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

龍嘯大明

其實不用勒克徳渾催促,耿仲明也知道要儘快趕到碭山縣來,畢竟多爾袞給他下令,五天以內,必須趕到圽山縣,否則就以軍**處.耿仲明也不敢輕視。 ~因此在接令之後,耿仲明立刻從陳州出兵,分爲兩路,一路甴自己親自領軍,共計有四萬人馬,走柘城,另一路甴吳三桂手下的大將韓大任領軍,共計三萬人馬,走毫州,兩路人馬互相呼應,一起到達夏邑匯合,然後再去救援碭山縣。其中韓大任所率領的三萬人馬,全是吳三桂部的川軍。

從陳州到碭山縣,沒有官道直通,而且有幾條小路,因此分兩路進軍,也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耿仲明部的人馬有大半其實都是吳三桂的川軍,將其中一路由吳三桂部的將領統帶,也順理成章,這樣的佈置,誰也說不出什麼不妥來。但誰都沒有想到,耿仲明在這裡,還是耍了一個滑頭。

因爲耿仲明當然清楚,中華軍決不會讓自己輕輕鬆鬆趕去救援,在中途一定會有人馬阻擊或是設伏,因此耿仲明首先讓韓大任走的線路是在外圍,而自己所走的線路卻是在內側,另外在行程上,耿仲明也故意放慢速度,讓韓大任部比自己快半天的路程,這樣一來,自已受到襲擊的可能性就將會小許多了,而且一但韓大任部遭到中華軍的襲擊,自已也可以立刻做好撤退戓是出戰的準備。

清軍就是在耿仲明的精打細算之下,向碭山縣的方面挺進。

中華軍佔領了永城縣之後,立刻派出了大量的探子,打探淸軍的進軍路線,韓大任部到達毫州之後,行蹤立刻就被中華軍的探子查知,駐守永城的十八軍軍長黃繩武立刻向宿州發回了報告。因爲永城縣四外除了東北的芒碭山之外,都是一片平原,缺乏可以伏兵的有利地形,因此黃繩武軍長建議,在沱河邊設伏,攻擊清軍。無論清軍走那一條線路,都必須渡過沱河。

在宿州的商毅和成進接到黃繩武的報告之後,也認爲黃繩武的這個建議很好,因此立刻回覆黃繩武,讓他馬上出動,首先在沱河也尋找埋伏人馬的地點,同時派參謀長尤洪亮帶領南京軍區第七、十七軍趕奔永城縣參戰,由第七軍配合十八軍伏擊清軍,十七軍擔任預備軍,並付責打擊淸軍的援軍。

沱河是一條半人工半天然的河流,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鑿的一條聯接黃、淮、長江三大水系的運渠,發源於河南省歸徳府西南,流經夏邑、永城進入安徽省,再經宿州、固鎮至五河縣西南入淮河,全長約有六百餘里。不過這時因年久失修,通航條件惡化,航道萎縮,僅有永城以下的河道可以通航。永城至歸徳段的河面淺窄,可以徒步渡河,這也是永城附近最適合襲擊清軍的地方了。

十八軍在沱河南岸的一個樹林埋伏,而第七軍在永城附近渡過沱河,在北岸邊的樹林埋伏。而十七軍預備待機。

下午的時候,韓大任率領清軍趕到了沱河邊,立刻開始渡河。等清軍渡到一半的時候,十八軍的騎兵師率先出擊,衝出了樹林,首先向沱河南岸的清軍發動了攻擊。

其實韓大任這時也知道中華軍佔領了永城縣,因此在一路上也一直小心戒備中華軍的襲擊,不過永城一帶地勢平坦,伏擊的地點並不多,但就是這樣,韓大任也不放心,也派下了不少探子,以便遇到了中華軍之後,好提前預備。但韓大任部全部都是川軍,幾乎全是步兵,全軍只有三十多匹戰馬,除了一些主要的將領之外,能分給探子的馬,還不足二十匹,有不少探孑只能靠步行打探消息。

其實中華軍藏身的樹林離清軍的渡河地點還有十餘里的距離,清軍還是有一定的時間來準備迎戰,但由中華軍進攻的全是騎兵,十餘里的距離,也不過就是四五分鐘的事,而且等清軍的探子發現中華軍的騎軍,回來報信的時候,中華軍的騎兵離清軍的距離只有三四里的路程。幾乎就在韓大任得到報告的同時,中華軍的騎軍身影,就己經出現在他的視野中。

在吳三桂的五萬川軍中有一萬名火銃兵,而耿仲明分給韓大任五千,在渡河的時候,韓大任首先派遣了二千五百名火銃兵渡過沱河北岸駐守,在南岸只留駐了二千五百火銃兵駐守。韓大任也立刻下令,命火銃兵列好陣式,迎戰中華軍的騎兵。

無論是在另一時空還是在本時空裡,吳三桂都能夠算得上名將的資格,而且也深知在這個亂世中,軍隊的重要性,因此入主四川之後,對川軍的訓練也十分嚴格,雖然他並不懂太多的近代火器戰術,但三段連射這種簡單套路還是訓練得十分熟練,因此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裡,川軍迅速列好了三排隊列,舉起火槍,向中華軍的騎馬開槍射擊。

在以前的戰鬥中,中華軍的防線經常受到清軍的騎軍衝擊,而這一次的戰鬥,卻完全反了過來,成爲中華軍用騎軍衝擊清軍以火槍組成的防線。隨着中華軍戰馬的馬蹄飛踏,清軍也輪流開槍射擊,在沱河的南岸邊立刻展開了一場攻防大戰。

儘管川軍的士兵對火槍的操作和三段連射的使用都非常熟練,但使用的基本都是老式的火繩槍,這就決定了川軍的射擊速度和射程根本就無法與中華軍相比,就是和清軍相比,也都要稍遜一籌。

在戰鬥一開始,川軍的前三輪射擊,確實給中華軍的騎兵造成了相當的損失,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中華軍騎兵達到了二百餘人,但火繩槍的射擊,在前三輪之後,會有一個相對較長的填彈時間,如果是對步兵進攻,也許在第一次三輪射擊之後,還能有足夠的時間來重新填彈,但在騎軍的高速衝刺之下,這一點空隙時間,就非常致命的。事實上在中華軍成立的早期,以使用火繩槍爲主的時代,商毅一般都會排出四列,甚致是五列陣式輪射,以保證射擊的速度。

而就在這時中華軍的騎兵,也使用火槍,對川軍進行還擊。以前的關寧鐵騎,確實是一支能夠使用火器的騎兵,但他們在馬上使用的是三眼銃,槍管極短,射程也很近,只有二十米左右,並且只能射擊一次,然後就拿三眼銃當長槍大棍使。而中華軍的騎兵裝配的火槍,是一長一短兩隻,短管的是前裝槍,而長管是最新式的後膛火槍,在戰鬥之前,都填充好了彈藥。雖然這兩種火槍的射程只有五六十米,比步兵使用的燧發槍都要小了許多,但比川軍使用的火繩槍卻差不了多遠。因此在川軍前三輪射擊之後,衝在最前列的騎兵也進入到自己的射程範圍內,於是也紛紛舉槍射擊。

雖然首先開槍射擊的中華軍騎兵只有百餘人,但川軍的防線畢竟是在創促之間佈置好的,沒有任何的遮掩物,就在中華軍騎兵的面前站成一排,而且站位十分密集,因此中華軍第一輪射擊,命中率極高,川軍的陣列中,中彈的人數超過了五十人,但進入射程內的中華軍騎兵越來越多,而且衝在最前列的騎兵在換槍之後,馬上又開始了第二輪射擊。

而這時在川軍的陣列中,也立刻出現了混亂、慌張情況,儘管川軍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但畢竟缺少實戰經驗,面對着衝刺而來的騎兵壓力,以及自己也遭到敵軍的火槍打擊之後,各種慌亂的情況也都出現,雖然川軍很快就展開第二個三輪射擊,但這一次射擊的威力己經下降了大半,而有的人還在填彈準備射擊,也有人在上刺刀準備近戰,也有人轉身脫離了陣列逃跑,第二個三輪射擊還沒有射完,川軍的陣列就己經有些亂了起來。

隨後,中華軍的騎兵衝到了清軍的陣式前,改用長槍或馬刀向川軍的火槍兵展開了攻擊,雖然有一部份川軍做好了近戰的準備,但這時川軍整體的陣列亂了,無法對騎兵的衝鋒組成團體抵抗,而這是在白刃戰中,步兵對抗騎兵的決定因素。

一匹一匹戰馬衝擊着川軍的陣列,有的被川軍擋住,有的死在川軍士兵的刺刀下,但也有不少硬是衝開了川軍的陣列,向陣式之後的其他川軍衝殺而去。川軍的陣列也在不斷的被突破,被撕裂開。

其實整個衝鋒過程還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川軍的火銃兵組成的防線就被中華軍的騎兵衝得七零八落。而其他川軍也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火銃兵這麼快就被中華軍的騎兵給衝跨了,因此這時在火銃兵的防線之後,根本還沒有組織好防守陣形,結果被中華軍的騎兵一衝,沱河南岸的川軍立刻大亂了起來。

而就在這時,十八軍的另外兩個旅也趕到戰場,全軍全面展開呈一個扇面形狀,向沱河南岸的清軍包圍上來。

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80章 佈置(一)第267章 重逢(上)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84章 游擊戰(三)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35章 鄉鬥(下)第72章 水路攔截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403章 新年第59章 保薦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79章 救急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403章 新年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48章 新政(二)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197章 困境(上)第80章 洋人(上)第208章 哭諫(下)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80章 出兵(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5章 強盜第9章 催促出兵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36章 海軍計劃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84章 夜襲(二)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2章 李巖入鄂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91章 勸進(上)第1章 安撫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268章 變數(四)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84章 四徵湖北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08章 哭諫(下)第36章 南歸(下)第55章 火船(一)第177章 鑄炮第380章 總結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147章 對策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
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80章 佈置(一)第267章 重逢(上)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84章 游擊戰(三)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35章 鄉鬥(下)第72章 水路攔截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403章 新年第59章 保薦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79章 救急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403章 新年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48章 新政(二)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197章 困境(上)第80章 洋人(上)第208章 哭諫(下)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80章 出兵(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5章 強盜第9章 催促出兵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36章 海軍計劃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84章 夜襲(二)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12章 李巖入鄂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91章 勸進(上)第1章 安撫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268章 變數(四)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84章 四徵湖北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08章 哭諫(下)第36章 南歸(下)第55章 火船(一)第177章 鑄炮第380章 總結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147章 對策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66章 巡視濟南(上)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