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

尚可喜率軍是從北城的大北門和小北門撤走,其實雙方就是前後腳,尚軍剛剛出完,在南面中華軍就己經進入了廣州。

尚軍在城外匯合,立刻向東北方向趕奔從化縣而去,但人馬還沒走了二里路,就被中華軍控制廣州外圍的一個特種兵團發現。

這時尚軍的總兵力大約有一萬八千左右,其中火槍兵有二千多人,火炮因爲太過笨重,全都扔在廣州城裡。而特種團和正常的步兵團編制一樣,都是在三千四五百人左右。雙方的兵力相差得相當的懸殊,但中華軍絲毫也沒有猶豫,立刻從側後方向尚軍發動了進攻。

尚可喜見中華軍已經追上來了,逃走己來不及,也只能下令迎戰。當然他也看得出,趕來的中華軍人數並不多,因此也覺得還是可以打一打的。雖然說尚可喜也知道,中華軍的戰鬥力強,但自己的人數致少也是中華軍的五六倍,五六個人打中華軍一個人,總也該打得過吧。

那知雙方一接戰之後,尚可喜才知道自己錯得厲害,不是說自己的計算有問題,而是自己五六個人,還真打不過中華軍一個人。因爲中華軍根本就不和尚軍貼身近戰,而是排成數列很長的橫隊,遠遠的就向尚軍開槍射擊。發射完之後就停下來重新填彈,讓自己身後的同伴趕到前面去射擊,等填裝完畢之後,也跟着大隊一起前進。

就這樣周而復始,滾動推進,射擊一直就不停,而且孑彈十分密集,尚軍的士兵被中華軍成排成排打倒在地,根本就無法衝到中華軍的近前。

其實這還是尚可喜第一次親自和中華軍在戰場上交戰,也不禁大吃了一驚,怪不得都說中華軍善用火器,這一次纔算真眼見到,想不到比傳說中的還要厲害得多,雖然尚軍中也有二千多火槍兵,論火槍的數量,並不比中華軍差多少,但無論是射程還是填裝速度,也根本就無法和中華軍相抗衡,尚軍的火槍兵往往只在開過一槍之後,根本就來不及填充彈藥,而被中華軍打死,或乾脆就不填彈,直接向前衝,但也衝不了幾步,就會中彈倒地身亡。

因此尚可喜也覺得一陣絕望,像這樣的軍隊,這樣運用火器的戰術,無論多強的軍隊,也難以與其匹敵。就算是用騎兵衝,也很難打破中華軍的火力。怪不得商毅當初能夠以一個省的力量,硬是擊敗了清軍的第二次南征。

當然尚可喜對中華軍戰鬥力其實是高估了一些,因爲這次他遇到的是中華軍的特種兵,排除士兵的個人素質,和步兵團不同,特種團一般不會攜帶中重型火炮,只帶少量的輕型火炮和連發槍,另外速射槍和線膛槍的比重都比較高,一個營裡都會配有一個速射槍連,另一個連是輕型火炮和連發槍和線膛槍的混編。線膛槍可以加大射程和射擊的精準度,而速射槍可以提射擊速度,保證在進攻中也保持射擊的連續和火力,因此在攻城戰時,特種兵或許不及一般的步兵團,但在野戰、遭遇戰、突襲戰中,特種團的戰鬥力絕對要比一般的步兵團要強得多。

如果對手是清廷的八旗軍,也許還會不顧一切,發超猛烈的衝鋒,拿人命來填補攻擊的距離,雖然在一開始的時間,會付出不小的傷亡代價,但在雙方接近之後,就可以展開白刃戰,大大削減中華軍的優勢。

但現在尚可喜的手下並不是精銳的八旗軍,而是東拼西湊起來的烏合之衆,其中大倍份都是剛剛抓來的壯丁,發給一套軍服、一支長槍就算是士兵了。這樣的軍隊如果是佔優的時候,還能保持士氣,一但陷入了劣勢,就會立刻崩潰,現在就正是後一種情況。

因此儘管中華軍推進的速度並不快,但卻是步步爲營,層層遞進,只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尚軍的隊形就被中華軍硬生生打亂了。尚軍的士兵招架不住,紛紛轉身逃跑,轉眼之間,就變成了全軍的潰敗。

而真證見識了中華軍的火力,尚可喜也尚喪了和中華軍拼死一戰的勇氣,面對這樣的對手,不是拚命就能戰勝的,因此也只能逃跑。中華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隨後展開了追擊。而就在這時,另一個搶佔廣州外圍的特種團也派來了兩個營助戰,正好堵住了尚軍的退路。

尚軍的大部份敗兵本來都是向東北的從化縣方向逃跑,但被中華軍迎頭堵住,無法通過,大部份士兵都舉手投降,其餘的士兵只好四散開來,各自爲政,尋路逃走。

這時在廣州城裡的永安朝廷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因爲廣東的所有軍政大權、各種事務都由尚可喜一手控制,永安朝廷根本就是一個擺設,以前尚可喜還會像徵性的向永安朝廷的皇帝,原來的魯王朱以海請示一下,但自從開始對南京政府用兵之後,尚可喜覺得事事這樣請示,實在是太麻煩了,乾脆把朱以海的王璽拿去,有事自己在上面蓋個印就完了。

因此這時的永安朝廷幾乎是兩眼一抹黑,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朱以海到是個想得開的人,不管事更好,還省得操心,至少尚可喜對他的生活方面並不苛刻,依舊就是可以花天酒地、依紅偎綠,夜夜笙歌,醉生夢死的過曰子,朱以海對返種生活也很滿意。

但永安朝廷中也還有幾位比較算是有責任心的大臣,名議上的內閣大學士朱大典,廣東督師定西侯張名振、御使阮進、給事中王朝先等人,對現在的局面都憂心匆匆。

雖然尚可喜把所有的大權都抓走了,但並沒有對永安朝廷刻意封鎖消息,或者說尚可喜根本就是把永安朝廷無視了。於是各大臣們還是可以通過其他種種渠道,大體瞭解目前天下的局勢,而名議上是永安朝廷在南京的代表張煌言,也經常和他們通信,通告自己在南京得到的各種消息。因此這幾位大臣也都知道,現在南北兩方是個什麼樣子。只是在時間上滯後了一些,當然其中也會雜夾着一些虛假的消息。

這幾天的時間裡,廣州城裡的氣氛日益緊張,這幾位大臣也都能夠感覺得到,不過因爲消息不通,他們也不知道戰事俱體進行到那一步,不過戰局對尚可喜不利,這一點還是都清楚的。但在幾位大臣看來,這一次的戰鬥無論是商毅贏,還是尚可喜贏,結果都沒有什麼兩樣,因爲明朝反正是完了。因此幾位大臣聚在一起閒聊的時候,也是長吁短嘆。

今天幾個人實在有些坐不住了,因此聯袂進宮,來求見朱以海。內待進去通報之後,過了好一會兒,朱以海纔在兩名太監的攙扶下,從內宮出來,離着很遠,就聞得酒氣逼人。

衆人向朱以海見禮之後,朱以海才道:“三位愛卿進宮見朕,有什麼要緊的事情嗎?”

朱大典皺了皺眉,道:“皇上,酒多易傷身,還請皇上有所節制。”

朱以海笑了一笑,道:“節制什麼,朕這個皇帝,也不知還能當幾天,故此這纔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能快活一天就算一天吧。”

幾個人也大吃一驚,趕忙都跪在地上,齊聲道:“皇上。”

朱以海揮了揮手,道:“你們都不用說了,其實你們心裡都清楚,現在朕這個皇帝,本來就是被尚可喜硬推上位的,一切的大權都在尚可喜手裡,朕還有你們,其實不過就是一個傀儡而己。”

阮進道:“皇上請放心,現在中華軍己經攻佔了潮州府,攻入了廣東,依微臣看來,尚可喜己經爲時不久了。”

朱以海搖了搖頭,道:“朕並不是怪尚可喜,要是沒有他,朕還坐不上這個皇位,只是就算是中華軍把尚可喜打敗了,佔領了廣東,又能怎麼樣,到頭來不還是被商毅坐了,大明己經是完了,這天下可以是商毅的、可以是尚可喜的,也可以是吳三桂的,總之就不會是大明的了,因此我這個皇帝,現在也就是坐一天算一天吧。這是天數己定的事情了,朕都己經看透了,幾位愛卿還是看開一些吧。”

幾個人面面相覷,其實誰都知道,朱以海說的確實都是實情,但讓他們現在接受下來,恐怕誰都不甘心。又過了好一會兒,張名振才道:“皇上,天數之事,虛無縹緲不足爲信,依臣看來我大明未必……”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只見一個太監匆匆忙忙的跑上了大殿,跪伏於地,道:“皇上,各位大人,中華軍已經殺進了廣州城裡。”

朱以海君臣聽了,也都不由大吃一驚,朱大典道:“中華軍不是才攻下潮州府呢?怎麼一下子就打到廣州來了。”

太監道:“聽說中華軍是從海上攻進廣州的。”

張名振道:“尚可喜呢?現在尚可喜在那裡,爲什麼不來保架。”

太監道:“聽說有人看見,尚王爺己經帶人,從北門逃出了廣州。”

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31章 攻城(上)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8章 蒐羅人材第138章 軍歌第98章 遷移(五)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9章 安慰公主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66章 新法令(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93章 合圍(四)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36章 南歸(下)第61章 國事家事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35章 天命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03章 海商(上)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46章 內外夾攻第35章 追擊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134章 開業(一)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332章 對持(一)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81章 總結作戰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242章 勸降第245章 獻投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90章 合圍(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4章 反擊(二)第62章 破局(二)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59章 保薦第196章 軍校第33章 餘波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430章 新的啓程
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31章 攻城(上)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8章 蒐羅人材第138章 軍歌第98章 遷移(五)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9章 安慰公主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66章 新法令(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93章 合圍(四)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36章 南歸(下)第61章 國事家事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35章 天命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03章 海商(上)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46章 內外夾攻第35章 追擊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134章 開業(一)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332章 對持(一)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81章 總結作戰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242章 勸降第245章 獻投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90章 合圍(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4章 反擊(二)第62章 破局(二)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59章 保薦第196章 軍校第33章 餘波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430章 新的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