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

在這個時代,“清軍來了”基本就等於近三百年以後的“鬼子進村”的意思。因此當兗州府失守的消息公佈之後, 儘管衆人心裡都有這個思想準備, 但還是在軍民之中引起了一陣恐慌。

由其是唐鎮、蔣義渠、鮑銅鋼、**、尤洪亮、周奇、吳漢生等人,他們都曾經的朝廷軍官,並且和清軍交過戰,深知清軍的厲害,因此在心裡以經先怵一頭。反而是周少桓、童大勇、成進、成剛這些年輕人,他們沒有見識過清軍的戰鬥力,加上跟着商毅征戰這幾個月來,連戰連勝,因此心氣都比較高。反到是有些擦拳磨,掌躍躍欲試。到是有幾分初生之犢的氣勢。

不過商毅對清軍的到來早就有了心理準備,而且自從組建民團以來,自己就一直以抵抗清軍的入侵爲目標來備戰,而且在事實上,穆陵關的備戰工作,也一直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那麼現在到是檢驗準備成果的時候了。而商毅招集衆人,一方面是例行的消息通報,另一方面也是把城中的軍民都動員起來,進入緊急狀態。

等衆人的反應都告一段落之後,商毅首先下令,讓周世奇加快安置難民的速度,儘快將難民都安置到妥當,青壯少年男子也都馬上整編訓練,好儘快形成戰鬥力,利於城中的下一步備城。

然後商毅又命令偵察隊,加強對兗州方向的偵察,並且在穆陵關外十里的範圍內設立了五處暗哨,並且又安派騎兵隊不斷在關外巡邏,以便能儘早發現清軍的動態。同時又下令軍隊提高警惕,不能有半點鬆懈,還加強了夜間的值守人員。

到了第二天,商毅也不顧還在新年之中,帶領着軍民人等出城,開始構築城外的陣地。

穆陵關地方不大,雖然容納的人口少,但可以用來的攻城面也不多,因此只用少量兵力就足夠守住所有的城牆了。而且穆陵關原來就有一條護城河,只是沒有水源,河牀都以枯乾了,其實成了一道溝壕。目此商毅下令,城外的陣地就從護城溝壕開始,先將護城溝壕進一步擴大,寬度達到三丈,深度也超過一丈,同時還在溝壕低部插滿木刺。

另外穆陵關的地理位置確實非常好,位於羣山之間,是南北交通要路的路口,而東西兩面都是山地,離關城不到一二百多步,就是山地叢林,兵力難以展開,不是攻城的理想場所,因此淸軍只可能以南北兩面爲主要的進攻面,當然也無法進行圍城。

不過商毅還是不敢掉以輕心,命令居民又將東西城外的地面上挖出無數大小不等的坑道、溝渠,近一步破壞東西兩面的地形,不僅使其徹底無法用兵,而且也難以通行,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還切斷了南北的通路,使清軍無法進行南北連通。

同時商毅又在南北兩方離城牆一百五十米的距離內,挖了三條壕溝,一方面是用來阻擋淸軍前進,另一鄉面也是便利於穆陵軍判斷距離,好根據清軍的進度,使用不同遠程武器攻擊。而且毎條壕溝都只有一米多深,但卻有三米多寬,無法躲藏。但只保留在城門正面,約六十米的距離沒有動,這是爲了便利城內的人馬居民出入。

而軍民們也都知道淸軍馬上就要殺來了,因此雖然是在過年期間,但人人都沒有怨言,努力幹活,男女老幼一起動手,只用了十佘天的時間,就把這些工事都做完了。

在另一方面,穆陵關一帶的詳細山區地形圖也以經繪製好了,在這段時間裡,商毅已從軍隊中抽調出兩個大隊,跟着偵察隊一起,進行山地作戰的訓練,並且讓他們記熟地圖,又返復走了幾趟,做到萬無一失。並且還在山裡設置了十二處秘密的補給點,儲藏着淸水、食物、藥品和武器,使在山地作戰的士兵們不用回城,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充,能夠達到連續作戰的目地。同時商毅還在山林里布下了一些土機關,以防制清軍搜山。

而在關內的防守,十五門火炮都以經在城頭上架好,以三門中型佛朗機炮居中,八門虎蹲炮分居左右,另外四門小型佛朗機炮分守城牆兩端。每一門炮由三名炮手付責。另外魯密銃也開始正式裝配給士兵,並進行了幾次城頭的防守演習。

火藥作坊,鐵匠作坊的工匠經過這候時間的搶工,一共做出了三萬顆紙殼子彈,實心彈五百餘顆,霰彈八百餘發。簡易手榴彈一千多個,不過也把諸備的火藥用去了八成多。這時工匠們正在加緊趕工燒木碳,制硝,蒐羅硫璜。

另外孫和鼎造出的簡易鑽牀經過了試運行之後,一切良好,也開使投入使用。

爲此商毅還專程到鐵匠坊裡去看過,其實這種鑽牀的結構十分簡單,就是一個用木料做框架。用圓形石盤做慣性輪,繫上皮條之後,用人或是畜力拉動,使石盤帶動鑽頭旋轉鑽膛,但工作效率卻大大提高,只用六七天的時間就可以鑽好一跟統管,而且質量遠比手中打造的要好。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需要經常換鑽頭,目前好的鑽頭與挫刀都是採用上好的墮子鋼,墮子鋼己經算是目前中國上等的硬鋼,但鋼性也並不很硬,一跟鑽頭最多也只能鑽三支統管。

因爲在這個時代,中國的鍊鋼技術以經落後於西方,但在短時間內想要提高鍊鋼技,是不現實的,商毅也只知道一些很粗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工匠來慢慢實踐和摸索。現在只來不及了,只能把眼前的危機應付過去再說。同時商毅又讓工匠們再多造幾座鑽牀,好同時多鑽銃管。

而商毅又讓鐵匠坊打造刺刀,要給毎一支火銃都要配上一把。刺刀的形式是釆用後世中國軍隊曾經使用過的56式三棱刺刀。 這是一種與56式自動步槍或56式半自動步槍配套使用的軍用刺刀,爲三棱形,全長三十八釐米,刃長三十二釐米,刃厚二釐米,刃寬二釐米。

這種刺刀裝備於中國五六十年代,完全就是以刺擊和放血爲主而設計,劈、挑、削的功能都比較弱。更沒有後來的刺刀什麼起罐頭,剪鐵絲網,切鋼板,鋸木頭,當火柴,擰螺絲等亂七八糟的功能。在刺入人體以後,可以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而空氣在體內會形成大量泡沫,阻塞住血管。因此只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畢命,而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說穿了,這玩意就是爲拼刺刀而設計的。而顯然這種刺刀最適合目前裝配,經過嚴格槍刺訓練的穆陵軍火槍兵。

商毅知道,別說是現在火槍還在初級階段,一直到三百年以後的二次世畀大戰中,不僅各種半自動,自動步槍都以經出現,就連飛機、坦克、裝甲車都成爲軍隊主要裝配,但拼刺刀依然是步兵戰場一個重要的戰鬥步驟。在歐州戰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紅軍與徳國軍就多次進行過刺刀戰。更不用說在中國戰場上,鬼子對拼刺刀的癡迷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而且在中國紅軍發展的早期,就有“子彈三發,手榴彈兩顆。剩下的都是刺刀解決戰鬥” 的戰術說法。因此一直到中國解放之後,刺刀依然成爲步槍兵的標準裝備,和手榴彈,步槍一起,成爲步兵的基本訓練科目。

直到後來,各種先進武器開始普及,拼刺刀戰術才逐漸淡出戰場,等抗槍的步兵到達戰場時,基本就是收拾殘局。而刺刀才由純粹的殺人,轉向多功能發展。但在目前,引入刺刀還是十分有用的。

不過根據目前的冶鐵水平,商毅和童方經過討論,將56式三棱刺刀的刃寬加大到一寸,也就是三釐米多,這樣可以增加刺刀的強度,不易折斷。

鳥銃和魯密銃的長度都在一米三至一米四左右,加上刺刀,全長可以超過一米六,雖然還比不上長槍,但也不能算短了,也遠比當大棍輪的三眼銃用得順手多。雖然只增加了這麼一個小小的結構,結果將使火槍手隨時都可以變成長槍兵,也徹底改變了火槍手只能遠戰,不用近戰的弱點。

而在備戰的同時,其他的事情也在按步就班的進行,在正月初六,經過了簡單的籌備之後,商毅創辦的穆陵軍校也正式開始招生授課。招收的對像是十至十八歲的少年,開設的課程暫時只有識字、算術、兵法、炮兵以及軍事技能。

對十至十四的孩子,釆用自願的原則,不少絕大多數居民都把自己的孩子送來,一來是有個地方可以管着點他們,而另一方面,學一點東西,以後也用得着。不過商毅規定,少年隊的士兵都要全部進入軍校學習,毎天先進行兩個小時的識字,其他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從少年隊中抽調了兩百人,開始進行火槍射擊的訓練。

這個時候火槍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一個合格的火槍手,只要不是特別笨的人,最多隻用一個月的訓練就夠了,少數腦子快,手腳靈活的人,只用四五天就能上戰場。同時火槍對士兵的體力要求不高,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孩子,沒有多少區別。

第185章 襲擊(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91章 遇刺(下)第13章 反擊(一)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369章 交易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278章 回航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53章 激戰(上)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33章 餘波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44章 救援部隊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265章 變數(上)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72章 求和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288章 計劃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143章 提案(下)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93章 合圍(四)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34章 收尾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34章 鄉鬥(上)第381章 喜迅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7章 夜襲(下)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87章 挑戰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3章 出兵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93章 勸降(上)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87章 挑戰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47章 營救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61章 破局(上)第121章 狙擊手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84章 夜襲(二)第267章 重逢(上)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第90章 遇刺(上)第28章 立威
第185章 襲擊(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91章 遇刺(下)第13章 反擊(一)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75章 湖南失陷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369章 交易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278章 回航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53章 激戰(上)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33章 餘波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44章 救援部隊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265章 變數(上)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72章 求和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288章 計劃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143章 提案(下)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93章 合圍(四)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234章 收尾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34章 鄉鬥(上)第381章 喜迅第96章 豫北戰場(二)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7章 夜襲(下)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87章 挑戰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3章 出兵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93章 勸降(上)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87章 挑戰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247章 營救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61章 破局(上)第121章 狙擊手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84章 夜襲(二)第267章 重逢(上)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第90章 遇刺(上)第28章 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