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清廷(上)

“終於是到了, 這回總算是安全下來了。”

阿巴泰長長出了一口氣,出了古北口以後, 就以經進入了大清的境內, 現在自己這幾萬大軍總算是安全了,再也不用擔心明軍的追擊了。而阿巴泰一直懸着的心,也終於放了下來,只覺得一身輕鬆,連病勢也好了許多。

自從濟南城下撤兵之後,阿巴泰一直擔心明軍會集中兵力來進攻自己,因爲這次征戰時間太長,又在濟南城下遭遇了大敗,淸軍的士氣十分低落,而且現在又帶着大量的人口、牲蓄、銀錢物資等輜重,一但明軍真的全力來攻擊清軍,自己恐怕很難顧得過來。因此阿巴泰也十分擔心,身體稍好之後,就強撐病體指揮軍務, 不敢有絲毫鬆懈的地方。

進入河北之後,阿巴泰又探知明朝派出內閣首輔周延儒督師,集中了劉澤清、唐通、周遇吉、黃得功等勁兵猛將,計大軍十六萬餘衆,駐守通州。阿巴泰甚致和圖爾格商定,在必要的時候,就放棄一批糧草物資,以保證全軍順利撤退。

然而出乎阿巴泰意料的是,當淸軍的大軍行進到北直隸境內的時候,竟然沒有發現明軍一兵一將的阻擊,在清軍渡過盧溝橋時,人馬車仗綿延達三百餘里,而且歷時八天,也是阿巴泰最緊張的時刻,結果還是安然無恙,平安渡過。

原來周延儒在通州城中,從早到晚,一直都閉城不出,就是有大將請令出戰,也被他嚴詞呵斥。終於使清軍十分順利的撤到了密雲,明朝的密雲守將白廣恩到是率領數千人馬出擊,進攻清軍,但人馬太少,被清軍一陣衝殺,打的大敗,便在也不敢出戰了。而清軍趁機繞過了密雲,從古北口出關,進入大清的實際控制境內。然後這才放鬆了心情,緩轡而行,一直到了五月中旬,人馬纔到達盛京。

在回軍的路上,這次清軍入關奔襲劫掠的收穫也統計清楚了,最終一共搶獲黃金一萬餘兩、白銀一百四十五萬五千多兩、珍珠二千七百七十兩,各色綢緞共三萬七千二百餘匹,緞衣和裘衣五千八百餘領,貂狐豹虎等獸皮四百餘張,俘獲人口二十三萬五千多人,駝、馬、騾、牛、驢、羊共二十五萬三千餘頭。雖然和另一時空相比,清軍這次入關奔襲劫掠的收穫結果減少了三到四成,但總體看來,也不算是少數了。

而大清的皇帝皇太極也命令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兩人出京三十里,迎接阿巴泰進城,以示對阿巴泰的獎勵。

不過這一次出兵,清軍的損失也不算,共計拆兵三萬五千八百七十三人,其中有五千七百二十八人爲滿八旗披甲兵、輔兵;八千四百三十七人爲漢軍八旗,三千六百五十二人爲蒙古八旗及外藩,其餘都是隨軍的從役、包衣、家奴等等。因此在盛京郊外,許多迎接大軍歸來軍人家屬聽到了親人的噩耗消息,一時間從郊外一直到城內,哭聲連屋。

而且因爲戰死的滿八旗甲丁中有不少是多爾滾的鑲白旗,共計有一千八百餘人,從役、包衣、家奴五千餘人。雖然不算是元氣大傷,但損失也不算小了。因此多爾滾的臉色也很不好看,也弄得阿巴泰心裡很不舒服。

在濟尓哈朗和多爾袞兩人的陪同下,阿巴泰和圖爾格進宮向皇太極交令,兩人都跪伏於地,向皇太極請罪。

皇太極首先看完了戰利品的清單,覺得也很滿意了,這批收穫又可以使大清的國力更上一層。雖然損失也不小,但皇太極卻並不以爲然,又看了看跪在殿下的兩人,都被曬得黑了一層,又瘦了一圈,而且滿面塵灰,風塵僕僕,可見這次出兵的一路辛苦。由其是阿巴泰,面色臘黃,還帶着病容,因此心裡也頗爲憐憫,親身從寶座上下來,道:“七哥,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征戰之事,豈能全無損傷,快起來吧。” 說着親自把阿巴泰扶了起來,隨後又把圖爾格扶起來。

雖然皇太極爲了表示對阿巴泰的恩寵,稱他爲七哥,但阿巴泰可不敢和他稱兄道弟,趕忙叩頭,道:“多謝皇上。”

皇太極又道:“七哥,朕看你面帶病容,想是一路辛苦,憂勞成疾,先回府去好好休養去吧。” 隨後皇太極又傳了兩名御醫,去給阿巴泰看病,同時又下令賞阿巴泰一萬兩白銀,以示獎勵。

在殿上的有十餘位滿漢大臣,都是目前皇太極身邊的重臣,一見皇太極這樣的舉動,也都知道這就意味着皇帝以經給阿巴泰這次出征定了性,是有功之臣。因此其他人也都沒說什麼,只有睿親王多爾滾和豫親王多鐸兩人互相換了一個眼色,都從對方的目光裡看出了對皇太極的不滿來。

其實這一次出兵,按說是無論如何也論不到阿巴泰爲主將的。在此前淸朝(含後金)的四次出兵中,前兩次都是皇太極親自領兵,第三次是由多尓滾爲主將,第四次是嶽託和多爾滾共同爲主將。而且多爾滾今年才三十一歲,正當盛年,因此無論從那一方面來看,都比阿巴泰適合出任這次進軍的主將。而且就算不派多爾滾,也有多鐸、豪格、阿齊格等人,怎麼也不會輪到阿巴泰。

實際上這一次出兵,皇太極心裡還有另外一個不可告人的目地,就是削弱多爾滾和多鐸的實力。

原來皇太極繼位就不怎麼名正言順,他並不是努爾哈赤指定的繼承人,只是因爲努爾哈赤死得過於匆忙,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因此只能在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皇太極這四大貝勒中選出一人來繼位,才從中選出了皇太極,在皇太極繼位之初,一度還出現過四大貝勒並肩而坐的奇怪局面。後來皇太極誅殺了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也明確表示了對皇太極的服從,這才使皇太極的皇位穩定下來。

阿濟格、多爾滾、多鐸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其母烏拉那拉氏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寵妃,努爾哈赤生前十分喜歡多爾滾,將自己所屬正黃旗的十五個牛錄都移交到多爾滾的名下。居說在死前曾想立多爾滾繼位,只是當時多爾滾尚年幼,才只有十三歲,多鐸更小,才十二歲,阿濟格也不過十八歲,根本掌握不了大局。才讓四大貝勒有機可趁。

不過也正因爲如此,皇太極繼位之後,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其他的三大貝勒上,對阿濟格、多爾滾、多鐸還比較恩待,同時也是想利用他們來牽制另外三大貝勒。因此以努爾哈赤遺命的名議,任命多爾滾爲正白旗主、多鐸爲鑲白旗主。

等阿濟格、多爾滾、多鐸三兄弟長大之後,居然個個都是能征善戰,立下不少功勞,加上皇太極又刻意扶持,因此實力也越來越大. 而且他們都是一母所生, 互相之間也十分團結。到目前爲止,兩白旗反到成爲滿八旗內實力最雄厚的兩旗,合計共有九十八個牛錄,而皇太極控制的兩黃旗加上長子豪格的正藍旗合計,也才一百一十七個牛錄。成爲皇太極最大的危脅。

而皇太極這時己是年過五十的人了,也不得不開始考慮身後大位的事情,現在皇太極共存有八子,但除了長子豪格以外,其餘七子都未成年,年齡最大的也不到十歲。而豪格雖然以經成年,並且驍勇善戰,成爲皇太極的一個得力臂膀,到是可擔大任。但豪格的母親身份不高,只是皇太極的一個側妃,立他爲太子,皇太極又覺得有些不甘心,而如果立其他的皇子,等到他們能夠掌控局面的時候,至少也要再等十年以上,而自已能不能撐到那個時候,還不好說。

因此從現在開始,皇太極就將矛頭對準了阿濟格、多爾滾、多鐸三兄弟,準備慢慢削弱他們的實力。但這兄弟三人也十分機警,不像阿敏和莽古爾泰那麼跋扈,加上他們又是先帝的正妃之子,還爲大清立下了不少戰功,皇太極一時也找不到他們的錯處,沒有機會下手,只好從其他方面想些歪點子。

在前兩次入關奔襲的時候,皇太極都是派多爾滾擔任主將,而多鐸、阿濟格都隨軍出戰,就是希望能夠藉助明軍來消耗二白旗的實力,但明軍實在是太不堪一擊,而且多爾滾、多鐸、阿濟格也確實是英勇善戰,善於用兵,結果二次攻明之戰下來,二白旗的實力並沒有消耗多少,但他們三人卻因此而立下了不少戰功,皇太極也不得不加封多爾滾、多鐸爲親王,阿濟格爲郡王。

而這一次入關奔襲,皇太極也改變了辦法,不派阿濟格、多爾滾、多鐸三兄弟領軍出戰,將他們都留在盛京,不過這樣做的後果是,豪格也必須留下來,要不然這三兄弟如果突然發難,皇太極身邊可連一個幫手的都沒有。但這樣一來,能夠領軍出征的大將,就只有一個阿巴泰了。

同時皇太極又從二白旗抽調牛錄出戰,就是希望能夠借些機會,來消耗二白旗的實力。儘管多爾滾心知肚明,但也不敢公然諱抗皇太極的命令。只能老老實實,拔出人馬隨阿巴泰出征。

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81章 總結作戰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88章 喜得千金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37章 新武器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38章 軍隊調整第182章 下獄(上)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207章 哭諫(上)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章 喜迅(上)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19章 投效(上)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31章 山東大捷第93章 追擊海盜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章 喜迅(下)第66章 建設(上)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02章 備戰(四)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19章 投效(上)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36章 投靠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182章 下獄(上)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202章 夜奔(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02章 夜奔(上)第182章 下獄(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98章 困境(下)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45章 貨幣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69章 召見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148章 新政(二)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91章 逼宮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
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81章 總結作戰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88章 喜得千金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37章 新武器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38章 軍隊調整第182章 下獄(上)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207章 哭諫(上)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1章 喜迅(上)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19章 投效(上)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31章 山東大捷第93章 追擊海盜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章 喜迅(下)第66章 建設(上)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02章 備戰(四)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19章 投效(上)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36章 投靠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182章 下獄(上)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202章 夜奔(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02章 夜奔(上)第182章 下獄(上)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98章 困境(下)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45章 貨幣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69章 召見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148章 新政(二)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91章 逼宮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