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

雖然中華軍也是倉促應戰, 連陣地都沒有準備佈置, 甚致有一個城門都來不及關,但墊江縣畢竟還是一座縣城,有最基本的城牆結構,雖然城牆不夠高,而且大部份都是土胚結構,也不堅固,但對於中華軍來說,這就已經足夠了,何衝分派兩個團的士兵守住墊江縣的城牆,另一個團付責繼續在城裡清掃整頓,兩邊都不耽誤。

胡國柱部的川軍中其實也有一萬餘支火槍,各種火炮一百餘門,單論火器的數量,並不在中華軍之下,但川軍的火槍有九成都是火繩槍,不僅射速慢、射程近,而且在野戰進攻中,幾乎根本就不可能射擊,而川軍的火炮也都是中小型爲主,因爲四川的交通不便,大重型火炮很難搬運,因此鑄得很少,而且少有的幾門也都被胡囯柱扔在忠州,成爲中華軍的戰利品了。

中小型的火炮都是以發射霰彈爲主,不僅射程短,而且對城牆的殺傷力也不大,因此川軍的火器在攻城戰中的作用並不大,不可能向中華軍那樣,用火炮或是爆破的方式,將城牆給炸塌,只能還是使用傳統的架梯攻城戰術。而中華軍方面就簡單得多了,特種兵所帶的火炮並不多,但線膛的狙擊槍和速射的後填彈槍的比例很高,這些火槍在守城戰中都可以有大作爲。

結果在城池的攻防戰一開式,川軍就遭到了中華軍的沉重打擊,在離城牆還有二百餘步的距離時,中華軍就用線膛槍對川軍展開了打擊,而且火力都集中在川軍的基層軍官身上,結果一下就被中華軍打死了十幾名中下級軍官,而且隨着川軍靠近城牆,中華軍也在逐漸加強火力,川軍被打得死傷無數,等到川軍推進到離城牆只有五十步的距離時,速射槍也開始發威,一時槍聲如爆豆,密集如雨點一樣,向川軍激射而過,川軍成排成片的被打倒在地,結果還沒等靠近城牆,就終於就己經抗不住,退了下去。而留下的屍體也超過了八百人。

隨後川軍又向墊江縣發動了好幾次進攻,也有二次終於衝到了城牆邊,將雲梯架在城牆上,開始爬城,但結果卻是死傷的人數更多,在墊江縣城的城牆下,又堆積了一層川軍士兵的屍體。

一天的戰鬥結束後,川軍的損失達到了三千五百餘人,而中華軍僅僅只陣亡了十七人,另外有二十二人受傷,整天的戰鬥,都進行得十分的輕鬆。

到了第二天,胡國柱仍然率領川軍,再次向墊江縣發動進攻。雖然通過昨天的戰鬥,胡國柱也十分知道,以川軍的實力,幾乎是不可能攻破墊江縣的,但現在自己這支人馬已經成爲一支孤軍,根本就無路可去了,另外自己雖然己經向駐守在渠縣的夏國相求援,但遲遲不見他出兵來援,因此援軍也不作指望了,如果不攻下墊江縣,取得一塊立足之地,早晚都將被中華軍殲滅,因此不如拼死一搏,而且中華軍的火器雖然厲害,但火藥總有用完的時候,現在也得不到補給後,等中華軍的彈藥消耗殆盡,說不定自己還有機會的。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來救援胡國柱部,駐守在渠縣的夏國相接到了胡國柱的求援信之後,也立刻帶領三萬大軍,趕來支援胡國柱。但中華軍對這一點早有準備,湖廣軍區的第十三軍就一直守在渠縣通往墊江縣的交通要路,因厸渠縣的守軍出擊之後,走了沒有多遠,就遭到了中華軍的強烈阻擊,儘管夏國相指揮川軍連續發動進攻,但都無法攻破中華軍的防線,結果雙方激戰了一天,夏國相部傷亡了四千餘衆,而且又無法突破中華軍的防踐,只好又領着人馬退回到渠縣去駐守。

而胡國柱當然不知道夏國相是受到了中華軍的阻擊,纔沒能趕來救援自已,當然就算是知道了,結果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反正是孤軍無援,只能靠自己拼一把。

結果在這一天,川軍的攻勢更猛,當然傷亡也就更大了。僅僅是在上午的戰鬥中,川軍的傷亡就超過了二千人,而到了下午,川軍繼續進攻,但中華軍的火力依然不見減弱,也令胡國柱十分沮喪,中華軍到底帶了多少彈藥,能夠一直堅持到現在。

其實胡國柱到是有些高估了中華軍,由於這一次是輕裝出擊,因此中華軍攜帶的彈藥並不多,到了這個時候,全軍彈藥的消耗己經接近了八成,最多隻能再維持一個時辰,只不過中華軍的射擊非常均衡,使川軍絲毫也感覺不到火力有所減弱。

不過中華軍的士兵到並不擔心彈藥用盡,因爲彈藥打光了,那就拼刺刀唄,中華軍從來都不怕打白刃戰。

但至少在這一次戰鬥中,用不着拼刺刀了,因爲就在這時,李牟和段鵬帶領着大隊人馬,己經趕到了戰場。

其實中華軍的大隊人馬趕到戰場己經有一會兒了,但因爲發現戰場的局面並不壞,守城的特種師完全還能再撐下去。因此李牟和段鵬並沒有急於發動進攻,而是將帶來的三個軍充份展開,分別從三個不同的方向包圍上去,同時發動進攻,力求全殲胡國柱部的川軍。

果然在中華軍向川軍發動進攻之後,胡國柱就發現,自已的人馬己經被中華軍三面包圍,而剩下的一面就是墊江縣城,川軍根本就無路可逃了。同時守在墊江縣城裡的中華軍見自已的援軍到了,也打開城門,出城參戰,結果川軍成了四面受敵。

川軍的人數、素質、武器等各方面本來就都不如中華軍,雖然說中華軍是遠路而來,兵力疲憊,但川軍也是連續兩天攻墊江縣,也好不到那裡去,同時雙方的士氣更是不在同一個程面上,一方久攻不下,損兵折將,士氣低落,而另一方因爲連戰連勝,士氣正旺,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雙方接戰還不到一個小時,川軍就全被中華軍殺得大敗,但全軍都被中華軍包圍,也無路可逃,因此剩佘的川軍士兵紛紛請降,而川軍的主將胡國柱在混戰當中,被中華軍的流彈打死。

這一仗也是中華軍入川以來,和川軍進行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鬥,中華軍以九萬大軍,圍殲了川軍的六萬人馬,殲滅川軍二萬三千七百二十三人,擊斃主將胡國柱,俘虜三萬六千八百五十二人。而中華軍自身,只陣亡了士兵七百二十七人,傷五百四十三人。從戰果上來看,絕對是一場一邊倒的戰鬥。

胡國柱部的川軍,也川軍的主力軍隊,全軍覆沒之後,川軍也遭到了一次重創,另外中華軍佔領了忠州,也使兩軍完全建立了聯絡通迅;而墊江失守,也使吳三桂以順慶府、重慶府兩地建立防線,阻擋中華軍進攻的計劃徹底失敗,而整個四川的局面,己經完全倒向了中華軍這一邊。

隨和李牟和段鵬商議決定,趁勝進軍,馬上進取重慶,只要在攻佔重慶,那麼收取四川全境,也就指日可待了。

進攻重慶的戰鬥,將由段鵬來指揮,而爲了加強段鵬的兵力,李牟也將湖廣軍區的第二十二軍交給段鵬暫時指揮。而自己率領第八軍,由墊江縣向西進攻,連續攻取了鄰水縣、廣安州、合州、銅梁縣等地,不禁徹底切斷了順慶府和重慶府的聯繫,同時也切斷了重慶的守軍向成都的退路。

而在此同時,段鵬也率領大軍,向重慶發動了進攻。不過也就在這時,吳三桂派遣的大將馬寶和郭壯圖兩人領五萬人馬,趕來増援重慶。

這支援軍來得比較晚,如果早來幾天,戰局也許就不一樣了,因爲川軍就可以從重慶出兵,進攻涪州、武隆等地,截斷段鵬部的補濟線,這樣也使戰局更加複雜化,胡國柱部也許還能逃出來。但川軍的主力軍隊都集中在夔州府一帶地區,吳三桂一時湊不出五萬大軍來,只能從其他各地調遣人馬,結果晚了幾天,胡國柱部也己全軍覆沒了。而且這時中華軍己經對重慶完成了包圍。

但知道川軍的援軍趕來之後,段鵬決定先打援軍,再攻重慶,使用中華軍慣用的圍城打援戰術。因此留下何衝帶着二十、二十二軍繼續圍困重慶,而自己帶領第七軍,與李牟派來的第八軍的一個師合兵,總計集中了三萬七千多人馬,在重慶西面的壁山地區附近設伏。

結果馬寶和郭壯圖率軍從這裡經過的時候,伏兵從左右殺出,立刻就將川軍的援軍殺得大敗,當場陣亡二萬餘人,俘虜也有六千餘衆,主將郭壯圖死於亂軍之中,而另一名主將馬寶只好帶領着殘兵,又逃回到成都去了。

而重慶的知府王澄得知援軍全軍覆沒之後,也知道大勢己去,因此開城向中華軍投降。就這樣四川的兩大核心城市之一的重慶,已經被中華軍攻佔了。

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17章 海盜(一)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265章 變數(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9章 政治平衡第288章 計劃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87章 挑戰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4章 趕集(下)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75章 浙江援軍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95章 遷移(二)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79章 強攻臨朐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31章 山東大捷第332章 對持(二)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77章 火銃試射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96章 對策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71章 追擊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52章 談判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93章 合圍(四)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31章 碧華軒(上)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34章 勸說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67章 雨戰(三)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
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17章 海盜(一)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265章 變數(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46章 內外夾攻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9章 政治平衡第288章 計劃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87章 挑戰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4章 趕集(下)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75章 浙江援軍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95章 遷移(二)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79章 強攻臨朐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49章 皇太極(下)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31章 山東大捷第332章 對持(二)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77章 火銃試射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96章 對策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71章 追擊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49章 大獲全勝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52章 談判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93章 合圍(四)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31章 碧華軒(上)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34章 勸說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67章 雨戰(三)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