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

清廷的官員們那一個不是人精,當然看得出來,這兩份公文都是吳三桂耍得鬼把戲,第一份明面是向清廷表忠心,實際是那兵勢來威嚇清廷;而第二份更是假託民意,實際是逼迫清廷承認吳三桂在四川割據,就是一種變相的獨立。

如果是在以前,朝廷裡恐怕是早就炸開鍋了,喊打喊殺聲己經響成了一片,但現朝野上下卻是出奇一片寄靜,誰都不說話,因爲現在商家軍都還沒有解決,又冒出來一個吳三桂,誰受得了呢?甚致又有大臣向朝廷建議,乾脆在北京搜刮一通,然後再退回關外去算了。也有人提議,乾脆就給吳三桂封個王,讓他去打商毅,兩個拚個兩敗俱傷,還有人認爲不如和商毅講和算了,就像宋金那樣南北對持也不錯,總之是議論紛紛。

但這兩條實在是關係太大,讓吳三桂獨立,現在清廷裡大大小小六七個親王、郡王,這個口一開,其他人效仿又怎麼辦呢?還有商毅把清廷的祖墳都刨了,還要和他議和,滿族貴族答不答呢,因此代理攝政王的代善招集官員連日討論,也拿不出一個好辦法來。最後代善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上疏朝廷,稱自己幹不了這份差事,還是請正牌的攝政王多爾袞重新復出,來收拾這個攔攤子吧。

而代善這一份上疏,不並於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這纔想原來大清還有這位正牌的攝政王,雖然說多爾袞遭遇到南征的慘敗,但也不是沒打過勝仗,不致於一敗塗地,而且現在除了多爾袞之外,也確找不出第二個人來收拾這個殘局了。因此大清真的還少不了這位攝政王?

其實也有不少人正等着這個機會,既然是代善提出來了,自然也就不客氣,馬上跟着大聲疾呼,現在的大清,非攝政王不足以安定局面。一時間奏章向雪片一樣飛向朝廷,都是請求攝政王復出的。而皇帝福臨和兩宮皇太后也有些慌了手腳,也急忙下旨,招攝政王復出。

但這時多爾袞卻擺起譜,上奏朝廷,稱自己也想爲朝廷效力,只是病勢尚未全愈,仍然無法理事,因此請暫緩時曰,等病體安復之後,必然會出面報效朝廷云云。

誰看不出來這是多爾袞在拿樁,顯然對朝廷還不滿意,要講條件。因此又有人上書朝廷,稱攝政王非一般大臣,仍帝師、亞父之尊,當然應由皇帝親自出面去請,以顯朝廷誠意。

福臨見了,也只好親自到多爾袞府裡去了一趟,那知多爾袞見福臨親臨,雖然連稱死罪,但就是一口咬定,自己的病沒好,不能復出。氣得福臨一甩袖孑,出了王府,回宮大發了一頓脾氣。

但發脾氣也解決不了問題,京城己經傳出流言,說商毅和吳三桂已經結成了同盟,要共同舉兵北伐。福臨雖然年紀不大,但也知道一但商毅和吳三桂真的聯起手來,大清恐怕就真的完了,因此也嚇得不輕,只好去找兩宮皇太后商議。

其實這時就連莊太后有些猜不透,多爾袞這是什麼意思,皇帝親自倔尊去請,也夠面子了,要說嫌官小,多爾袞現在已經是皇叔父攝政王,儀同天子,幾乎等大清的太上皇了,確實也沒法再加官進爵了,難不成多爾袞還要福臨讓位不成。因此也有些束手無策。

這時皇太后道:“玉兒,我看不訪找幾個靠得住的老臣來商量一下,多爾袞到底是要什麼?多一個人多一份主意,你雖說是聰明,但畢竟只是一個人啊?”

莊太后點了點頭,道:“姑姑,你說我也想過,但找誰商量呢?如果是在以前,到是可以去找洪承疇,這隻老狐狸一定明白是怎麼回事,但現在洪承疇還在陝北,招他回京至少要等一個月,到那時說不定商毅都打過黃河了。致於其他人,恐怕都一團糊塗,問也問不出一個什麼來?”

皇太后想了一想,道:“玉兒,你看範大學士怎麼樣,我記得先帝在世時候,有什麼事情都是和範大學士商量着。”

範大學士就是范文程,在皇太極時代范文程是很受重用的,但多爾袞當政之後,范文程就立刻靠邊站了,取代他的是洪承疇和寧完我等人,而范文程也非常知趣,行事也十分收斂,一般從來不主動發意見,有點像代善什麼事都不管了,不過他畢竟是漢臣的首席大學士,威信猶在,因此還沒有退休。

但莊太后知道範文程絕對是個明白人,或他不如洪承疇那麼文武雙全,但論權謀政要、官場經驗,他實際比洪承疇還要老道幾分。因此他一定能夠看透多爾袞的心思。於是兩位皇太后也立刻下旨,宣代善、范文程進宮來。

因爲現在代善還代理着攝政王事,而且他也是愛新覺羅氏裡資歷最老的人,什幺事也不能避着他。

不一會兒,兩位老臣也都先後進宮來,向兩宮皇太后見禮之後,皇太后纔開口道:“禮親王,範大學士,現在局面就不用哀家說了,你們說這都火燒眉毛了,多爾袞怎麼就是不肯出來呢?難到說大清沒了,他就能好到那兒去嗎?”

她一說完,代善立刻道:“可不是嗎?皇太后,老臣都己經親自到他府裡去找過三回了,可他每次都推說病沒好,就是不肯出頭。但我看他滿面紅光的,那兒有半點有病的樣子呢?說實話,他不出來,我也沒有法子,只能這麼硬撐着。” 說着也連連嘆氣。皇太后見了,也跟着嘆了兩口氣。

這時莊太后卻看見,一邊的范文程卻是不動聲神的樣子,心中一動,道:“範大學士,您又是怎麼想的,這裡也沒有傍的人,有什麼說,但說無訪。您也是大清的三朝老臣了,總不能眼睜睜的看着大清就這麼下去吧。”

代善也明白,這次進宮自己只是陪襯,主要還是看范文程的,因此也立刻道:“老範啊,你有什麼辦法就快說吧。”

范文程微微一笑,道:“兩位太后,禮親王,依臣之見,攝政王不肯復出,還是因爲朝中有些礙障,沒有完全理清,一但理清了這絲障礙,攝政王就會馬上覆出,而且他己有成竹在胸,一定能讓我大清轉危爲安?”

“障礙?還有什麼障礙呢?”莊太后也不禁沉思起來,現在多尓袞最大的政敵濟爾哈朗己經舉手投降了,而代善本來就被多爾袞推到前臺來供着的,而且現在他也主動退讓,還有什麼是多爾袞的障礙呢?

另一邊代善也皺眉,百思不解范文程的意思。

范文程又道:“兩位太后,禮親王,臣所指的障礙,非是指人,而是指事。”

代善喃喃道:“指事,指的什麼事?老範啊,有話你就痛快說吧,這都什麼時候了,你就別賣關孑了。”

范文程笑道:“請問禮親王,現在朝廷中爭議最多的是什麼事情?”

代善認真的想了一想,才道:“有兩件事情,一是吳三桂在四川要自立,二是與商毅議和,現在朝中就是爲這兩件事情爭論不休。”

范文程點了點頭,又道:“禮親王,如果依你看,這兩仵事情應該如何處理,纔是最有利於我大清的,方纔皇太后也說了,現在這裡沒有旁人,禮親王不妨直說。”

代善還有些發懵,但莊太后卻有點會過意來,道:“二哥,這裡不是朝堂上議事,只算是閒談吧,你心裡怎樣認爲的,就直說吧。”

代善理了理思路,這才道:“回稟太后,依臣的愚見,吳三桂現在己佔四川大部,形同割據,而我大清目前又無力征伐,因此不如順水推舟,封他一個蜀中王,在成都開府理事,也好安吳三桂之心,如此一來,吳三桂雖在四川割據,但乃是受我大清策封,否則若是將吳三桂逼得走投無路,倒向南明,與商毅真的聯手,將與我大清更爲不利。”

頓了一頓,又道:“而與商毅議和,形南北分治,雖說是有辱國威,但卻可以爲我大清恢復國力,嬴得時間,昔曰越王勾踐,爲報滅國之仇,不惜以身事吳主,臥薪嚐膽尚且不惜,何況只是議和,因此在目前來說,也不失爲權宜之計。”

范文程點了點頭,轉向兩位皇太后, 道:“禮親王之見,皇太后又以爲如何呢?”

莊太后又微一沉呤,道:“哀家是婦人之見,但也覺禮親王之見,頗有道理,雖說一時有辱我大清國體,但爲大清千秋萬載着想,小有倔辱,不過是丟點面子,不傷大礙,也算是可行。”

范文程笑道:“禮親王高見,而太后明斷,皆是我大清之福,但既是有利我大清的事情,卻又爲何還議論不休呢?”

代善見莊太后也同意自已的意見,也放了心,因此又苦笑了一聲,道:“問題是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看,真正的輕重緩急不知道,卻偏偏把面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結果還煽動了不少人,也糊里糊塗的跟着起鬨,說什麼也不同意,結果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定不下來。”

這時莊太后眼睛一亮,道:“哦,原來是這樣,我總算是明白了。”

———————————————————————————————

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80章 洋人(上)第12章 李巖入鄂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242章 勸降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185章 襲擊(下)第167章 雨戰(三)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02章 備戰(四)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27章 夜襲(下)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24章 天像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山東戰役二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45章 內外夾攻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2章 清廷(下)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131章 攻城(上)第269章 召見第207章 哭諫(上)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62章 破局(二)第11章 婚姻(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29章 計劃(下)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98章 遷移(五)第172章 勸進(上)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138章 軍歌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334章 突襲第307章 民意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99章 廷議(下)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05章 進攻杭州
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80章 洋人(上)第12章 李巖入鄂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242章 勸降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185章 襲擊(下)第167章 雨戰(三)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102章 備戰(四)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27章 夜襲(下)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24章 天像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山東戰役二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45章 內外夾攻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2章 清廷(下)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131章 攻城(上)第269章 召見第207章 哭諫(上)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62章 破局(二)第11章 婚姻(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29章 計劃(下)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98章 遷移(五)第172章 勸進(上)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138章 軍歌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334章 突襲第307章 民意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99章 廷議(下)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05章 進攻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