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

在大明門前的空地上,全是用清石鋪成的大片廣場,堅硬而平實,腳步踩在上面,發出清脆的“踏——踏——踏——” 聲音。

穆陵軍的士兵以兩排爲單位,列成一個橫豎均爲十人的百人方陣,各排的兩各排長站在隊列的一側,從大明門前的城樓上走過。

首先通過的是一個長槍兵連,只見兩個方陣排列得整整齊齊,而每一名士兵都一身擦得光亮的鐵甲,長槍豎直指向天空,長槍林立、盔甲鮮明,威武雄壯,大踏步地走過門樓。

人數雖然不多,但氣勢卻頗爲逼人。而在到達門樓的時候,方陣突然停了下來,一起轉向城樓的一面,轉向的動作都是崇禎君臣從未見過的,然後全體士兵都單膝點地,對着門樓上三呼萬歲。而士兵就是跪在地上,但長槍依然豎直挺立,沒有一支歪斜。

崇禎看得眉飛色舞,道:“果然是威風凜凜。”

其他大臣也都紛紛點頭,小聲稱讚。只有吳三桂不動聲色,心裡再想着,要是換了自己的部隊,也能做到不比他們差。

而接下來是火槍兵連和兩個偵察排通過。只見這三個方陣的士兵,以一種崇禎君臣從來沒有見過的姿勢行走過來,每一名士兵一率都是用右手託着火槍底部,一頭扛右肩上,每一支火槍的槍管處,都插着雪亮的刺刀,閃爍着令人心寒的光芒;而士兵左手隨着前進的步子,來回搖擺。但無論是步調還是動作,幾乎全都統一無二,一百個人的方陣,竟彷彿是一個人一樣。

由其是在通過城樓的時候,士兵們忽然將靠在肩膀上的火槍取下,用幾個幹淸利落的動作,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雙手執槍,右手握槍托,左手握槍中端,水平向前,呈四十五度角斜指向上的姿態。同時步伐也從齊步走變成了正步走。腳步落在青石地面 “咵——咵——咵——” 的聲音,也陡然增大起來,沉重而響亮。

而且步伐和執槍的動作變化是在同時完成,只發出整齊 “咔——咔——咔——” 的聲音,整個動作連慣一致、簡潔利落,而又協調統一。毎個方隊的所有士兵都完全一致。在通過門樓正中的時候,同樣也停下轉向,向崇禎跪地行禮,三呼萬歲,然後才又重新起立前進。

這自然是商毅完全山寨了後世中國的現代軍隊閱兵樣式,只是在一些小細節上稍做了一點改動而己,但這卻是當時軍隊所從沒有過的。崇禎和衆大臣當然沒有見過,只覺得既新鮮又怪異,從在方陣通過的時候,無論怎樣橫看豎看斜看,舉手投足,甚致是甩臂執槍,都是一條線。僅僅這種陣勢,就讓人生出無比的震撼來。

祟禎固然是看得目瞪口呆,而在場的衆大臣也無不驚駭,他們原以爲所謂閱兵,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只不過是一支五百多人的軍隊,能夠玩得出什麼花樣來。誰也沒有想到,竟然會讓商毅弄出這麼震撼的效果來。在方陣通過的時候,有不少大臣的心跳都隨着士兵的步點跳動不己,甚致覺得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就連吳三桂也不禁爲之動容,對他來說,陣列的樣式動作都是其次的,但隨着方陣的通過,也明顯感覺得到,方陣帶出一股無堅不摧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殺氣。吳三桂雖然年輕,但也是久經沙場的名將,知道只有訓練有素、屢經戰陣而且戰功無數的軍隊,纔會具有這樣的氣勢和殺氣。心裡也不得不承認,在這方面,就是自己的關寧鐵騎,也確實要遜色一籌。

等全部的方陣都通過了之後,五個方陣又排成一隊橫列,一齊返回到城樓前,在城樓前先從一字陣變成十字陣,又變成一個五方陣纔算停住了陣列的變化。隨後全體士兵都跪在地上,對着城樓上的崇楨再次三呼萬歲。而且隨着呼喊聲,手中的長槍、火槍也是一倒一豎,彷彿也再向崇禎施禮一樣。

等三聲呼喊完畢之後,士兵們仍然跪地不動,而商毅帶着周少桓、童大勇、成進、成剛、段鵬等幾員主將,來到隊伍前列,也跪在地上,向崇禎施禮。

而在這一瞬間,崇禎的虛榮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覺得依靠這一支軍隊,彷彿真的可以爲自己剿滅流寇,掃平滿淸一樣,於是在城樓上踏進了一步,伸出雙手,在虛空中一託,哈哈大笑,道:“諸位將士平身,朕有如此虎狼雄師,又何愁江山不定呢?”

―――――――――分割線―――――――――分割線―――――――――

商毅再次回到建極殿的時候,衆大臣都以經散去,只剩下陳演、吳甡、魏藻德三名內閣大臣和曾化龍在列。

見禮之後,崇禎一臉喜形於色,道:“商毅,想不到你不僅驍勇善戰,而且也如此善於練兵,有如此才能,朕心甚喜。” 轉頭又對曾化龍道:“曾愛卿,朕真要感謝你,爲朝廷選拔了如此將材。”

曾化龍和商毅慌忙又自謙了幾句。而陳演、魏藻德的眼中都露出了嫉妒的神色,只有吳甡不動聲色,等崇禎稍稍恢復了常態之後,纔出列對崇禎施禮道:“皇上,臣欲請旨湖廣督師,蕩平流寇,但需精銳勇武之兵,能徵敢戰之將。商毅足智多謀、驍勇善戰,部下軍馬又訓練有素,因此臣請調商毅部人馬隨臣前進,必可一舉蕩平賊寇,以圖恢復。”

商毅一聽,立刻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崇楨十六年(1163年)初的明朝,算得上是內外交困。清軍縱橫河北山東之地,搶劫虜掠。而中原一帶以爲李自成所佔,正揮師南下,攻取了襄陽,而張獻忠也從安徽殺出,連克黃梅、廣濟、蘄州等地。明末的兩大農民軍勢力,同時彙集在湖北之地。

這時留守湖北的明軍是左良玉部,但在兩大農民軍勢力的夾擊之下,左良玉也只能一退再退,岌岌可危。而到了三月底,淸軍逐漸北撤,首輔周延儒也自請外出督師,去了通州。而對內剿滅農民軍的重任,崇禎就把希望寄託在吳甡的身上。

本來崇禎希望吳甡能夠像周延儒那樣,自告奮勇,主動請命。但吳甡早以在官場混得成精,深知流寇不同於清軍。因爲一般來說,淸軍雖然兇悍,但在搶劫一通之後,是會自動退出關外,至少前幾次都是這樣。但流寇卻永遠都在大明的土地上,除非是全部繳滅,否則難以平息。因此也一直揣着明白裝糊圖。

但在崇禎的一再暗示之下,吳甡終於推託不了,只能同意以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身份出任湖廣督師,並以大理寺評事萬元吉出任職方朗中,贊畫軍情。

但吳甡畢竟是老於世故,深知自己手上要兵沒兵,要將沒將,湖廣雖然有個左良玉,手下到是號稱二十萬大軍,但一來左良玉部軍紀敗壞,而且還是出了名的不聽調度,我行我素,當初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都吃過不少虧,如果就這麼督師湖廣,和送死其實沒什麼兩樣。因此向崇禎提出,請調精兵三萬,以能戰之將統領,自己方能南下督師。

但這時明朝的軍隊除了左良玉部和孫傳庭部之外,大多都在抵禦清軍,而孫傳庭坐守關中,有保護京師的重任,也不能輕易調動。因此根本就抽不出兵力來供吳甡統帶,更不要說能戰之將了。而吳甡也下定決心,手裡無兵,決不督師,就在京師乾等着,無論崇禎怎樣催促,也不赴任。結果兩人就這樣耗了起來。

崇禎固然對吳甡越來越不滿,而吳甡心裡也是左右爲難,深知這麼耗下去也不是辦法,皇帝的忍耐終究是有極限的。但自己如果不帶兵南下,將肯定一事無成,而以皇帝的性格,到了那時可不會理自己什麼有兵無兵的原因,一定也不會僥了自己,可以說是前後都走不通。

但就在這時,商毅如橫空出世一般,出現在崇禎君臣的面前,而且爲了分辯商毅戰功的真假,一時把吳甡督師的事情也忘了。而吳甡心裡也暗暗高興,一來轉移了崇禎的視線,也爲自己多贏得了不少時間,二來假如商毅的戰功是真的,則說明這個人確實有些本事,那麼就帶他南下督師,總勝過自己一兵不帶得好。

而確實了商毅的戰功屬實,又親眼看到了商毅部隊的軍容之後,吳甡心裡也不由慶幸,這商毅簡直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爲自己解困的人,因此一回到建極殿上,吳甡立刻就向崇禎提出建議,調商毅部隨自己南下督師。

其實崇禎也不是不知道吳甡的難處,只是現在朝廷確實無兵可派了。而湖北好歹還有左良玉在撐着,怎麼樣也能頂一陣,因此對吳甡遲遲不動也頗爲不滿。但現在吳甡提出,調商毅一起南下督師,這到未常不是一個解決的辦法。於是轉頭問曾化龍,道:“曾愛卿,你以爲如何呢?”

因爲現在商毅是山東的駐防參將,是曾化龍的部下,因此要調商毅,還是要徵求一下曾化龍的意見,就是過場,也要走一下。

曾化龍對此到沒有意見,見皇帝問自己,忙道:“爲國出力,理所應當,臣無有異意。”

崇禎十分滿意,又轉向商毅道:“商愛卿,你又意下如何呢?”

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62章 破局(二)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64章 破局(四)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96章 對策第156章 奪船(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3章 雙截棍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400章 國事(三)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161章 飛剪船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03章 海商(上)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99章 廷議(下)第234章 收尾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一章 真像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52章 山東巡撫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36章 編制民團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403章 新年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76章 鹽場(下)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198章 困境(下)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47章 對策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82章 佈置(三)第92章 合圍(三)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73章 福臨登基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399章 國事(二)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267章 重逢(上)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35章 開業(二)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91章 合圍(二)
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62章 破局(二)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64章 破局(四)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96章 對策第156章 奪船(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3章 雙截棍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400章 國事(三)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161章 飛剪船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03章 海商(上)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99章 廷議(下)第234章 收尾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一章 真像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52章 山東巡撫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29章 驅民作戰(上)第36章 編制民團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209章 東林分裂(上)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403章 新年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76章 鹽場(下)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198章 困境(下)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47章 對策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82章 佈置(三)第92章 合圍(三)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73章 福臨登基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399章 國事(二)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267章 重逢(上)第249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二)第135章 開業(二)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91章 合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