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北方大變(上)

?而從整個的南北局勢來看,這一次進攻山東的失利,對大局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因爲山東軍區雖然失利,但並未潰敗,兵力損失並不算大,而且由於是主動進攻一方,自已的領土也並沒被清軍佔領,相反還有所擴大。而且清軍在山東的兵力也被進一步削弱,因此在中華軍撤退之後,也無力發動反擊,可以說山東的局勢和戰前相比,並沒有發生什麼改變,甚致中華軍還要略好一點,只要是總結好這一戰的的經驗教訓,還可以再向山東發動進攻。

另外就在山東戰役發生的這一個月的時間裡, 北方的局勢,也發生了有利於南京政府的極大變化。

原來在北方各地的農民起義,原明官員反正爆發的十分頻繁。

首光是在山東地區,繼謝遷起義之後,在山東西南部與河北大名府交界一帶的曹州、濮州、範縣等地區也爆發了以任七、張七爲首的農民起義,同時清廷的曹州守將,也是原明總兵劉澤清的舊部,李化鯨、鄭隆芳、姚文昌等人也響影起義軍,以曹州爲駐點,起兵反正, 舉起了反清的大旗。

而在陝西神木縣,也發生了高友才爲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聲勢大振,在很短的時間裡,就連續攻取了陝北地區的十九個州縣,並委任了巡撫以下的各級文武官員。同時原明將領,出任清廷的延安營參將王永強,也藉着帶兵赴神木、府谷等處平亂之機,起兵反正響應,佔領了陝北的重鎮榆林,殺死了清廷的延綏巡撫王正志、延綏總兵沈文華、靖遠道夏時芳等官員,並自稱招撫大將軍.隨後王永強又引兵南下,會同留守延安的原明將王永鎮,佔領了延安,殺死清廷的延安知府宋從心, 以廷安、榆林兩地爲基礎,與高友才的義軍互相呼應。

與此同時,甘肅回族將領米喇印、丁國棟、黑承印等人也在甘肅地區發動了反清起義,連克甘州、涼州、肅州等地,清廷的甘肅巡撫張文衡、甘肅總兵劉良臣、肅州副總兵潘雲騰、涼州副總兵毛鑌、甘涼道林維造、西寧道張鵬翼等地方官員都被擒殺。接着米喇印、丁國棟等人引兵東進,攻破蘭州,殺同知趙衝學、知縣趙翀;連克臨洮、河州、洮州、岷州等地。這一次起義,參與的不僅有漢族百姓,也有大量的回族百姓,也反映了甘肅等地區的回民對清廷的暴虐統治嚴重不滿。

不過在北方各地的反正起義中,反清聲勢最爲浩大,範圍最廣,同時也是對時局影響最大,還數在山西發生的原明將領,清廷的大同總兵姜瓖起兵反清。

姜瓖是陝西延川縣人,原來是明朝掛鎮朔將軍印大同總兵。在崇禎十七年(1644 年)三月,大順軍攻克太原後, 姜瓖投降了大順軍,李自成仍然讓他鎮守大同。同年五月,大順軍在山海關戰敗之後、姜瓖又發動叛亂,殺害大順軍守將張天琳,歸附了清朝。姜瓖降清之後,仍然還是繼續充當大同總兵,並且曾隨英親王阿濟格西征,在鎮壓陝北大順軍高一功等部時,表現頗爲賣力。

不過在姜瓖降清之前,因爲並不瞭解清廷有入主中原的意圖,因此在大同擁立了一個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爲王,以號招人心,而這一事件也使清廷對姜瓖始終難以放心,對他多方質疑,並且還命姜瓖將長子送到北京入朝侍衛,實際就是充當人質。

姜瓖自以爲不費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區拱手獻給了清廷,接着又在陝西榆林擊敗大順軍,不僅功高無賞,反而備受猜疑,因此也憋了一肚子怨氣。

在北京暴亂髮生之後,清廷雖然最終決定對百姓以安撫爲主,但對手握軍權的漢族將領猜忌益深,而大同地區的清朝官員又奉命徵集糧草,急如星火,使百姓怨聲載道,對姜瓖也多有指質其徵催錢糧不力,懷有異心等等。

而就在這時,中華軍的水軍襲擊大沽口,山東地區又發動對清的進攻,姜瓖本來就對清廷十分不滿,這時也覺得機會來了,於是乘宣大總督耿焞等人出城驗草的機會,突然關閉城門,下令易冠服,並自稱大將軍,公開揭起了反清的旗幟。

姜瓖在大同舉義反正之後,山西各地的漢族官紳紛紛響應,原明大學士山西曲沃人李建泰,原明寧夏巡撫李虞夔等人也都在家鄉積極策動鄉紳共襄義舉反正。

另外還有原明將領劉遷、萬練等人也起兵響應,速度佔領了寧武、岢嵐、保德州、代州、繁峙、五臺等州縣之地。在山西東南,有胡國鼎、陳杜、張鬥光等人起響應,攻克澤州、平順等地。而在山西西南,蒲州到陝西韓城一帶,也有虞胤、韓昭宣、李企晟等聞風響應,克陷蒲州及蒲屬臨晉等縣。

結果在在很短的時間裡,山西全省除了省首府太原和少數城池外,差不多都被反正的義軍佔領,同時姜瓖還派人潛入南方,和商毅聯絡,希望能夠得到商毅的影響和支持。

在這一糸列的起義反正中,最大的特點是,並不是像一般的農民起義一樣,只有農民參與,或是以農民爲主體。而且在農民起義爆發之後,很快就有大量的原明官員和將領廣泛的參與其中,由於他們都居有相當的軍政經驗和能力,因此在短時間內,也將起義反正的聲勢造得非常大。

另外這一糸列的起義反正表面上看來,還是北京爆亂的餘波,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北方的漢族人對清廷統制不滿的一次集體大爆發。

本來在明朝滅亡之後,由於大順政權的施政不當,對佔領地區的官紳地主實行的追贓助餉政策,黃河流域一帶的漢族官紳一度受到大順政權的沉重打擊。因此在清廷入關,擊敗了大順軍之後,也公開表示,維護當地官紳的既得利益,北方的許多地區的官紳地主,也把清廷看成維護自身利益的新靠山。同時清廷打出的“代明剿賊”,“弔民伐罪”等旗號,也起到了一些收壟人心的效果。

因此在清廷剛建立時,在北方反抗清廷的基本是以農民起義爲主,而漢族官紳基本都選擇投靠清廷,並且積極幫助清廷攻擊大順軍,以及鎮壓反抗清廷統治的農民起義。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才能夠迅速的平定北方,連續擊敗大順軍,並逼迫大順軍南下。

如果清廷在這個時候能夠抓住這一時機,穩定人心,完全可以使自己在北方的統治穩定下來,就算南征失利,也可以立足北方,形成南北對持的局面,但可惜隨着清廷在北方統治穩定之後,錯誤的推行了一糸列的錯誤政策,如剃髮令,圈地令,逃人法,投充法等,而在政治上又推行民族歧視政策,重滿輕漢,而在漢人之中,又重遼人而輕新附漢人。使北方官紳地主的尊嚴和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他們在政治態度上隨之發生分化。

儘管還是一部分官紳忍氣吞聲的乞憐於清廷;但有相當一部分官紳在由依附清廷轉變爲公開、秘密反清活動,或者是反清的想法,包括有許多一開始公開投降清廷的原明官員。而在這時,南京政權也隨之成立,也成爲不少北方的漢族官紳的希望。

北京爆亂的發生只是第一根導火索,使許多在清廷並不得意的原明官員、武將,也都認爲清廷實力有限,自己大可一試身手。也不少人由此而開始有了起事反正想法;而中華軍攻破大沽口是第二根導火索,讓人們見識到中華軍完全有能力向清廷發動進攻;而中華軍在山東發動對清廷的進攻以後,也讓北方的漢人明白,中華軍準備大舉北伐了,因此反正舉事起義的爆發也成爲推倒的多米若骨牌,一爆而不可收拾。

當然從地理位置來看,山西緊靠京師,因此姜瓖在大同舉義反正,對清廷的威脅極大。毅雖然知道,姜瓖本身不過是一個反覆無常之輩,這次舉兵反正,也並不是出於什麼民族大義,純粹是出於對清廷的崇滿歧漢政策不滿,自己在清廷不受重用,再加上現在南北局勢己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廷的統治並不那麼穩定,因此才起兵反正,在這亂世中再投機一把。

但無論姜瓖舉義反正的動機會如何,在客觀上是有利用中華軍對清廷的進攻,因此商毅和南京政府內閣、統戰部經過商議之後也決定,向清廷發動全面進攻,於是統戰部也正式下令,湖廣軍區的司令部,立刻出兵進取南陽,進而收取洛陽;淮南軍區也馬上出兵,向宿州、毫州一線平推,然後進取徐州;而南京軍區做爲預備兵力。

而山東軍區,仍然繼續岀兵,進取兗州、濟南,配合另外兩路的進攻。同時商毅又下令,讓駐守海州的鄭成功部,率軍進入山東,增加山東戰區的兵力,協助山東軍區作戰。

第44章 救援部隊第208章 哭諫(下)第163章 通商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山東戰役二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61章 飛剪船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92章 返程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73章 勸進(下)第186章 出獄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93章 雷汞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288章 計劃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26章 夜襲(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97章 決議南征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34章 鄉鬥(上)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21章 狙擊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59章 保薦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266章 變數(二)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14章 優勢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265章 變數(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246章 身世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380章 總結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87章 等待消息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
第44章 救援部隊第208章 哭諫(下)第163章 通商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山東戰役二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61章 飛剪船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92章 返程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173章 勸進(下)第186章 出獄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93章 雷汞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179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下)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288章 計劃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26章 夜襲(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97章 決議南征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34章 鄉鬥(上)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21章 狙擊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59章 保薦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266章 變數(二)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14章 優勢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265章 變數(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246章 身世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380章 總結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87章 等待消息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