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國事(二)

當然也有一些蒙古部落仍然抱着舊思維不放,還是認爲漢族人軟弱無能,因此他們並不信中華軍的戰績,還想與中華軍爲敵,並且襲擊商隊,搶奪財物。但中華軍也對這些部落也展開了毫不留情的打擊,在連續收拾了二個外蒙部落之後,外蒙諸部也都知道了中華軍的厲害,因此也都老實了不少。

而在今年的十月,中華軍北京軍區的第一軍在蒙古的烏蘭察布盟和伊克昭盟交界的黃河岸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也邀請了外蒙各部來觀膜,這一次演習展示了中華軍的各種火器的強大威力,也震攝了外蒙各部,一些還打算與中國爲敵的外蒙部落再看完了軍演之後,也都改變了主意。而就在這次軍演之後,喀爾喀部的四大部落一致決定,向中國臣服,並派出使者來到南京上歸附表。

現在南京內閣接到喀爾喀部的使者之後,也十分振奮,收復蒙古,也是中華帝國的計劃國策,現在人家主動歸復,當然是好事,於是立刻開始研究安置喀爾喀部的方案。絕大部份官員都認爲可以仿效清廷的辦法,也將喀爾喀部分設盟旗,劃地而治。但也有一些官員認爲。盟旗制度是清廷所設的制度,既然中華帝國消滅了清廷,也無需沿用清廷的舊制,應該另尋新徑。

這些意見雖然不一,但還都屬於合理的討論範圍內,但就在這時,有少數官員卻由此提出,滿清既然己經被滅亡了,那麼滿清留下來的各項制度也都該改一改了,以使滿人歸心,不復有反叛復避之意,比如滿蒙漢八旗制度,就應該徹底取消,而且滿清在內蒙地區建立起的盟旗制度,也該改過來。應該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制度,至少也該把盟旗的名字換一換,以顯出新朝的新氣像。

結果這一來就把問題擴大化了,於是王夫之也招開內閣會議商討,其實這個問題本身並不算什麼事,但因爲涉及到了國家意識形態的問題,衆內閣成員也不敢易決定,因此最後只能留下來,等商毅回來決定。

聽完了王夫之的報告之後,商毅也笑了一笑,雖然說清廷入關之後,在許多方面確實是出現了很大的倒退,但也並非是一無是處,在穩定邊疆方面,清廷做得確實還不錯,內蒙、新疆、青海、西藏等中國的邊少地區,都是在清廷的時候,正式被併入中國的版圖。

而清廷爲了穩固、控制邊少地區建立的盟旗制度,也被證明,在這個時代是非常有效的。有用的制度就應該使用,是誰制定的並不重要,因此商毅笑道:“朕記得滿清在北京住了七年,如果要把滿清的痕跡全部都抹掉,我們是不是該將北京城重建一番呢?”

王夫之立刻就明白了,也不禁笑道:“皇上所言極是。”

商毅點了點頭,道:“是啊!尺有所長、寸有所寸,滿清雖爲我中華所滅,但其國能堀起於東北,成爲昔曰明朝的心腹大患,又入主北京七年,豈是偶然,其國也必有可取之策,我朝雖是中華正統,但也當擇其善策而從之,清廷入主北京,也曾學明舊制,以定國策,那麼我朝爲何又不能學一些清廷的有效之策,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經濟,我們社會主義爲什麼不能有市場經濟……”

王夫之怔了一怔,道:“什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商毅也知道自己說漏了嘴,打了一個哈哈,道:“朕的意思是,盟旗制度對於控制蒙古各部,其實非常有效,雖然是清廷制定的辦法,但也完全可以爲我所用,沒有必要改變,如果只是換一個名字,換湯不換藥,那就更不必了,我中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難道連這一點胸襟都沒有嗎?至於滿八旗制度,滿族都分旗已習慣,如果改變,必會引起東北局勢不安,反到弄巧成拙,只要朝廷廣施仁政,視漢滿如一,輕徭減賦,以徳治國,江山自固,又豈在改變一二個制度嗎?”

王夫之再度拜道:“皇上胸懷若谷,聖明之致,臣佩服之及。”

商毅擺了擺手,笑道:“少給朕帶高帽子了,喀爾喀部的安置,就按清廷制定的盟旗劃分吧,而內蒙的盟旗,還有滿八旗制度,都無需改變了。不過蒙漢八旗,非滿族之本,卻是可以取消。”

王夫之點了點頭,道:“臣尊旨。”

商毅又道:“還有什麼事嗎?”

王夫之道:“還有派駐英國大使的事情,都已經確定下來,只等皇上決定啓程時間。”

這時英國的駐華大使馬戈夏爾上任己經有一年多的時間,而中國方面的駐英大使也在今年年初選了出來,名叫郭仲平,也是一個海商出身,會說一些西班牙語,曾在呂宋殖民總督府任職。是甴張庚秋推薦的人選。當然現在的中國,也只能從海商出身的官員中挑選駐外大使。

不過中國駐英大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選,因爲他不僅關係到中英兩國的關糸,而且也是在目前中國和整個歐州進行交流來往的聯絡點。因此確定了人選之後,一面挑選駐英的其他人員,一面也在認真學習英語,瞭解英國以及歐州的文化。

現在整個駐英使團的人員都選定了出來,包括大使一名、副使一名,參贊四人,從事、翻譯、廚師、文書、畫師等人員十六人,士兵十八人,隨行家屬十五人,共計五十五人,差不多是英國使團的一倍,這是因爲中國的駐英使國還將兼顧與歐州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事務,因此人員也就相對多一些。

本來接原計劃,中國駐英使團將在八九月份動身,以躲開夏季的風Lang,但由於中荷開戰,因此中國駐英使團也只能推辭了出發的時間,而這一點英國大使馬夏爾尼也表示了理解,並且也在積極向中國的駐英使團人員進行陪訓工作,以使他們到了英國之後,能夠儘快適應英國的生活。

而現在中荷戰爭基本己經結束了,因此中國駐英使團出發的時間,也要確定下來,內閣認爲在開年之後,使團就可以出發了。

聽完了王夫之的介紹之後,商毅點了點頭,道:“駐英使團的事情確實拖得太久了,讓外交部馬上安排吧,開年之後就讓他們出行,在年前找一個時間,朕要招見他們,也算是爲他們遠行之前的問候。”

王夫之又趕忙道:“是。”

商毅又道:“日本那邊的事情有什麼進展了嗎?”

王夫之笑道:“臣正要向皇上稟告。”

日本的戰事己經完全結束,而且在日本掠奪的金銀物資也都運回到中國,經過了財政部進行覈算,從日本掠奪的財物基本可以填平這次出兵日本作戰的費用。另外,在前幾天留駐日本的成進也發回了報告,日本各大名的改封、安置都己經完成,而且割讓給中國的九州島也都清空了,在此期間,雖然也有兩大名反抗過中華軍的重新分封,但中華軍沒有出手,就被日本的大名聯手擺平了,因此現在曰本的局勢也基本穩定了下來。

王夫之道:“現在我朝在日本駐守一個軍的陸軍和一支分艦隊,曰本的局勢已經平定了下來,這些軍隊也不宜長期駐守國外,因此還是儘早招回國束。”

商毅點了點頭,道:“好吧,除了在九州島上留駐一個師的兵力,其他的兵力都撤回到國內來,各自迴歸各自的軍區駐紮。”

王夫之也點了點頭,隨後又向商毅報告了其他的一些情況,中日戰爭結束之後,中曰之間的貿易來往也己經恢復了過來,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今年中國向日本出口的商品價值總額爲二千七百多萬銀元,而從日本進日的商品也達到了二千一百多萬銀元,貿易順差達到六百多萬銀元。中國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主要是絲綢、生絲、瓷器、茶葉、玻璃器皿、鏡子製品、座鐘等等,從曰本進口的商品爲銅礦石、銀礦石、拆扇、屏封、武士刀、木材等等。

當然這對中國來說,絕對是有利的,因爲中日兩國之間的貿易量,中國方面一直都處於順差的一面,而且中國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基本都是手工業產品,而從曰本進口基本都是資源礦產,這在貿易交易中,是最理想的一種模式。

雖然總體來看,今年中日的貿易量並不算高,但兩國之間的貿易畢競是剛剛恢復,今年許多貿易活動僅僅只是在輔路,由於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勝利,有不少中國商人都對到曰本去做生意充滿了信心,並打算明年加大對日本的貿易投入,包括在日本建立據點,開設商館等等,而且一些船行也都打在明年開避對曰本的航線,另外中華銀行也打算明年在日本開設兩家分行,因此也可以預料,明年兩國之間的貿易將會出現一個極大的井噴。

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81章 總結作戰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87章 人材(下)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56章 火船(二)第62章 破局(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267章 變數(三)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63章 烈火焚城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77章 鑄炮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41章 造船廠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82章 下獄(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63章 破局(三)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14章 優勢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86章 人材(上)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369章 交易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91章 遇刺(下)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61章 飛剪船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
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81章 總結作戰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87章 人材(下)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03章 進駐江北(一)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56章 火船(二)第62章 破局(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267章 變數(三)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78章 步兵進攻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63章 烈火焚城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77章 鑄炮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41章 造船廠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82章 下獄(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63章 破局(三)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14章 優勢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86章 人材(上)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369章 交易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91章 遇刺(下)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61章 飛剪船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