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

聽了李定國的話之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也都有些變色,雖然他們剛纔也承認大西軍的實力不如中華軍,但在言語之中,隱約有一點中華軍也就比大西軍強那麼一點點的意思,但經過李定國這麼一番縱橫對比,顯然大西軍比起中華軍來,可不是差得一點半點。而且就是出戰的中華軍,還是中華軍裡實力最弱的。

不過幾個人回想了長沙嶺一戰,也不得不承認,李定國並不是誇大其辭,事實上那一戰中,如果不是大西軍有象軍,單獨靠常規的兵力和中華軍拼,根本就不堪一擊。因此如果再咬牙叫板說什麼大西軍不怕中華軍,也有些底氣不足了。

但孫可望還嘴硬,道:“那又怎麼樣?我不是說了嗎?打不過我們就跑,大不了再去當流寇,我就不信中華軍就能抓得着我們?看我不把商毅的天下攪個天翻地覆。”

李定國笑道:“大哥,你也跟看義父闖蕩了十幾年,也該知道當年義父能夠縱橫天下,明軍一直都奈何不了他,是因爲明朝腐敗無能,眀軍之中,能戰者少,無能者多,且又各自爲戰,互相制肘,而且當年遍地饑民,因此只要舉旗一呼從者百應,數萬雄兵,一夜可得。義父方能縱橫馳騁,屢敗屢戰。但現在不同了,中華軍的戰鬥力剛纔說過了,我就不提了。但在靖北王的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人人都可以吃飽穿曖,還有誰會影響你們,舉旗造反呢?如果還想像義父當年那樣當流寇,跟本就走不通了。”

頓了一頓,又道:“而且不是我誇口,如果當年換上是我的湖廣軍區的部來追擊義父,足可滅義父多次。而且在七年以前,中華軍就曾追擊我們,從湖北一直追到湖南,逼得義父逃入深山,如果不是明朝調令,那一次我們恐怕就很難逃脫了。你們不會不承認。”

聽了李定國的話之後,孫可望等三人再次無言以對,因爲正是泄底怕老鄉,對別人孫可望還可以吹一吹牛,但面對知根知底的李定國,就沒有辦法再胡編亂造了。

見孫可望等三人都無話可說了,李定國才又道:“大哥、老三、老四,剛纔說了那麼多,無非是想告訴你們,與靖北王爲敵、與中華軍爲敵,只有死路一道,絕無他路可走,而靖北王宅心仁厚,心繫天下,不忍雲南百姓受刀兵之苦,離散家園,而且大西軍也是中華一脈,並非是建滿異族,因此也許下這樣的條件,希望能夠招降大西軍,和平解決雲南。而大哥、老三、老四,也在雲南經營數年,恐怕也不想自已治下之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何況靖北王仍是一代雄主,你們投奔在他的帳下,也不爲屈沒,日後還可以建功立業,成爲開國功臣、封妻廕子,青史留名,又何樂而不爲呢?因此還請大哥、老三、老四三思,不可自誤。”

等李定國說完之後, 劉文秀立刻開口道:“從我來說,同意二哥所說,投降靖北王,纔有出路。” 其實在第一次和李定國相見的時候,劉文秀就己經被李定國說服,只不過礙着孫可望的面子,纔沒有立刻表態,但剛纔李定國那一番話,幾乎把大西軍所有的路都給堵死了,只在投降一條路可走,而且現在只有兄弟四人在一起聚議,因此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忌諱,立刻就表示同意投降。

劉文秀一表態,艾能奇也馬上附合,道:“我和三哥的想法一樣,投降。”

劉文秀和艾能奇都同意投降,三個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孫可望的身上,不過孫可望卻始終不開口,又過了好一會兒,李定國也又道:“大哥、老三、老四,這樣的條件,在中華軍進攻四川以前,也向吳三桂提過,但當時吳三桂不心存僥倖,沒有接受,後來中華軍攻入四川,大敗川軍,攻取了重慶,吳三桂才慌了神,才表示願意接受這些條件投降,但這時己經晚了,靖北王回覆,只能以無條件投降,因此請你們不要心存僥倖。現在答應還來得及,一但戰端一開,可就悔之晚矣,而我也無能爲力了。”

孫可望的眼角跳動了一下,他當然知道,李定國這實際就是在下最後通諜了,緩緩道:“老二,如果我們執意不降,一定要和中華軍決一死戰,你當如何取捨。”

李定國沉默了一會,才道:“各爲其主,靖北王待我有天高地厚之恩,我亦不能負之,因此如果我與各位兄弟在戰場相見,決不會手下留情。如果幾位兄弟不幸亡故,那麼日後我定會將各位兄弟的靈位奉供在李氏宗祠,日夜奉敬香火,以表兄弟之義。”

劉文秀和艾能奇聽了,也都有些動容,孫可望卻哈哈大笑起來,道:“好,自古忠義難兩全,老二,如果你剛纔回答,爲全兄弟之義,和我們同生共死,我到要瞧不起你了。這纔是忠義分明的好漢子。大哥有你這樣的兄弟,也高興得很。” 頓了一頓,又道:“爲了我們兄弟義氣,不致骨肉相殘,我也答應了。”

聽了這句話,三人也都鬆了一口氣,如果孫可望執意不降的話,也確實很難辦,畢竟劉文秀和艾能奇不可能把孫可望一個人丟下,兩人投降到中華軍那邊去。因此孫可望同意投降,當然是皆大歡喜。

於是孫可望立刻下令,安排宴席,招待李定國。因爲投降的事情都已經談好了,因此衆人也都暢開胸懷,各自述說各自的經歷。其實雙方的經歷,在李定國和劉文秀相見時就己經說了,而這時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主要是詢問中華軍、以及南京政府,包括商毅的事情。

其中又以孫可望問得最爲詳細,首先問了商毅的經歷和爲人如何,中華軍的幾個軍區各是什麼情況,各軍區的主將是什麼人,脾氣秉性,還有在南京當政的是那些人,又是什麼性格,大西軍投降之後,又應該怎樣上下打點,纔好從中運動,把幾個人分配到一個理想的地方,當然最好是李定國的湖廣軍區裡。

當然這也很好理解,畢竟是要投降了,首先了解一下南京的這些事務,也並不爲過。李定國當然是有問必答,無所不說。而且還說得十分詳細。但當孫可望提到“怎樣上下打點,從中運動”的時候,李定國道:“大哥,南京政府和明朝不一樣,別說在中華軍裡不興這個,就是在南京官場,也用不着上下打點。而且中華軍的各種制度都非常詳細,靖北王執法極爲嚴格,就算是有人收了你們的進供,也不敢有所偏坦,沒有收錢,也不會故意刁難。”

孫可望笑道:“不會把,天下烏鴉一般黑,那有當官不愛錢的道理,別看送個金麻雀不要,送個金牛看他們收不收。當年義父有好幾次脫險,都是靠使錢運動的結果。在崇禎十三年受明朝的招安,花的銀子就像流水一樣,連京城裡上上下下都被餵飽了,商毅又會好到那裡去。”

李定國也笑道:“這些事情,等大哥投降之後,自己去試,不是說收錢的絕對沒有,但能夠得到照顧絕對不多,不過你們這幾年攢了一些身家也不容易,還是自己留着,別花得冤枉,到時候有人收錢不給辦事,可別怪我沒有提醒你們。”

頓了一頓,李定國又道:“不過有一點我要說前面,當年義父受明朝的招安,本來只是權宜之計,只不過是等待時機,再度反叛。但這一次如果幾位兄弟且不可有這種想法,否則是自取滅亡。”

孫可望乾笑了兩聲,道:“那是自然。”

其實就在收到了劉文秀的回報之後,孫可望就有這樣的想法,既然打不過中華軍,不訪就假裝投降,暫時保存實力,慢慢擴充自己的力量,等待機會,再打出一片天地來。不過聽了李定國的話之後,孫可望心裡也是半信半疑,南京政府真會是向李定國說的那樣嗎?用錢不好使,孫可望也在混了二十多年的人,還沒有見過不能用錢解決的事情,不過這種李定國也不會亂說,還是等投降之後再說。

就這樣雙方談定了受降的一些細節事務,李定國這才啓程返回大營。羅遠斌等人聞迅之後,也十分高興,雖然說大西軍不是中華軍的對手,但云南地方廣闊,想要完全平定,也還要花費一番功夫,而軍隊的傷亡,也難免會有一些,因此能夠不用戰爭就解決了雲南,也是一件好事。

第二天,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來到中華軍的大營請降,而羅遠斌也將他們安慰了一番,然後商談俱體的事務,畢竟是一個省的受降,還是有許多細節事務雖要商談後。

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正式受降的地點定在昆明,由孫可望和劉文秀返回昆明去作投降移交的準備,留下艾能奇在普安州,付責陪同中華軍進入雲南。羅遠斌留下十二軍駐守貴州,自己和李定國帶領第二、十六軍進入雲南受降。同時也向南京發回了捷報,雲南和平收復。

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切記分享越多更新就越快哦!!!

小提示:

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38章 軍隊調整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63章 通商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5章 強盜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34章 開業(一)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97章 遷移(四)第153章 激戰(上)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52章 山東巡撫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17章 行軍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184章 襲擊(上)第209章 進京(下)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369章 交易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63章 破局(三)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5章 作戰原則第64章 破局(四)第381章 喜迅第101章 守城第13章 出兵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23章 造船(下)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94章 勸降(下)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63章 破局(三)第74章 清廷議事第85章 地雷陣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206章 接頭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3章 出兵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87章 挑戰第245章 獻投第119章 海盜(三)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
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38章 軍隊調整第58章 爭奪山東(二)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63章 通商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5章 強盜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34章 開業(一)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97章 遷移(四)第153章 激戰(上)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52章 山東巡撫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17章 行軍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184章 襲擊(上)第209章 進京(下)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369章 交易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63章 破局(三)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22章 開封戰役(二)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5章 作戰原則第64章 破局(四)第381章 喜迅第101章 守城第13章 出兵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23章 造船(下)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94章 勸降(下)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63章 破局(三)第74章 清廷議事第85章 地雷陣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206章 接頭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3章 出兵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87章 挑戰第245章 獻投第119章 海盜(三)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