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

儘管是在海灘上, 但霹靂火箭中裝的是火油,爆炸之後, 仍然可以燃燒一段時間,而且牀弩、投石機這些機具都是木質,一但被火油濺到,就會立刻燃燒起來,更別說是濺到人的身上。

而中華軍趁機着這個機會, 也都拼命的划槳搖櫓,向岸邊突進。不過由於水文不熟,有兩艘護衛艦觸礁擱淺,但這時也夠得上護衛艦的火炮射程,因此其他幾艘護衛艦也都等止了前進,向岸上開火轟擊。同時有幾艘小艇接近岸邊,艇上的中華軍士兵也用火槍射擊,一下朝鮮士兵更是受不了,被打得四散躲逃。

不多時間,有小艇已經靠岸,中華軍的士兵們立刻跳下小艇,端着上好了刺刀的火槍,殺上江華島。而這時的朝鮮士兵根本就沒有抵抗之力,被中華軍殺得屍橫遍灘,血染海水。用不着第二批登陸部隊到達,中華軍已經佔領了灘頭陣地。

見搶灘戰鬥進行得如此順利,周少桓和成鋼也都十分高興,成鋼立刻下令,出動所有的小艇,將周少桓以及第四軍的士兵運送到海岸上去。並且勘測沿岸的海域,尋找可以靠岸的地方。

數百艘小艇一起出動,迅速將第四軍的士兵運送到岸上,而周少桓也乘座小艇上岸,並指揮士兵,向江華島的縱深發展,連續攻佔了江華山城、廣城、摩尼山、塹城壇、高麗宮等等地點,江華島本來就不大,島上的朝鮮居民通共也才二萬多人,那時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到傍晚的時候,中華軍己經全面控制了江華島,島上的朝鮮守軍陣亡千餘人,其他全部投降,從江華島上逃走的不足百人。

當天艦隊就停泊在江華島,周少桓、成鋼等人在高麗宮住宿,並且將這裡變成中華軍的臨時指揮部。

――――――――分割線―――――――――分割線――――――――

就在第二天,漢城的朝鮮李朝王室收到了消息,得知江華島己被中華軍攻佔的消息。

這一下頓時炸了鍋,朝鮮李朝的第十七任國王李淏聞迅之後也大爲震驚。

現在朝鮮李朝朝廷,正在爲降清還是降中的決策爭論不決,因爲這時商毅在南京正式稱帝建國的消息,己經由原黨的衆人傳到了朝鮮,原黨一向反清,因此也藉機力勸李淏立刻正式派遣使臣,到南京去朝賀商毅登基,馬上與清廷斷絕藩屬關係等等。

但親清的洛黨一方自然明白,一但朝鮮重新倒向了新生的中華帝國, 自已一派也就會立刻在朝中失勢, 因此極力反對, 認爲商毅本是明朝的臣子, 現在倚仗武力,謀位皇位,越暨稱帝,形同叛臣,必難長久,朝鮮絕不奉立這樣的叛臣暨國爲正朔。而另外清廷依然還控制着與朝鮮的邊境地區,如果冒然背清向華,恐怕有不測之險,如果再發生一次虜亂,朝鮮恐怕就要亡國了。

雖然李淏一直希望藉助新生的中華帝國的力量,擺脫清廷的控制,但對清廷也一直都心懷恐懼,加上現在親清的洛黨一方勢力龐大,在朝中佔據了七八成的重要位置,也不敢忽視這股力量。另外他確實也有些擔心,因爲南京剛剛建國,一般來說,在建國之初,總要緩個一二年時間,不會用兵,因此如果自已冒然與清廷斷交,南京方面又不來管自已,也確實十分危險。

於是李淏的如意算盤是,現在自己不訪兩面討好,各不相干,等中華帝國和清廷分出勝負之後,自己在從其勝者。因此他一面讓原黨衆人與南京暗中接觸示好,一面也不敢與清廷徹底斷絕關糸來往,企圖左右逢源,在中國和清廷之間走鋼絲。

只是沒有想到,自己雖然想得好,但中國並不給自己這個機會,直接從海上就打過來了,二話不說就先把江華島給佔了。這一下也確實把李淏嚇得不輕,一來江華島的位置實在太重要,中華軍佔領了江華島,這是打算幹什麼?莫非是想直接吞併朝鮮?

二來中華軍是直接從海上打過來的。歷來中國政權進攻朝鮮,唐、蒙、淸都是從北面渡過鴨綠江進攻。從海上進攻朝鮮的,只有日本,但是從朝鮮半島南端登陸。因此朝鮮的邊防歷來都是隻防南北兩端,而東西兩側的沿海岸線,也都被忽視。一直到另一時空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半島戰爭,麥克阿琴從仁川登陸,才改變了這一現像。但這一次中華軍卻是給朝鮮攔腰來了一下,比老麥整整提前了三百年。同時也讓朝鮮朝廷意識到,原來半島沿岸,都是突破點。

於是李淏也立刻招集大臣,商議對策。

聽到中華軍攻佔了江華島的消息,原黨衆人在驚訖之餘,也無不暗暗高興,中國果然出兵來進攻了,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將洛黨一舉扳倒,自己好借中華軍的兵勢上臺。因此原黨的首領左贊成元斗杓立刻出任,道:“大王明鑑,我朝一向事主中華,不意近年滿胡興起,兵勢強盛,纔不得不屈尊從虜,如今中華復興,洪憲天子登基建國,故此纔來興兵問罪,依臣之見,我朝應當立刻遣使訖和,復歸中華,纔是正途。”

洛黨當然知道,一但朝鮮重新倒向中國,自己是第一個倒黴的,黨魁金自點這時正擔任朝鮮正一品領議政,相當於明朝的內閣首輔。因此也出列發言道:“大王,萬萬不可,商毅本是明朝一將,於亂世之中,聚結勢力,強佔南京、目無君父,以致叛明自立,暨稱帝位,僞立國號,本是大逆不道,我朝以忠義治國,又豈能事從這樣的暨帝僞朝,何況現在中華軍無故來犯我朝鮮,強奪江華島,分明是欲滅與朝鮮,又能訖和。因此唯今之計,只有整頓軍馬,嚴守城池,與之決一死戰。”

李淏皺了皺眉,道:“我朝近年以來,兵力鬆馳,而且名將零落,是否能夠抵擋得住中華軍呢?”

金自點道:“我朝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定可勝之。”

而這時原黨中的骨幹宋時烈也出班,道:“大王,領議政之言實仍謬言,大王且不可聽從。中華王朝更,乃是常事,唐盡、宋以代之;宋爲蒙元所滅,而明覆之,並未還政於趙宋之裔;而明爲滿清所滅,中華洪憲天子舉兵破虜,重新恢復漢族正統,以恢復天下之功,而登基建國,又有何不可。我朝鮮素事中華正統,並非盡忠一室一姓之朝,明滅之後,改事中華,又有何不可,何況滿清乃虜夷之邦,又豈能事從。因此臣請大王從左贊成之言,立刻遣使請罪,復歸中華。”

洛黨的另一骨幹右議政金堉也出列道:“昔日明朝太祖曾有言,我朝鮮爲不徵之國,今商毅新登帝位,就不顧誓言,興兵犯境,足見其窮兵黥武,呈強凌弱,我朝鮮決不可妥協,唯有與其一戰,方能解兵刀之危。若是我朝鮮不敵,可向清廷求救,待淸廷發兵前來,中華軍腹背受敵,必然兵敗,而我朝鮮,也自然本以保全。”

宋時烈道:“中國仍是新朝,並非明朝,因此無需尊守明朝太祖之誓。若是我朝鮮以事眀之例,改事中國,中國也必然會以明朝舊例,以爲朝鮮也不徵之國。”

金自點勃然大怒,道:“宋時烈,如今分明是中華軍先來進攻我朝鮮,你還替其美言,這是什麼道理。”

宋時烈淡淡道:“領議政不要忘了,二年以前,中華內戰,我朝鮮曾出兵相助清廷,與中國爲敵,如今中國興師問罪,又有何不可。”

金自點聽了,也不禁一時語塞,答不上來,因爲當時正是由他力主,朝鮮纔派兵參加了中原大戰,結果大敗而歸,人馬損失慘重,現在宋時烈又把這件事情翻起來,金自點自然也無言以對。

見金自點答不上話來,宋時烈又道:“大王,中華軍素來悍勇,中原大戰,百萬清軍亦被其所敗,如今清廷早己元氣大傷,豈還有餘力來救援我朝鮮,因此與中華軍爲敵,斷無勝機,我朝鮮背中華而事胡虜,其錯一,出兵助清虜爲虐,其錯二,若是還要抗拒中華天軍,必爲錯三,請大王不可自誤。”

原黨的大臣金尚憲、李敬輿、崔成皋等人也都紛紛出列,道:“大王,不可自誤,速速遣使請罪訖和。”

金自點又驚又怒,也顧得去一一反駁,也搶上一步,道:“大王,千萬不可遣使訖和。否則我朝鮮必亡,大王也難得以保全。”

兩派大臣於是各持一詞,又爭吵了起來。洛黨的人數雖多,但現在的大勢不利,而原黨卻十分活躍,因此一時雙方也不相上下,而李淏也覺得左右爲難,做不出決斷。

而就在兩班大臣爭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個執殿官員匆匆走進大殿中,跪倒在地,道:“稟報大王,中華軍己經兵臨城下。”

這一下兩派大臣誰也不吵了,原黨的大臣又驚又喜,而洛黨的大臣更是一個個驚惶失色,雖然剛纔一個個都慷慨激昂、大義凜然要和中華軍決一死戰,但聽到中華軍已經兵臨城下了,誰也不敢再提打了,有一些人都開始發顫。

李淏也嚇了一大跳,中華軍也太快了,昨天才攻下江華島,今天就打到了漢城,照這樣用不了幾天,就可以把朝鮮平了。再看看大臣們,洛黨固是心驚膽寒,但原黨好像也有些不大自然了。畢競誰也不眀白,中華軍這是打算幹什麼?

過了好一會兒,崔成皋纔出列,道:“大王,臣願爲使者,出城訖和。”

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271章 妙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57章 火船(三)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95章 進攻南京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279章 大不敬第44章 救援部隊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309章 宣戰(下)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268章 重逢(下)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3章 雙截棍第196章 軍校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97章 遷移(四)第24章 天像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403章 新年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309章 宣戰(下)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99章 備戰(一)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57章 火船(三)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54章 激戰(下)第64章 破局(四)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45章 規則(下)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0章 浙江巡撫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148章 新政(一)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04章 海商(下)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8章 軍備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47章 營救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398章 國事(一)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44章 守衛新野(下)
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271章 妙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57章 火船(三)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95章 進攻南京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279章 大不敬第44章 救援部隊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309章 宣戰(下)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268章 重逢(下)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3章 雙截棍第196章 軍校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97章 遷移(四)第24章 天像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403章 新年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309章 宣戰(下)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99章 備戰(一)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57章 火船(三)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54章 激戰(下)第64章 破局(四)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45章 規則(下)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0章 浙江巡撫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148章 新政(一)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04章 海商(下)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8章 軍備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47章 營救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398章 國事(一)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44章 守衛新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