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

這一仗當然沒有任何的懸念,因爲清軍對遼陽的中華軍連續進攻了二日,不僅毫無成果,而損失的兵力達到了八千餘衆,兵鋒士氣都己經嚴重的受挫,首先在天時上已經輸;而且現在中華軍己經對清軍形成了前後的夾擊之勢,前後的重要城池關隘也全都在中華軍手裡,進可攻,退可守,在地利上又勝出了一節;而在兵力上,中華軍的兩路人馬合計己經超過了六萬,而清軍現在只有三萬四五千的兵力,在兵力上中華軍也佔據了絕對優勢,更不用說中華軍在戰鬥力上的優勢。

天時、地利、人口三個方面,中華軍都全面勝出,因此這一戰的最終勝頁結果,實際早就己經註定了。

最動,中華軍是釆用北守南攻的戰術,因爲在南線,中華軍集中了八成以上的兵力,以絕對優勢的力量,向清軍發動猛攻,因此在戰鬥一開始,清軍就陷入了絕對的劣勢中。戰線不斷的被中華軍攻破,而且節節敗退,陣地也一再的被壓縮。

在戰鬥進行了一個小時左右,清軍在南線的一個陣地首先被中華軍攻破,隨後又有兩個陣地也被攻破,其中有一個陣地,中華軍已經深入清軍的陣地數百步,並且開始向內部擴散,清軍的南線陣地也變待岌岌可危。而就在這時,中華軍在北線也開始向清軍發動進攻,因此在中華軍的兩面夾擊之下,清軍終於堅持不住,外圍陣地全部都被中華軍攻破,開始全線潰敗。而兩員主將布克沙和賴塔也對現在的戰局不抱任何信心,也在想着如何從戰場上逃走。

因此戰局也很快就從雙方的攻防對戰,轉化爲中華軍對清軍的追擊和清剿,但現在清軍是受到中華軍的前後夾擊,只能向左右潰逃,這就給清軍的退逃帶來了不小的困難,中華軍也可以從容的從兩翼出擊,對清軍進行分割、包抄、夾擊,因此真正能夠在戰場上逃走的清軍並不多。而且布克沙和賴塔也被中華軍衝散,只能各自爲戰。

清軍的兩員主將分散之後,布克沙率領着一部份親衛兵拼死突圍,但遭到了中華軍的全力阻擊和截殺,因爲他一身主將的衣甲,又有大素道旗,目標十分明顯。因此在中華軍的阻擊之下,布克沙身邊的衛兵也在不斷的減少,在最後,布克沙的突圍部隊遭遇到中華軍一隊火槍兵的集中火槍射擊,布克沙親自率軍衝鋒,但身中十餘彈,墜馬而亡,身邊的親衛兵也死傷大半。

而另一員主將賴塔則比較靈活一些,他知道自己的衣甲十分顯眼,因此換上了一身普通士兵的衣甲,又把大素道旗也都扔了,混在士兵裡面,尋找突圍的機會。但他是清軍的主將之一,位置也是在全軍的中央地區,而現在清軍己被中華軍分割成十幾塊,並不是那麼容易逃走。結果賴塔也使出了全身的解術,在亂戰當中,拼命的騰挪內轉,帶領着十幾名親兵,到是連續躲過了幾次中華軍的包圍,一度還突破到了戰場的外圍。

但中華軍對這樣的圍殲戰術已經有充份的經驗,一邊在戰場上對清軍進行分割包圍殲滅,一邊也在戰場的外圍佈置了一定的搜索、圍捕兵力,當然現在中華軍也有足夠的兵力,因此對外圍的控制也更爲嚴密一些。

結果賴塔雖然躲過了戰場上的中華軍,逃到了戰場的邊緣,但依然沒有躲過中華軍的外圍部隊。而且在戰場的外圍地區人員稀少,也不那麼容易渾水摸魚,而且他們十幾個人一起行動,目標也十分明確,因此最終還是被中華軍俘虜。

到下午二時左右,戰鬥基本結束,在這一戰中,中華軍一共殲滅清軍一萬五千二百七十八人,俘虜一萬四千七百二十五人,經過俘虜的辯認,在屍體中分辯出了布克沙的屍體,又從俘虜羣中找出了賴塔,而中華軍自身,傷亡了八百五十八人,另有七百三十六人受傷,因此也可以算是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中華軍將俘虜安置在遼陽,隨後周少桓和童大勇立刻率軍向盛京發動進攻。

現在盛京城裡的守軍雖然已經増加到了一萬五千餘衆,另外又徵調了二萬多百姓協助守城,但盛京昂邦章京敦拜和副昂邦章京吳庫禮心裡清楚,這些増加的士兵其實並沒有多少戰鬥力,想要守住盛京,必須等布克沙和賴塔的人馬趕回來才行。但這時清軍在遼陽大敗的消息也傳到了盛京,敦拜和吳庫禮也知道大勢己去,盛京保不住了。

在中華軍殺到盛京城之前,敦拜帶領着一隊親兵,連夜出逃,投奔到吉林去了,而吳庫禮則十分清楚,現在不僅是盛京保不住了,而且大清也徹底完了,因此吳庫禮思來想去,終於決定,開城投降,將盛京獻給中華軍,以保全自已的性命。

就這樣中華軍兵不血刃,又一次攻佔了盛京。而這一次將會是永久的佔領了。

中華軍進城之後,有不少士兵都是參加過當年跨海突襲的老兵,也是第二次進盛京,因此一路上直直點點,向年輕的士兵描敘自己當然攻入盛京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景,那些是老房子,那些是新建築,還有在那些地方,曾經留下過自己當年的痕跡。

清廷入關之後,也學着明朝實行兩京制,因此在盛京也設有六部等部門,官員也有一大批,而且在盛京的皇宮裡,還有數百名太監宮女。另外在前幾個月,清廷都在向盛京轉移財產人口,有不少清朝官員把自己的家屬、包衣等成員,還有財產都搬進到了盛京,現在也全都成爲中華軍的俘虜。

周少桓和童大勇步入盛京的皇宮,心裡也都有頗爲感概,因爲盛京本來就是以前明朝的土地,早在朱元璋時代,就在這裡設立了瀋陽衛。但滿族崛起之後,於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佔領了瀋陽衛,並於天命十年,將瀋陽衛成爲後金的都城,後來又改名盛京,成爲滿族征服中國的最重要基地。

儘管現在清廷入關己有八年的時間,但盛京作爲清廷的舊都城,己經有二十年的時間,因此至少在目前這個時候,盛京仍然可以被視爲清廷的像徵。而旦在清廷入關之前,一直都是將盛京做爲清廷的退路。

因此在五年前,商毅在清軍大軍壓境,局勢危急的情況下,纔敢大膽的施行跨海突擊行動,襲取盛京,終於迫使清廷撤軍回救盛京,終於一舉扭轉了局面,進而收復南京,佔領長江六省,奠定了與清廷對抗的資本,而從此一步一步的佔據風。實際上在商毅與清廷爭鬥的過程中,跨海突擊行動纔是第一個,也是最爲重要的一個轉拆點。

而在中原大戰失敗之後,清廷一直都拒絕向帝國抵頭,也正是因爲有盛京這一塊退身之地。等中華軍打到北京之後,大不了放棄了北京,退回到盛京去,又恢復到入關以前的樣孑,也成爲許多滿人的想法。

不過當年中華軍的目地是破壞盛京,迫使清廷撤軍回援,因此連盛京皇宮也燒了,而這次中華軍再度佔領盛京,目地自然不同,但意義卻同樣深遠,因爲這像徵着清廷的敗亡,已經成爲了定局。

而就在中華軍佔領了盛京之後,在另一條戰線上也傳來了捷報,從朝鮮出兵時,中華軍是分兵兩路出擊的,第四軍的軍長滕胤玉率軍從鴨綠江上游渡江之後,直取清廷的寧古塔副都統轄區,因爲清廷在這一帶的兵力也十分薄弱,而且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寧古塔一帶的偏北地區。因此中華軍也十分順利的攻佔了吉林、長春等地。

而這時出任寧古塔副都統、昂邦章京的是滿洲鑲藍旗梅勒額真沙爾虎達收到告急之後,趕忙調集了五千多人弓,從寧古塔率軍趕回來復奪吉林,結果被中華軍迎頭痛擊,一頓火槍火炮的猛打,被殺得大敗,拆兵兩千餘衆,又逃回到寧古塔去駐守。

因此進入洪憲二年(1651年)二月之後,在松花江以南,遼河以東的遼東半島地區,都己被中華軍佔領,而滿族發源地的寧古塔副都統轄區,也被切斷了和北京的聯絡,中華軍進攻遼東的第一階段戰鬥計劃,收復以盛京爲核心的地區,也基本完成。

這時中華軍在遼東半島上己經集中了大約近十萬左右的兵力,而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分頭向西面的錦州地區、和北面的寧古塔副都統轄區這兩個方向同時進軍,全面收復遼東地區,建立帝國在這一片地區的統治。

隨後周少桓下令,調第二師趕赴吉林,受第四軍指揮,向北進攻寧古塔副都統轄區,而童大勇帶領第五軍,向錦州地區發動進攻,徹底收復關外的全部地區。而第二十三軍和第九軍的第十四師留守在瀋陽地區,做爲預備部隊,並且維持社會秩序。

然後周少桓又正式向南京發回了告捷。

第246章 身世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266章 變數(二)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208章 進京(上)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143章 提案(下)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98章 遷移(五)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66章 雨戰(二)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36章 機構調整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27章 夜襲(下)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332章 對持(一)第101章 守城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43章 拿人墊吧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2章 喜迅(下)第84章 開戰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99章 備戰(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66章 建設(上)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35章 開業(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98章 遷移(五)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399章 國事(二)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88章 交易(上)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92章 返航
第246章 身世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266章 變數(二)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208章 進京(上)第157章 進攻廣東(五)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143章 提案(下)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98章 遷移(五)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66章 雨戰(二)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36章 機構調整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27章 夜襲(下)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149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下)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332章 對持(一)第101章 守城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43章 拿人墊吧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2章 喜迅(下)第84章 開戰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99章 備戰(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66章 建設(上)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35章 開業(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98章 遷移(五)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399章 國事(二)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88章 交易(上)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92章 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