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新政(二)

地方的行政機構就這樣先決定下來,接下來是對杭州的行政機構進行一些調整,現在杭州行政部下面共有九個部門,分別教育司,財政司,仲栽司,農田司,工建司、商務司;另外還有直接對商毅付責的審計司、文書司和宣傳司。也屬於行政部管轄。

這九個部門,差不多也涵蓋了一個政府除了軍事以外的基本行政部門,但現在商毅的管轄區內,和明朝相比,也出現了一些明顯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手工業方面,由於商毅制定的政策基本都含有扶持手工業發展的內容,因此在浙江地的手工業發展十分迅速,註冊的工廠己經超過了一百五十家,其中超也五百人規模的中大型工廠有二十八家,而超過千人規模的工廠,有十二家,另外註冊的以家庭爲單位的手工作坊,己經超過了二千家,這還不算那些半農半手工的家庭。而且產業包括紡織、絲綢、造船、木作、印刷、機械、治鹽等等。

現在浙江地區完全依靠做工維持生存的人口,己經有十萬以上。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工人階級這樣一個全新的階級,也正在逐漸形成中。現在對工廠、手工作坊的管理,還屬於商務司。

還有就是對外貿易和交流,對外貿易自不必說,己經成爲浙江地區的最重要財政收入來源,而且隨着對外貿易的擴大,對外的交流也隨之擴大,現在己經有荷蘭、英國、葡萄牙三個國家在浙江地區開設了半官方的商館,另外至少還有十個國家的商人經常來往杭州經商,因此商毅纔打算在杭州專門建立一個外商的聚集區,對外商、包括外籍人員進行統一管理。現在這些事情也全都甩給商務司在管理。

當然這些也還都是屬於商業範圍內,由商務司來管,也說得過去,但隨着商毅勢力的發展,不管是否宣佈自立,早晚都會對外建立官方的來往,如果還是由商務司來付責這些事情,就形得有些不倫不類了。

另外由於商家軍是一支以使用火器爲主的軍隊,加上商毅應用了一些新技術,使浙江地區的開礦、冶金水平和規模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開設了一家大型的冶鋼廠,同時還需要大量進口各種金屬礦產,這也是浙江地區的主要進口物資,因此現在開礦、冶金也成爲一個速度發展的產業。目前開礦和冶金事務還是歸屬於工建司管理。

和冶金、開礦道理相同的是紡織業,現在的浙江出口的商品中,紡織產品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包括絲綢、刺繡、綿布、生絲、紗等等商品,而浙江地區的工廠、手工作業也有一半以上都與紡織業有關,因此紡織業也成立浙江地區的第一大支柱產業。而所有紡織業都屬商業部管理,顯然有些不合適了。

在這種情況下,現有的這九個部門顯然是己經無法滿足於發展的需要,因此商毅也決定,增設工業司、對外貿易交流司、礦產冶金司、紡織司這四個部門。

工業司付責管理各工廠、手工作坊的生產事務;礦產冶金付責管理開礦、冶金等事務;紡織司付責與整個紡織行業有關的各種事務,而對外司則分爲兩塊,一塊付責對務貿易,另一塊付責對外交流來往,因爲現在對外主要還是貿易來往,商毅暫時還用不着一個外交部,等以後條件成熟之後,再進行分離。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部門分得細了,雖然可以使管理更方便,更專業,也更直接,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不少事情需要幾個部門同時管理,比如一個鍊鋼廠,因爲這既是工廠,又有商業行爲,首先要在工業司和商業司註冊,同時鍊鋼又屬於冶金行業,因此又要經過礦產冶金司批准,如果要進口礦石,側還要通過對外貿易交流司,再加上完稅需要的財政司,建廠房又需要通過工建司,因此前前後後一共要和六七個部門打交道。

一個絲綢廠也是一樣,雖然不用和礦產冶金司打交通,但又多了一個農業司,因爲織造絲綢要種桑養蠶。雖然不像後世那樣,一件事情要跑十幾個部門蓋章,但也比過去要麻煩得多了。因此商毅的這個提議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和質疑,也有人認爲可以只成立工業司、對外貿易交流司這兩個部門,而礦產冶金司、紡織司則可以先掛在商業或工業司下面,先觀望一段時間再說。

不過商毅也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完美無缺的制度,隨着生產社會化,分工會越來越細,而管理也會越來越細,這也是大勢所趨,想拒絕這種發展趨勢是不可能的,只能從提高各部門的辦事效率上着手解決。因此也不厭其煩,向衆人反覆說明增設這些部門的道理。

但儘管如此,在最後投票的時候,還是隻通了成立工業司、對外貿易交流司這兩個部門,而礦產冶金司、紡織司則被否決掉。

當然如果商毅一定要硬行,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威信影響,強行通過成立這兩個部門,但從維護投票制度的角度出發,也就順應衆人的意見,收回了自己的方案,並且立刻拿出一個備選方案,即變冶金司、紡織司爲冶金所、紡織所,冶金所將歸屬在工業部下,而紡織所則歸屬在商業司下。

這一點到是得到衆人的同意,因爲衆人也都清楚,從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冶金業和紡織業也確實需要有專門的組織來進行管理,這一點在過去的明朝也是一樣。因此也得到了通過。

當然這些事情,並不是在一天通過,而是經過了三天的時間,進行了無數的討論、爭辯,說明解釋,總算是對商毅集團下一步的發展,以及行政組織結構都制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而在會議的最後,商毅也正式宣佈,在以後的主要行政決策時候,都用這種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來解決,做爲一種正式的決策制度保留下來。

同時商毅也制定出無記名投票的暫行制度:

一、投票方式爲無記名投票,內容包括“同意”“ 反對”“棄權”三種,任何決意都必須超過半數的有效“同意”票,才能夠獲得通過。而某些重大決策,則需要超過七成有效“同意”票,才能夠獲得通過。

二、參與投票的人由目前成立的十一個部門主事,再加上屬於行政司的周士奇、王夫之、李巖、以及商毅或葉瑤瑱,一共是固定十五人,另外在某些重大決策方面,還有可能邀請一到兩名相關人員參與。而商毅或葉瑤瑱則允許投出兩張票。這是他們唯一的特權。

三、進行投票的提案,可以由投票人提出,也可以由非投票人提出,首先可以進行討論,由提案人說明提案理由,並回答其他投票人的相關詢問,直到無人提問時,才進行投票決策。

四、在目前階段投票僅限於行政事務,統戰部的決策將由統戰部來制定,不在投票決定的範圍以內,行政部必須無條件服從。

五、某一決策,連續經過三個方案都無法通過的時候,商毅或葉瑤瑱有權力直接決定選擇其中方案之一或是新方案,無需再進行投票。

在以前的時候,雖然毎一次開會決議時,商毅都會盡力征求每一個人的意見,但最終的決定權,仍然在商毅一個人的手上,從理論上說,就算是所有的人都反對,但只要是商毅堅決要求執行,還是能夠最終通過。只不過商毅基本沒有做得這麼極端。

而現在隨着自己的勢力擴大,國家體系己經漸成雛形,商毅也要開始考慮未來的國家制度。因此從這時開始,首先引入投票決策制度,實際少數服從多數,以羣策羣力代替獨策的原則,是建立自己的國家制度的第一步。

當然在目前的情況下,不可能完全以羣策代替獨策,由其是在戰爭的時候,個人獨策要比羣策更有效率,也更有用,就是這個道理,總不能說仗怎麼打,由大家來投票決定,因此商毅在制定投票決策的暫行制度中,也給自己和統戰部,留出了很大的一塊特權出來。

不過衆官員對這五點暫行方案都沒有任何疑義,都認爲這種無記名投票決策的方法很不錯,一來是可以減少了許多扯皮拉筋的事情,另外也說明商毅的開明態度和胸襟,並不是一個喜歡獨攬大權,任何事情都獨斷專行的人。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事奉這樣一名君主。

而且對商毅擁有兩票的特權,以及後兩條權利,衆人也沒有任何反對的態度,一來是現在確實還是戰亂時期,一切都是優先考慮戰爭,而在這方面,十個庸將加在一起,也敵不一個名將,行政部的官員也顯然沒有專業的武將在行。二來這個時代的中國人還沒有什麼民主概念,皇帝說了算是天經地義的事,官員只有建議、勸告的義務,誰也不能當皇帝的家,能夠分到有一點決策權力就己經很滿足了。

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156章 奪船(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86章 人材(上)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79章 救急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208章 進京(上)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272章 不解(下)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75章 架臨宿州第46章 內外夾攻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402章 北境第1章 喜迅(上)第268章 變數(四)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78章 力挽狂瀾第99章 備戰(一)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93章 遷移(一)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103章 完婚(一)第406章 國策(下)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246章 身世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79章 桂王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403章 新年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87章 講和(下)第120章 投效(下)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5章 作戰原則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334章 突襲第123章 造船(下)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
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156章 奪船(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86章 人材(上)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79章 救急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208章 進京(上)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272章 不解(下)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75章 架臨宿州第46章 內外夾攻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402章 北境第1章 喜迅(上)第268章 變數(四)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78章 力挽狂瀾第99章 備戰(一)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93章 遷移(一)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103章 完婚(一)第406章 國策(下)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246章 身世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79章 桂王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403章 新年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87章 講和(下)第120章 投效(下)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5章 作戰原則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334章 突襲第123章 造船(下)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