華人如此嘲諷他們,克拉克市長旁邊的一個荷蘭中校頓時有點看不下去,便打算出言反駁,但被克拉克給制止了。

“好了。李,我們先放下這些爭論,我們這次來主要是想你能組織華人軍隊協助荷蘭王國守住坤甸,我們會給你們一片領地,而且提高你們的地位,讓你們能比當地的土人地位高點。”克拉克忍着怒氣說道。

他這次來無非就是看能不能調動這些華人幫他們守住坤甸,甚至整個婆羅洲。不然以這些荷蘭人的尿性,怎麼可能屈身來華人的地盤。

現在日本人的侵略意圖已經很明顯了,蘇拉威西海以及南海都出現了日軍的軍艦,這是進攻的信號。日本人連荷蘭人的老大都打了,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小弟,此時的荷蘭人也在做着準備,打算保住荷蘭王國這最後一塊殖民地。

щшш ●Tтká n ●CO

但是整個荷屬東印度就沒有幾萬軍隊,軍艦最大的只是幾千噸的巡洋艦,在日軍面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至於地面部隊,隨着那些本地的土著跟日本人取得了聯繫,已經不怎麼聽從荷蘭的人的號令了。僅憑几萬荷蘭軍隊,跟日軍的對戰肯定不行,於是荷蘭人在得知華人在婆羅洲有一股上萬的武裝後,就存了招攬的意思。

但是荷蘭人什麼心思,這些華人不知道?在東南亞英國人對華人就要比荷蘭人好不少,荷蘭人的荷屬東印度對華人那叫之仇恨,甚至南洋華人建立的那個蘭芳共和國也被荷蘭人給滅了,所以一聽到荷蘭人的招攬,當即有人反對。

“李司令,堅決不可!這些荷蘭人怎麼對我們華人的,幾十年前的蘭芳共和國更是滅於其手,難保他們利用完我們之後,痛下殺手。”就在克拉克市長說完之後,一個南洋華人軍官當即反駁道。

“沒錯,李司令,不能答應他們。我們華人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武裝,堅決不能幫荷蘭人,讓他們自己跟日本人血拼去。”一個華人富商說道。

這個華人已經有七十多歲了,清末的時候就來了南洋謀生,對於蘭芳之事,雖然沒有經歷,但是也聽說過,對於荷蘭人他自然沒有好感。

“對,別管他們,死了活該!”

“還我們這幾十年死去的數十萬華人的命來!”

頓時整個大廳里人聲鼎沸,大有把眼前的克拉克幾人大卸八塊的意思,要不是旁邊的衛兵給攔着,估計這幾個荷蘭人討不到好。

“李,我知道你是他們這些人的主事人。坤甸這些地方也有你們華人的存在,日本人打來後,他們肯定也會遭受厄運。若是我們聯手,說不定能阻止日本人的進攻,到時候我肯定會建議王國,獎賞你們。”

此時的克拉克臉上也有點驚慌,不過還是鼓起勇氣說道。

不過在他心裡也在咒罵這些華人不識擡舉,王國給你們合法身份你們都不要,等利用完你們,看我們怎麼收拾你們。當然這些他只能在心裡說,要是在嘴上說出來了,他肯定走不出這個屋子,他可不想死在這。

“克拉克市長,你的想法太好了,可惜我們不會答應。我們華人有槍有炮,爲什麼要經過你們來獲取地位,我們可以自己爭取,你們還是自求多福吧,日本人肯定會先打你們。

來人,送客!”李文昊‘微笑’着說道。

“李,你這樣做對你們沒有好下場,跟王國對抗,你們是沒有好下場的。”看見李文昊並沒有答應,克拉克市長大聲說道。

不過不管他怎麼喊,他們一行幾人被十幾名持槍的華人士兵給趕了出去,並傳來陣陣呵斥聲。克拉克等荷蘭殖民者走後,屋內只剩下一衆華人代表,有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等地的華人華僑領袖,也由致公黨一衆要員,還有李文昊手下的軍隊將領。

雖然剛纔他們說的很厲害,但是現在只剩下自己人後,他們的表情也變得凝重起來。由於仇恨的原因,他們不願意跟荷蘭人聯手抗敵,但是日本人也是他們必須得面臨的一到坎。

“李司令,難道我們真的要放棄坤甸嗎?這裡可有着我們這些人的一輩子經營的一切,這麼放棄是不是太可惜了?”一個坤甸本地的華人富商說道。

“王老闆,就你的有財產在坤甸是嗎?我們四海集團以及致公黨的產業也有不少在這,若是你想留給日本人你大可把你的財產放在這,我們也不強求你們都得搬走。”李文昊看着這些溫和派的華人,有點不悅道。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有數萬軍隊,你們不是還有兵工廠廠嗎?我們可以組織整個婆羅洲的華人青壯年參軍,難道擋不住日軍的進攻嗎?”那個王姓富商說道。

“王老闆,你這不懂軍事,就別干擾李司令他們的決策。坤甸是港口城市,日本人現在如何進攻馬來亞以及新加坡的,這裡肯定會遭受轟炸。”這個時候旁邊一個人出言解釋道。

其實這些華人並不怎麼團結,想法各異,有些壓根認爲換個殖民者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現在婆羅洲華人主要是靠四海集團及其依附者,加上致公黨的力量來團結的,其他的不少本地華人都在觀看,而且這股勢力還不小,當然他們都團結,只是不贊同致公黨的暴力反抗而已。

“現在日本人已經開始進攻菲律賓以及馬來亞地區,下一個目標肯定是我們所在的婆羅洲。剛纔從荷蘭人那裡你們也看出來了,他們根本沒有抵抗的信心,只是抵抗多久的問題。

我們現在雖然有着自己的武裝,但是戰鬥力這些很堪憂。而且我們面對的是日軍,他們在國內可是打敗了不少國共雙方的軍隊,英國人現在也明顯打不過,所以我們不能跟日本人硬打。

坤甸我是打算堅守一段時間看是否放棄,但是諸位也得準備好後路。我們在婆羅洲內陸地區控制了不少小城鎮,那裡的土著差不多也被我們清理了,所以你們最好是把家產都遷移過去,免得到時候落入日本人之手。”沒有了外人,李文昊就開始給在場的這些代表說清楚情況,讓他們也得做好準備。

這些人之中有不少是剛剛從其他地方逃到婆羅洲來的,不熟悉情況,但是在南洋地區有着一定的影響力。

此時的婆羅洲,在坤甸、山口洋、古晉、山打根、泗務、。馬辰、巴釐巴板都有大量的華人存在。而這些華人中,有不少都開始前往內陸地區,這都是致公黨以及四海集團,加上本地有影響力的華人號召的。

此時的婆羅洲人口差不多有800多萬人。這個時候的這裡的華人還是挺多的,只是二戰以及二戰後大量的華人外遷,造成21世紀婆羅洲的華人佔比很小。

此時因爲這幾年致公黨以及南洋有想法的華人的努力,在整個婆羅洲的華人達到了300多萬人,佔據了婆羅洲總人口的40%多。其他的主要是馬來人以及本地的其他土著,馬來人和印度人差不多有200萬左右,其他原住民族羣也有200多萬。

這一個多月日本人的進攻,讓不少馬來亞的華人也開始往婆羅洲遷徙,這個數字差不多也有數十萬人。

雖然看着遷來的不多,但大多數是華人富商以及他們的家人、公司人員等,帶來了大量的資金、知識分子等,這都是急需的。而且現在日本還沒進攻婆羅洲,每天隔兩天就有一艘商船從美國前來坤甸地區,上面都是一些小型機器設備。

李四海見到了美國的工業,自然也知道現代戰爭無非就是工業之間的比拼,不過婆羅洲畢竟不大,當地華人也少。所以不需要大型設備,都是一些小型設備,不過涉及的種類很多,起碼在日本人對婆羅洲展開進攻後,李文昊的部隊能夠自給自足。

來到婆羅洲的華人中並不是全部都認同致公黨,很多華僑還是把自己作爲一箇中國看待,就像陳嘉庚。他來婆羅洲只是爲了避難,但是他並沒有參加李文昊等人的隊伍,即便是李文昊以及婆羅洲當地華人來請,都被陳嘉庚給拒絕了。

陳嘉庚雖然沒有加入,但是他的族侄陳六使卻是加入了致公黨,成爲了其中一員,並積極地爲李文昊等人出謀劃策,甚至貢獻資金。對此,陳嘉庚沒有反對,或許是把這個作爲後路,他也不確定國內未來到底會是什麼情況,是中共執掌,還是國民黨執掌。

不過他心裡也隱約猜到,國民黨估計後面幹不過中共,無論是軍隊、工業還是民衆的支持。

他發現這個致公黨有些理念也跟中共類似,起碼在土地上。他一來婆羅洲就聽說,李文昊的部隊願意給每一位來婆羅洲的華人分發土地,而且每人十畝良田。

這是什麼概念,十畝良田在這個時候可是非常的多了!這個時候中國國內很多百姓都沒田,田都是掌握在地主手裡,至於東南亞的華人,大多是手工業者,耕種的華人不是很多。

所以說十畝良田的政策,可謂是一個大殺器。不過陳嘉庚也很疑惑致公黨哪有這麼多土地,不過陳六使給他解了惑。在沿海地區,因爲這些都是與外界交流較多的地方,一些事情,李文昊的人也不敢亂來。

但在內陸不同,現在致公黨在內陸控制的那近百個大小不一的城鎮,那之前都是屬於土著的。不過現在哪些地方卻沒有了土著的存在,發生了什麼事,有點頭腦的人都能猜到。

說白了這數萬華人軍隊手上都沾滿了不少土著人的鮮血,這也是陳嘉庚覺得不好的原因,這樣太過血腥了。

。。。。。。

新加坡,一個靠近港口的普通民宅內,有兩個人正在窗臺上站着聊天,他們都穿着西裝,儼然一副中產階級的樣子。

而在他們不遠處的港口就是新加坡港,此時的新加坡港一幕如臨大敵的樣子,到處都是巡邏的英國軍隊。此時這些衣着華麗的軍隊正在修建工事,軍火庫的武器也都紛紛搬了出來,更是號召新加坡本地人蔘與這次保衛戰。

不過顯然這兩個人對這些一點不感興趣,反而在對着眼前的新加坡在那暢談,有說有笑的,一點沒有大戰到來的那種緊張。

“王局長,這英國人貌似中看不中用啊,吉隆坡都被日軍佔領了,你說他們能守住新加坡嗎?”只見作爲馬共領導人的傅大慶正在一個比他年齡略小的年輕人談論着眼前的局勢。

“傅書記,你可別問我,我就一個搞情報的,你問我英國人能不能守住,我怎麼知道。”那個年輕人苦笑道。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軍情局南洋局負責人---王傑。不過他不屬於林標這個南洋局書記管轄,而是直轄于軍情局總部,加上他是搞情報的,肯定得在情報多的地方待着,而不是在熱帶雨林裡。

不過爲了保證行動,他現在的身份是一個日本人,在新加坡經營者幾個小店作爲掩護,這樣即便日軍佔領新加坡他也不會受到影響。

“局長,國內丁局長來電!”就在二人在那討論的時候,陽臺上又出現一個夥計打扮的年輕人。

“念!”王傑吩咐道。

“是!丁局長讓我們南洋分局除掉兩個人,一個是蘇加諾,另一個叫蘇哈托,後者是個荷蘭殖民政府的士兵。”

第239章 奇襲太原(八)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593章 津浦線風雲(九)第472章 華北大掃蕩(二十一)第322章 殲1戰鬥機第370章 晉西事變(二)第97章 入川(三)第307章 第一次反掃蕩第586章 津浦線風雲(二)第357章 綏寧會戰(十七)第441章 汾陽協定第100章 漢中攻略(二)第390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六)第392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圍剿(八)第541章 太原光復(二)第529章 觀察團事件(三)第256章 西北聯合大學第634章 武漢反擊戰(四)第624章 攻克濟南(七)第116章 中原大戰第515章 興安嶺雄風(十五)第184章 權力分配會議第581章 緬甸反擊戰(七)第489章 南洋風雲(一)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73章 崛起(四)第307章 第一次反掃蕩第572章 戰平漢線(八)第217章 激戰板垣師團(五)第417章 百團大戰(十二)第288章 晉東南之戰(十二)第87章 陝北第67章 南昌起義、工農紅軍第四軍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236章 天津(十一)第501章 特殊的客人(二)第119章 第二次反圍剿(三)第540章 太原光復(一)第275章 挺進山東(二)第274章 挺進山東第207章 西安事變終第501章 特殊的客人(二)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259章 白銀的銅礦(二)第484章 渡河戰役(七)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418章 百團大戰(十三)第181章 長征(二)第525章 奪取新疆(三)第448章 後續第235章 天津(十)第249章 回蘭州第452章 華北大掃蕩(一)第512章 察哈爾反擊戰(十)第64章 大撤退(四)第221章 激戰板垣師團(八)第157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三)第78章 第一次反圍剿(四)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243章 奇襲太原(十二)第260章 晉綏根據地第72章 崛起(三)第454章 華北大掃蕩(三)第488章 渡河之戰第253章 新式機槍第487章 渡河戰役(十)第275章 挺進山東(二)第206章 西安事變(五)第491章 南洋風雲(三)第457章 華北大掃蕩(六)第299章 援助(二)第533章 觀察團事件(七)第596章 津浦線風雲(十二)第268章 綏西攻防戰(三)第406章 百團大戰(一)第572章 戰平漢線(八)第428章 皖南事變(八)第533章 觀察團事件(七)第7章 安仁之戰(四)第67章 南昌起義、工農紅軍第四軍第531章 觀察團事件(五)第622章 攻克濟南(五)第476章 珍珠港事件(四)第180章 長征開始第551章 日軍的反擊(二)第9章 空閒之餘第441章 汾陽協定第351章 綏寧會戰(十一)第203章 西安事變(二)第536章 親歷駝峰航線(一)第98章 入川(四)第614章 興安嶺雄風(十四)第397章 大同戰役(一)第557章 日軍的反擊(八)第383章 空降兵第一團第44章 升職與五大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385章 第三次大規模掃蕩第524章 奪取新疆(二)
第239章 奇襲太原(八)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593章 津浦線風雲(九)第472章 華北大掃蕩(二十一)第322章 殲1戰鬥機第370章 晉西事變(二)第97章 入川(三)第307章 第一次反掃蕩第586章 津浦線風雲(二)第357章 綏寧會戰(十七)第441章 汾陽協定第100章 漢中攻略(二)第390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六)第392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圍剿(八)第541章 太原光復(二)第529章 觀察團事件(三)第256章 西北聯合大學第634章 武漢反擊戰(四)第624章 攻克濟南(七)第116章 中原大戰第515章 興安嶺雄風(十五)第184章 權力分配會議第581章 緬甸反擊戰(七)第489章 南洋風雲(一)第82章 第一次反圍剿(八)第73章 崛起(四)第307章 第一次反掃蕩第572章 戰平漢線(八)第217章 激戰板垣師團(五)第417章 百團大戰(十二)第288章 晉東南之戰(十二)第87章 陝北第67章 南昌起義、工農紅軍第四軍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236章 天津(十一)第501章 特殊的客人(二)第119章 第二次反圍剿(三)第540章 太原光復(一)第275章 挺進山東(二)第274章 挺進山東第207章 西安事變終第501章 特殊的客人(二)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259章 白銀的銅礦(二)第484章 渡河戰役(七)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418章 百團大戰(十三)第181章 長征(二)第525章 奪取新疆(三)第448章 後續第235章 天津(十)第249章 回蘭州第452章 華北大掃蕩(一)第512章 察哈爾反擊戰(十)第64章 大撤退(四)第221章 激戰板垣師團(八)第157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三)第78章 第一次反圍剿(四)第468章 華北大掃蕩(十七)第243章 奇襲太原(十二)第260章 晉綏根據地第72章 崛起(三)第454章 華北大掃蕩(三)第488章 渡河之戰第253章 新式機槍第487章 渡河戰役(十)第275章 挺進山東(二)第206章 西安事變(五)第491章 南洋風雲(三)第457章 華北大掃蕩(六)第299章 援助(二)第533章 觀察團事件(七)第596章 津浦線風雲(十二)第268章 綏西攻防戰(三)第406章 百團大戰(一)第572章 戰平漢線(八)第428章 皖南事變(八)第533章 觀察團事件(七)第7章 安仁之戰(四)第67章 南昌起義、工農紅軍第四軍第531章 觀察團事件(五)第622章 攻克濟南(五)第476章 珍珠港事件(四)第180章 長征開始第551章 日軍的反擊(二)第9章 空閒之餘第441章 汾陽協定第351章 綏寧會戰(十一)第203章 西安事變(二)第536章 親歷駝峰航線(一)第98章 入川(四)第614章 興安嶺雄風(十四)第397章 大同戰役(一)第557章 日軍的反擊(八)第383章 空降兵第一團第44章 升職與五大第138章 九一八(八)第385章 第三次大規模掃蕩第524章 奪取新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