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管理戰俘(上)

商毅回到光州之後,城中又是一遍歡騰。商毅下令一面派人去打探闖軍的動靜,一面在城中休兵,同時又派人向廬州的吳甡報捷。

而謝科和彭瑞得知商家軍又一次打敗了流寇,而且戰果比上一次更大之後,悔得連腸子都青了。要是早知道是這樣,自己當時幹嘛要逃呢!就該和商毅一起出兵,到羅川口去迎戰賊軍啊。也能分到一份功勞。

現在弄得到好,雖然在名議上,自己是跟着商毅一起出兵來攻取光州,結果商毅連打了兩次勝仗,都不關自己的事。簡直就是到手的功勞,自己卻又一手給推了出去。而且還把商毅給得罪了,因爲兩次自己都畏戰不前,讓商家軍獨自頂在前面。商毅肯定會對自己有意見。

弄到了現在這一步,兩人也覺得沒有臉再去見商毅了,因此只是把人馬又都拉回來,紮在光州城邊,卻不敢進城去。同時兩個人也在心裡賭咒發誓,下一仗不管怎麼樣,也要跟着商毅出戰。那怕就是李自成帶着百萬大軍來了,只要是商毅說打,那就跟着去打。

商毅當然不管兩人現在是怎麼想的。他們不敢來見自己。也樂得輕閒。反正這一仗自已又打勝了,而且這兩人還有臨陣脫逃的罪名,現在所有的道理都在自已這一邊,就算是自己殺了這兩個人,吳甡只怕還會拍手叫好,決不會怪罪自己。

事實上現在商毅正在爲另外一件事情頭疼,那就是戰虜怎麼處理。

在開戰之前,商毅對各種結果都想到了,但卻偏偏忘了一點,抓到戰虜怎麼辦?闖軍的戰鬥意志比起清軍來可要差得多,清軍在不利的情況下,就算明知不敵,還會咬牙苦戰,只到戰死爲止,極少有主動投降的。因此商毅和清軍打了十幾戰,才抓到不到一千名俘虜,而且其中大部份都是漢軍或包衣,真正的八旗戰兵,那怕是輔兵,一共也不到兩百人。到北京去向崇禎獻俘的時候,還挑了一二十個包衣湊數。

而闖軍就不同,一但不敵,就立刻潰敗,跑脫不了,就會立刻舉手投降。現在纔打了三仗,商毅就抓到了兩千多俘虜。這樣的軍隊,也就仗着人多勢衆,打一打腐朽的明軍還可以,一但碰上真正的精銳人馬,跟本就不是對手了。怪不得後來在一片石的激戰中,李自成的二十萬闖軍還幹不過清軍和吳三桂不到十萬的聯軍。

但這是後來的問題,現在抓住的俘虜怎麼辦?雖然目前的糧草還算充足,足夠支持一個月以上,但只要繼續和李自成開戰,俘虜只會越來越多,這個包袱也只會越背越大。以後就是抓到了萬兒八千的俘虜,那也不是不可能的。那時這個鴨梨可就不小了。

儘管俘虜中大部份都是窮苦百姓出身,但現在就算是分給他們田地,發給種子讓他們耕種,重新在變回百姓,以經是十分困難了。因爲在這些百姓以前都屬於生存在社會最底層的一批人,縣裡、鄉里、村裡、只要是有一點身份地位的人,誰都可以欺負他們,踩上幾腳。

但參加了造反之後,一切就都變了,農民軍每打下一處地方,當地的富豪、官宦,那怕是皇親國戚,這些以前高高在上,跟本都不會拿正眼看看百姓們的大人物,也會跪伏在從前自己看不起的百姓的腳下,痛哭流涕,苦苦求饒。生死全都掌握在他們手裡,百姓可以享受以前從享受的美酒佳餚,可以搶奪大人物的財屍,**大人物的女人,肆意的報復。而這一切都是造反帶給他們的。

在以經償到了反叛的甜頭之後,那怕這種甜頭是以生命爲代價的,但仍然是有着很強的吸引力。要想讓他們再回鄉去種地,重過挨飢受凍的那種不死不活的生活,恐怕是難上加難了。說白了就是心玩野了,就難以再收回來了。除非是把李自成和張獻忠馬上都滅掉,或者對這些俘虜進行一段時間的強制改造,才能徹底的讓他們死心塌地的再當農民。不過這樣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說句實話,還真就只有把他們全殺光成本最底。

商毅這才能夠理解,怪不得洪承疇也好,孫傳庭也好,在平叛的時候,都曾經大規模的屠殺過農民軍的俘虜,甚致是降卒。這裡面確實是有一部份是迫不得已的因素。

但商毅從小所受的教育,和他長大以後形成的人生觀都決定了,他不可能釆用全殺光戰俘的這種極端手段。如果是對滿淸軍,或許他還能下得了這個狠心,但農民軍和滿淸畢竟不同,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都是因爲活不下去了,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把他們推上這一步的,是這個社會,這個大明朝廷。

同時商毅還有一個打算,就是想從俘虜中招集一部份補充到商家軍的隊伍中來,擴大兵源。這種做法在歷史上經常可見,漢光武帝劉繡就曾招降過赤眉軍,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招收過瓦崗軍。因此商毅寧可走一條路更爲艱難的道路,那就是強制改造。

強制改造首先就要對俘虜們有震懾力,同時也不是對所有人都效,有一部人過去本身就是無業遊民、地痞無賴,甚致是兵痞出身,怎樣改造也是改造不好了。

因此商毅首先下令,對受傷的俘虜進行治療,這也是對俘虜們作出一個姿態,表示商家軍不會殺光他們,否則也就沒有必要給他們治療了。

而接下來,就是要把俘虜中的各級軍官都找出來,因爲能在闖軍中出任軍官的,基本就是造反心最徹底的一批人,而且他們在俘虜中還有一定的號招力,也是最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必須把他們除掉,不僅是淸除不安定因素, 而且也是殺一敬百。而找出軍官的辦法到也簡單,就是讓俘虜們互相揭發舉報。而且舉報者有獎,不僅可以單獨關押,不用怕被別人報復,同時將每餐的伙食也從三兩飯提升到四兩飯。

事實證明,中國人的窩裡斗絕對是有歷史傳統的。這個命令一經頒佈,在第一天就有五個俘虜進行了舉報,一共舉報出七名軍官,有一個俘虜就舉報了三個人。其中居然還有一個右英武將軍,混在俘虜裡有幾天了,可是一條不小的魚。

而就在當天,這五個人就被提走,另行關押,但吃飯還是在一起,而其他俘虜也都能看見,這五個人碗裡的飯明顯比自己的要多。由其是那個舉報了三人的俘虜,商毅當看衆俘虜的面,將一大塊三四兩重的肉放在他的碗裡。作爲特殊獎勵。雖然只是一塊馬肉,但對連續幾天都只能吃個半飽的俘虜來說,卻絲毫也不亞於一份美食,那名俘虜也吃得津津有味。也看得其他人饞涎欲滴。

有了這五個人的例子,舉報活動一下子就變得涌躍了起來,第二天居然有二十七人檢舉,一共舉報出四十二個大小將領,有一個俘虜舉報最多,一個人舉報了六個。還有兩個本身就是頭目,居然也跳出來舉報別人,結果自己反而被其他人給舉報了出來。而被舉報出來的闖軍將領也知道自已怕是凶多吉少了,因此也不能便宜別人,把一些還沒被舉報出來的將領也給揪了出來。結果只用了三天的功夫,就舉報出了六十三名大小將領。

就在第四天,商毅下令,將這六十三名大小將領,當着所有俘虜的面,全都斬首。也給這些俘虜一個巨大的震懾力。

隨後,商毅向俘虜公佈了俘虜的紀律,大原則有四條:一是絕對服從命令,不許有任何違抗;二是不許逃跑,老老實實接受勞動改造;三是禁止俘虜之間互相打鬥。四是如果在改造期間,表現良好,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甚致有可能被釋放,並分給田地耕種。而其他細則,一共有十三條。

具體的辦法是積分制,每個俘虜毎天參加固定的勞動工作,都會得到五分的積分,但飯食都將在積分中扣除,一餐要扣除一分,當然如果想吃肉、喝酒,也能用積分來換取,包括一些生活用品,毛巾、杯子、碗、衣服,牀被也都能用積分來換取。如果是商家軍安排不用參加勞動工作,毎天也可以獲得兩分的積分。但如果是因爲自己生病,或其他事情請假未能參加勞動,將沒有積分,一但積分被扣光了,那就沒有飯吃,只能餓死。

另外如果違返規定的紀律,相應都會扣除不等的積分。而如果俘虜有特殊表現,也會獲得額外的積分做爲獎勵。比如這次檢舉軍官,毎舉報了一名,就可以獲得十分的獎勵,那名一口氣舉報了六名軍官的俘虜也就一下子獲得了六十分的獎勵。同時將俘虜的積分分爲五個檔次,每個檔次都能享受一些不同的優惠侍遇,並且在以後的編組分隊,將由積分靠前的人出任組長隊長。

而最後一點,也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有人積滿了三千分,就可以獲得釋放,併發給十畝田地耕種。

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78章 回航第91章 逼宮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59章 保薦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99章 備戰(一)第29章 計劃(下)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3章 震盪第398章 國事(一)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82章 佈置(三)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74章 清廷議事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18章 朱印船(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00章 備戰(二)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4章 趕集(下)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41章 造船廠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400章 國事(三)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59章 保薦第400章 國事(三)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76章 鹽場(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279章 大不敬第101章 守城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
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78章 回航第91章 逼宮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59章 保薦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28章 除夕—主動出擊(四)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99章 備戰(一)第29章 計劃(下)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3章 震盪第398章 國事(一)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82章 佈置(三)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74章 清廷議事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18章 朱印船(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00章 備戰(二)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4章 趕集(下)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41章 造船廠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400章 國事(三)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59章 保薦第400章 國事(三)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176章 鹽場(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61章 豐臣公主(下)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46章 南陽大捷(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279章 大不敬第101章 守城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