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八旗圈地

北京,東直門城外的一所莊宅裡,一個家丁匆匆走到一個小湖邊垂釣的洪承疇身邊,躬身道:“老爺,攝政王下旨,招您回京入見。”

洪承疇微微一笑,手腕忽然用力一擡,隨着漁杆的彈起,只見漁絲上掛着一條一尺多長的紅色鯉魚,那家人也十分機靈,連忙湊趣,道:“老爺,好大一條魚啊。小人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大的鯉魚呢?真是好兆頭,好兆頭啊。”

洪承疇一臉怡然自得的樣子,一邊收線抓魚,一邊笑道:“什麼好兆頭,區區一條魚,不過就是大了一些,又算得了什麼!”

家人道:“回老爺的話,這話可不能這麼說,您纔剛剛回來一個多月,攝政王就下旨,又招老爺進京,而這旨意一到,老爺就釣到了一條大魚,豈不是好兆頭嗎?您剛回來的時候,還有不少人閒言碎語,說老爺這回可是威風掃地了,現在看他們還敢胡說嗎?”

洪承疇正在將魚從勾上解下來,聽了家人的話之後,微微一皺眉,隨手一揚,又將魚扔回到池塘裡。道:“太快了,太快了,非好兆也。”

家人怔了一怔,道:“太快了?”

洪承疇忽然起身,道:“給我更衣,迎接來使。”

清軍的南征失敗以後,洪承疇也隨着多鐸回京面見多爾袞。儘管這次南征並沒有達到掃淸江南的目地,但到目前爲止,清廷控制的地區大體包括了整了北方地區,除山東半島以外的全部地方,而在南方,清軍還佔據了湖廣北部,和淮河以北的地域,大體比當年金宋對持時的金國地盤要略大一些,另外東西的兩個戰略要點,襄陽和徐州都在清軍的手裡,也保持着對南方的戰略主動權,因此其實來說,這一次進軍也並不算完全失敗,至少清廷己在中原站穩了腳,佔領了半壁江山。

但在這一次南征中,清軍的傷亡極大,加上前期爭奪山東的戰爭,清軍共計損失的兵力達二十五萬左右,雖然其中大部份是明朝的降軍,但滿八旗兵的損失也不算小,約爲二萬七八千人,超過滿旗總計兵力的四分之一以上,漢軍的損失也超過了五萬人,隨軍的包衣跟役也有六七萬人。這在清廷自太祖努爾哈赤起事以來,可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

儘管現在多爾袞己權傾朝野,沒有人敢當面問責他,但這樣的重大損失,自然要有人付責,多鐸雖然是多爾袞的心腹,但也被多爾袞降爲郡王,而被多爾袞寄於了厚望的洪承疇,這次南行也沒有力挽狂瀾於不倒,則被除去所有官職,只保留一個大學士向虛號,而洪承疇也索性告病,回到在北京郊外購置的田莊裡賦閒着,閉門不去,毎天只是看書釣漁,消遣時間。

當然洪承疇是不會就此罷手,畢竟他今年才五十二歲,遠遠還沒有到告老還鄉的時侯,也不甘心永遠揹負着一個叛臣的名銜終老一生。他心裡也清楚,自己被罷職,不過是多爾袞爲了一時平息衆大臣的怨氣,而清廷一定不會滿足於劃江而止,南北對持,如果是一意要進取江南之地,統一天下,那麼也就一定離不開自己,因此自已就必定會有被重新啓用的那一天。

同時洪承疇毎天也是潛心總結這一樣南征的經驗,仔細研究商毅的用兵之道,思考應對的辦法,也下一次被啓用的時候,做好準備。

但在回府才一個多月,就被多爾袞招回北京,洪承疇也不禁覺得有些意外,這也太快了一點,多爾袞可不是這樣沉不住氣的人,不過他還是不敢怠慢,立刻換好了衣服,隨來使趕回了北京。

――――――――分割線―――――――――分割線――――――――

其實多爾袞本來也不打算這麼快就招洪承疇回京,至少也該先把他涼半年再說,只是現在事情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多爾袞才急招洪承疇進京來。

現在讓多爾袞頭疼的事情可不少,不僅僅只是軍事上的問題,畢竟清廷的領土一下子擴大的幾十倍,其他民事、民生、政體等等方面,都有一大堆。

首先是滿八旗民衆、貴族的安置問題。

在清廷入關之後,滿族人口,八旗的各戶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但卻引發了一糸列社會經濟問題,因爲八旗是一個耕戰結合,軍民政一體的制度,旗兵的武器、盔甲、馬匹還有自己的包衣和跟役的裝備費用,都是由自己來承擔,而八旗各戶的土地都在關外,在關內可沒有土地,也就無法進行耕作,別說打仗,連生計也都難以維持,總不能是種地在關外,打仗在關內吧。

因此爲了解決八旗民衆的生計問題,安置滿族閒散人口,多爾袞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頒佈了“圈地令”,在北京附近的地區進行圈地。

“圈地令”在表面上是冠冕堂皇,要求八旗各戶圈佔的是戰爭留下的無主空地,然而,實際上被圈佔的,都是有人耕種的良田沃土。而到了當年十二月,北京附近的土地幾乎都被八旗各戶圈佔完了。結果致使北京附近的大批農民無所依傍、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絕大部份農民爲了生計,只好被直接轉化爲八旗各戶的包衣。

而一些漢族百姓爲了保障自己的土地被圈之後,不置於無力生存,只好主動將自己的土地投充到八旗各戶名下,爲八旗權貴們耕地服役,以保障自己有地可種,能夠維持生計,這種行爲被稱爲“帶地投充”。

但很快“帶地投充”的性質就變了,爲了在圈地的範圍以外掠奪土地,八旗各戶又強迫有土地又不屬於圈地範圍的百姓“帶地投充”,再次侵佔了大量土地。而且按八旗制度,包衣是沒有人生自由的,主人對自已的包衣可以隨意的買賣,懲罰、甚至是打殺。因此也造成了投充的包衣大量逃亡。而包衣逃亡了,圈來的地也就沒人耕種了,因此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而且到了現在,滿族貴權幾乎己經全部都入關了,北京附近的土地己經全部都被圈完了,但絕大多數的滿族權貴還不滿足,因此要求擴大圈地範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同時由於這次南征,滿八旗的傷亡極大,各旗都需要補充,甚致還有人提出,擴編八旗的決定,理由是現在南明已經坐穩了南方,未來還有不少征戰,因此以現在的八旗目前三百零九個牛錄的規模,肯定是不夠的,因此有人建議,將滿八旗擴大爲五到六百個牛錄的規模,而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也應該相應擴大,以保證足夠的兵力來源。

但擴旗勢必就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擴大到多少,而各旗又當如何分配擴充的牛錄,新的牛錄來源,還有擴旗之後的圈地規模還要進一步擴大。

另一方面,清軍進入北京之後,北方的漢族世家大族、士大夫等人有大半都選擇投靠清廷。而清廷爲了維護自己在關內的統制,也不得不啓用漢族官員,畢竟這批人在治理地方,處理政務方面比滿人都強得多。這一來也造成了大量的漢族官員進入清廷,也引起了不少八旗權貴的緊張,因此在朝廷裡要求禁止啓用漢官,或是隻啓用關外的漢族人爲官。同時還要求所有漢族人全都薙髮梳辮,改習滿族風俗。

而漢族官員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並且在新朝廷中取得更大的話語權,不僅要求清廷尊孔崇孟,作爲朝廷正統,反對剃髮,而且還拼命鼓吹滿漢一體,對滿漢各族應當一視同仁等等。

現在多爾袞是清廷實際上的統制者,這麼多事情自然也都要事事過問,勞心費力,因此也希望洪承疇能夠幫自己分擔一些軍務。讓自己能夠多抽時間,來處理政務。多鐸、阿濟格等人雖然都能征慣戰,但都只是一勇之夫,缺乏大局應變之力,在這方面洪承疇顯然要善長得多,另外洪承疇是漢臣,不可能借機獨攬軍權,讓他來處理軍務,自己也能放心。

因此洪承疇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多爾袞招回北京的。

進宮參見了多尓袞之後,多爾袞才道:“洪卿,上一次把你罷職,實在是因爲形勢所迫,我也是不得己而爲之,還請你能夠體諒一二。”

洪承疇忙道:“那裡,都是微臣無能,不但幫不了豫郡王,進取江南之地,反而損兵折將,挫我大清的銳氣,辱攝政王之聲威,實在是罪有應得,又豈敢怪怨攝政王。”

多爾袞搖了搖頭,道:“老洪啊,場面說就不用多說了,我這次招你回來,不用說你也該淸楚,就是爲了收取江南,平定天下的事情,你有什麼好建議嗎?聽說這一個月以來,你都是在家裡看書釣魚,總不該是這麼胡亂的混了一個月吧。”

洪承疇笑道:“臣豈敢不以國事爲重,平南大計,臣早己想好,只要攝政王能依此而行,快則三年,遲則五年,必可進取江南之地,統一天下。”說着從袖子裡取出了一本冊子,雙手舉過頭頂。

多爾袞只是說了一句:“需要三年嗎?”然後伸手接過了冊子,打開觀看。

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03章 海商(上)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04章 完婚(二)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18章 海盜(二)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87章 人材(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63章 剃髮令(下)第一章 安撫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93章 勸降(上)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91章 逼宮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73章 阻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19章 投效(上)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3章 反擊(一)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97章 遷移(四)第181章 出兵(下)第28章 計劃(上)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
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03章 海商(上)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04章 完婚(二)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118章 海盜(二)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87章 人材(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63章 剃髮令(下)第一章 安撫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93章 勸降(上)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91章 逼宮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73章 阻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19章 投效(上)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3章 反擊(一)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97章 遷移(四)第181章 出兵(下)第28章 計劃(上)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124章 收復南京之戰(九)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