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

結束了對羅馬教會的訪問之後,中國使團又訪問了意大利。

其實這個時候,意大利其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獨立統一的國家,亞平寧半島現在還是屬於徳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份,分成了十幾個公國。但意大利在歐州的地位卻十分重要,因爲它不僅是古羅馬和歐州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也是現在歐州的藝術與文化中心,當然也是中國使團的必行一站。

中國使團在意大利又訪問了米蘭、佛羅倫薩和威尼斯,重點是瞭解和考查古羅馬和文藝復興的歷史內容和遺蹟,參觀了古羅馬鬥獸場、龐培古城遺址,聖保羅大教堂,比薩斜塔等著名的古蹟建築。而且在中國漢朝的時候,中國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和古羅馬有過經濟交流來往,中國使團的成員爲再一次爲歐州的古老建築和悠久的歷史驚歎不己。

由其是在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又讓不少人想起了中國的紹興水鄉,雖然這兩座城市的風格炯異,截然不同,但確實是真有異曲同功之妙。因此也不得不慨嘆,造物主的神奇,在東西方竟都有這樣一座水上之城。

離開意大利之後,中國使團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

三十年戰爭之後,法國作爲新教同盟的盟主,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而且還取得了洛林、阿爾薩斯兩個地區,一躍而成爲歐州大陸的第一強國。

不過現在的法國同樣也面臨着許多的困難,首先一場曠曰持久的戰爭,也大大消耗了法國的國力,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而且現任法國國王,就是後來著名的太陽王,說出“朕即國家”這句名言的路易十四。雖然他現在巳經繼位了七年,但才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另外法國的著名的政治家,指導法國取得三十年戰爭勝利的重要人物,宰相紅衣主教黎塞留,也在七年前去世,現任的宰相是他的副手馬薩林。

因此這時的法國還面臨着王權不穩,政局變化的局面,處境也很艱難,需要時間來消化三十年戰爭的勝利果實,和重新恢復國力。正好可以借這次中國使團訪問歐州的機會,能夠與中國建立貿易來往,同時也可以乘機緩一下法國與西班牙、英國的關係。畢竟法國與荷蘭不同,法國的主要利益在歐州大陸上而不是海洋,因此與英國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另外現在的法國以執歐州牛耳自許,來自東方的古國,也是這一個時代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首次訪向歐州,這樣可以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怎麼能夠沒有歐州第一大國法國的份呢?就算法國現在己不可能主導這件事情,但也要儘量參與其中,留下自已的印跡,要在中國使團面前充份展示法國的風采形像。因此中國使團還在意大利,法國就派出了一支迎接團,趕到意大利,從這裡就開始迎接中國使團,安排行程。

根據法國的安排,中國使團從熱那亞上船出發,到達法國南部的馬塞泊岸,然後使團上岸,甴陸路趕赴巴黎,而船隊繼續出發,繞過伊比利亞半島,到法國北海岸的塞納灣等侯使團。

樑秉業法國人如此熱情,也不便拒絕,因此也應法國的安排,在馬塞上岸,然後一路北上,沿途經過了里昂、歐塞爾,到達巴黎。在沿路上,都有法國的官員熱烈的接待了中國使團,每到一處,都有法國人向中國人詳細的介紹了法國的歷史,重大事件,參觀名勝古蹟建築等等,結果從馬塞到巴黎,一共走了十二天的時間。

到了巴黎之後,路易十四和馬薩林爲使團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參與歡迎中國使團的數千人,竟全部都換上了中國式的服裝,就連路易十四也是一身中式的龍袍,帶着一頂雙龍戲珠的金冠。只有馬薩林還是一衣神職人員後紅色教士袍。

雖然歐州人做的中式服裝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但卻顯示了東道主的一片苦心。顯然是希望讓中國使團的成員有一種親切感。

雙方相見之後,馬薩林首先上前,居然雙手抱拳,向樑秉業躬身一揖,行了一箇中式的禮節,而且還用漢語說了一句歡迎。也讓樑秉業頗有受寵若驚之感。而路易十四雖然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但顯得十分成熟,行爲舉止都十分得體,絲毫也沒有一點失格的地方。也讓使團成員頗爲敬服。看來這個孩子的年級雖然不大,但未來卻未可限量。

等進了盧浮宮之後,中國使團的成員們再次驚歎,雖然中國使團已經到過了歐州好幾個王宮,但盧浮宮無疑是其中規模最大,最壯麗雄偉的歐州皇宮。而且在盧浮宮內用來展示珍藏的藝術品的大廳達到數百,大廳的四壁及頂部都有精美的壁畫及精細的浮雕,寬敞的富麗堂皇,處處都是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讓人歎爲觀止。其生是著名的盧浮宮大畫廊,全長達到三百佘米,地面鋪着光滑如鏡的花崗石,頭頂高大華麗的拱型蓬頂,在畫廊兩邊,掛滿了一幅幅繪畫珍品。透出不尋常的皇室氣派。令人歎爲觀止。

當然中國使團也早就準備好了送給法國的禮物,一尊高達兩尺的粉彩瓷雄雞報曉塑像。法國在古羅馬時代被稱爲高盧,在拉丁語裡的另一個意思是公雞。在十四世紀後,法國人也逐漸接受了雄雞這一代表形像。到文藝復興時期,雄雞正式成爲法國的象徵。就像給英國送獅子一樣,給法國送雄雞,也是充份的考慮了法國人的感情。

路易十四和馬薩林當然對這件禮物十分滿意,也當即表示,將把這尊雄雞報曉粉彩瓷當作盧浮宮的最重要收藏之一。後來盧浮宮成爲專業的博物館之後,這尊雄雞報曉粉彩瓷和勝利女神像、斷臂的維納斯、蒙娜麗莎畫像並稱爲盧浮宮的四大鎮館之寶。也是唯一一個不是法國搶來的。

而這時法國各級的學者也都己雲集在巴黎,希望和中國使團進行面對面交流,結果中國使團在巴黎整整停留了十五天,與法國知識界進行了多場交流會,當然也遊遍了巴黎的各處名勝風景,除了盧浮宮之外,還有凱旋門、塞納河、香榭香舍大道、巴黎聖母院等等,都首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

離開法國的下一站是葡萄牙。而在下一站本來應該是荷蘭,但這時從英國的商船那裡得到消息,中國己經與荷蘭斷絕了貿易關係,並以武力驅趕了臺灣的荷蘭人。

其實中國與荷蘭惡交,也在不少人的預料當中,在出發之前,南京方面就已經知道荷蘭與清廷暗中有來往的情況,並且也警告過荷蘭。只不過沒想到雙方這麼快就翻臉了。因此使團成員也開會討論,認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使團不宜訪問荷蘭,於是在結束了對葡萄牙的訪問之後,使團就返回了英國。

但使團剛回到英國,荷蘭也派出使團來到英國,向中國使團發出質問,請中國使團解釋臺灣的事情。但樑秉業則表示,這是在自己不在中國期間發生的事情,因此自己無法向荷蘭方面解釋。給推了過去。

其實荷蘭也知道,中國使團沒法解釋臺灣的事情,來英國的主要目地,是來找英國談判的。

荷蘭是以商業和海上貿易立國的,而英國洽好也是一個以海洋也生命線的國家,就向一山不容二虎,一海也養不下兩條鯨魚,雙方的衝突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因爲荷蘭參加了三十年戰爭,而英國又發生了革命,雙方都沒空理海洋這一塊,尚能平安相處。但三十年戰爭和英國革命是在同一年結束,雙方的矛盾也迅速激化起來。各自準備士兵,建造戰船,準備爭奪海洋而戰。

但就在這時,中國與荷蘭翻臉,武力驅逐了臺灣的荷蘭殖民者,並全面斷絕了與荷蘭的貿易來往,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向國內求援,當然把責任都推到中國身上,同時要求國內派兵援助,武力奪回臺灣。因此荷蘭議會也緊急開會討論怎麼辦,畢竟荷蘭不可能同時發動兩場戰爭。

而討論的結果是,中國的貿易對荷蘭更爲重要,因爲一但失去了中國的貨物,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收入將會減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國內股東的分紅、利益就都得不到保障了。因此荷蘭議會決定,首先從國內派人到亞州去調查事情的原因,爭取能夠重新開展和中國的貿易,但也準備一支遠征艦隊,一但談判不成,那就只能以武力解決。而在亞州的事情沒有結決之前,先不要與英國發生衝突,適當的作出一定的讓步。因此纔派出使團到英國來,希望收談判的方式來緩解雙方的矛盾,暫時保持一個平衡狀態.

當然這樣的結果是對英國有利,不禁可以避免戰爭,還能獲得相當的利益,又何樂而不爲呢?

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22章 造船(上)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145章 規則(下)第271章 妙手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49章 大獲全勝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91章 合圍(二)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42章 偵察兵第2章 清廷(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27章 煙雨杭州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91章 逼宮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400章 國事(三)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45章 迴歸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87章 挑戰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65章 破局(五)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86章 意外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66章 建設(上)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334章 突襲第9章 安慰公主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264章 調兵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252章 對持第161章 飛剪船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91章 勸進(上)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13章 雙截棍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8章 蒐羅人材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
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22章 造船(上)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145章 規則(下)第271章 妙手第38章 鄧州之戰(一)第49章 大獲全勝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31章 碧華軒(上)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91章 合圍(二)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42章 偵察兵第2章 清廷(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27章 煙雨杭州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91章 逼宮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400章 國事(三)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45章 迴歸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87章 挑戰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65章 破局(五)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86章 意外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66章 建設(上)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334章 突襲第9章 安慰公主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264章 調兵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252章 對持第161章 飛剪船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25章 懷遠阻擊戰(三)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91章 勸進(上)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13章 雙截棍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8章 蒐羅人材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