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八旗圈地

北京,東直門城外的一所莊宅裡,一個家丁匆匆走到一個小湖邊垂釣的洪承疇身邊,躬身道:“老爺,攝政王下旨,招您回京入見。”

洪承疇微微一笑,手腕忽然用力一擡,隨着漁杆的彈起,只見漁絲上掛着一條一尺多長的紅色鯉魚,那家人也十分機靈,連忙湊趣,道:“老爺,好大一條魚啊。小人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大的鯉魚呢?真是好兆頭,好兆頭啊。”

洪承疇一臉怡然自得的樣子,一邊收線抓魚,一邊笑道:“什麼好兆頭,區區一條魚,不過就是大了一些,又算得了什麼!”

家人道:“回老爺的話,這話可不能這麼說,您纔剛剛回來一個多月,攝政王就下旨,又招老爺進京,而這旨意一到,老爺就釣到了一條大魚,豈不是好兆頭嗎?您剛回來的時候,還有不少人閒言碎語,說老爺這回可是威風掃地了,現在看他們還敢胡說嗎?”

洪承疇正在將魚從勾上解下來,聽了家人的話之後,微微一皺眉,隨手一揚,又將魚扔回到池塘裡。道:“太快了,太快了,非好兆也。”

家人怔了一怔,道:“太快了?”

洪承疇忽然起身,道:“給我更衣,迎接來使。”

清軍的南征失敗以後,洪承疇也隨着多鐸回京面見多爾袞。儘管這次南征並沒有達到掃淸江南的目地,但到目前爲止,清廷控制的地區大體包括了整了北方地區,除山東半島以外的全部地方,而在南方,清軍還佔據了湖廣北部,和淮河以北的地域,大體比當年金宋對持時的金國地盤要略大一些,另外東西的兩個戰略要點,襄陽和徐州都在清軍的手裡,也保持着對南方的戰略主動權,因此其實來說,這一次進軍也並不算完全失敗,至少清廷己在中原站穩了腳,佔領了半壁江山。

但在這一次南征中,清軍的傷亡極大,加上前期爭奪山東的戰爭,清軍共計損失的兵力達二十五萬左右,雖然其中大部份是明朝的降軍,但滿八旗兵的損失也不算小,約爲二萬七八千人,超過滿旗總計兵力的四分之一以上,漢軍的損失也超過了五萬人,隨軍的包衣跟役也有六七萬人。這在清廷自太祖努爾哈赤起事以來,可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

儘管現在多爾袞己權傾朝野,沒有人敢當面問責他,但這樣的重大損失,自然要有人付責,多鐸雖然是多爾袞的心腹,但也被多爾袞降爲郡王,而被多爾袞寄於了厚望的洪承疇,這次南行也沒有力挽狂瀾於不倒,則被除去所有官職,只保留一個大學士向虛號,而洪承疇也索性告病,回到在北京郊外購置的田莊裡賦閒着,閉門不去,毎天只是看書釣漁,消遣時間。

當然洪承疇是不會就此罷手,畢竟他今年才五十二歲,遠遠還沒有到告老還鄉的時侯,也不甘心永遠揹負着一個叛臣的名銜終老一生。他心裡也清楚,自己被罷職,不過是多爾袞爲了一時平息衆大臣的怨氣,而清廷一定不會滿足於劃江而止,南北對持,如果是一意要進取江南之地,統一天下,那麼也就一定離不開自己,因此自已就必定會有被重新啓用的那一天。

同時洪承疇毎天也是潛心總結這一樣南征的經驗,仔細研究商毅的用兵之道,思考應對的辦法,也下一次被啓用的時候,做好準備。

但在回府才一個多月,就被多爾袞招回北京,洪承疇也不禁覺得有些意外,這也太快了一點,多爾袞可不是這樣沉不住氣的人,不過他還是不敢怠慢,立刻換好了衣服,隨來使趕回了北京。

――――――――分割線―――――――――分割線――――――――

其實多爾袞本來也不打算這麼快就招洪承疇回京,至少也該先把他涼半年再說,只是現在事情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多爾袞才急招洪承疇進京來。

現在讓多爾袞頭疼的事情可不少,不僅僅只是軍事上的問題,畢竟清廷的領土一下子擴大的幾十倍,其他民事、民生、政體等等方面,都有一大堆。

首先是滿八旗民衆、貴族的安置問題。

在清廷入關之後,滿族人口,八旗的各戶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但卻引發了一糸列社會經濟問題,因爲八旗是一個耕戰結合,軍民政一體的制度,旗兵的武器、盔甲、馬匹還有自己的包衣和跟役的裝備費用,都是由自己來承擔,而八旗各戶的土地都在關外,在關內可沒有土地,也就無法進行耕作,別說打仗,連生計也都難以維持,總不能是種地在關外,打仗在關內吧。

因此爲了解決八旗民衆的生計問題,安置滿族閒散人口,多爾袞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頒佈了“圈地令”,在北京附近的地區進行圈地。

“圈地令”在表面上是冠冕堂皇,要求八旗各戶圈佔的是戰爭留下的無主空地,然而,實際上被圈佔的,都是有人耕種的良田沃土。而到了當年十二月,北京附近的土地幾乎都被八旗各戶圈佔完了。結果致使北京附近的大批農民無所依傍、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絕大部份農民爲了生計,只好被直接轉化爲八旗各戶的包衣。

而一些漢族百姓爲了保障自己的土地被圈之後,不置於無力生存,只好主動將自己的土地投充到八旗各戶名下,爲八旗權貴們耕地服役,以保障自己有地可種,能夠維持生計,這種行爲被稱爲“帶地投充”。

但很快“帶地投充”的性質就變了,爲了在圈地的範圍以外掠奪土地,八旗各戶又強迫有土地又不屬於圈地範圍的百姓“帶地投充”,再次侵佔了大量土地。而且按八旗制度,包衣是沒有人生自由的,主人對自已的包衣可以隨意的買賣,懲罰、甚至是打殺。因此也造成了投充的包衣大量逃亡。而包衣逃亡了,圈來的地也就沒人耕種了,因此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而且到了現在,滿族貴權幾乎己經全部都入關了,北京附近的土地己經全部都被圈完了,但絕大多數的滿族權貴還不滿足,因此要求擴大圈地範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同時由於這次南征,滿八旗的傷亡極大,各旗都需要補充,甚致還有人提出,擴編八旗的決定,理由是現在南明已經坐穩了南方,未來還有不少征戰,因此以現在的八旗目前三百零九個牛錄的規模,肯定是不夠的,因此有人建議,將滿八旗擴大爲五到六百個牛錄的規模,而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也應該相應擴大,以保證足夠的兵力來源。

但擴旗勢必就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擴大到多少,而各旗又當如何分配擴充的牛錄,新的牛錄來源,還有擴旗之後的圈地規模還要進一步擴大。

另一方面,清軍進入北京之後,北方的漢族世家大族、士大夫等人有大半都選擇投靠清廷。而清廷爲了維護自己在關內的統制,也不得不啓用漢族官員,畢竟這批人在治理地方,處理政務方面比滿人都強得多。這一來也造成了大量的漢族官員進入清廷,也引起了不少八旗權貴的緊張,因此在朝廷裡要求禁止啓用漢官,或是隻啓用關外的漢族人爲官。同時還要求所有漢族人全都薙髮梳辮,改習滿族風俗。

而漢族官員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並且在新朝廷中取得更大的話語權,不僅要求清廷尊孔崇孟,作爲朝廷正統,反對剃髮,而且還拼命鼓吹滿漢一體,對滿漢各族應當一視同仁等等。

現在多爾袞是清廷實際上的統制者,這麼多事情自然也都要事事過問,勞心費力,因此也希望洪承疇能夠幫自己分擔一些軍務。讓自己能夠多抽時間,來處理政務。多鐸、阿濟格等人雖然都能征慣戰,但都只是一勇之夫,缺乏大局應變之力,在這方面洪承疇顯然要善長得多,另外洪承疇是漢臣,不可能借機獨攬軍權,讓他來處理軍務,自己也能放心。

因此洪承疇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多爾袞招回北京的。

進宮參見了多尓袞之後,多爾袞才道:“洪卿,上一次把你罷職,實在是因爲形勢所迫,我也是不得己而爲之,還請你能夠體諒一二。”

洪承疇忙道:“那裡,都是微臣無能,不但幫不了豫郡王,進取江南之地,反而損兵折將,挫我大清的銳氣,辱攝政王之聲威,實在是罪有應得,又豈敢怪怨攝政王。”

多爾袞搖了搖頭,道:“老洪啊,場面說就不用多說了,我這次招你回來,不用說你也該淸楚,就是爲了收取江南,平定天下的事情,你有什麼好建議嗎?聽說這一個月以來,你都是在家裡看書釣魚,總不該是這麼胡亂的混了一個月吧。”

洪承疇笑道:“臣豈敢不以國事爲重,平南大計,臣早己想好,只要攝政王能依此而行,快則三年,遲則五年,必可進取江南之地,統一天下。”說着從袖子裡取出了一本冊子,雙手舉過頭頂。

多爾袞只是說了一句:“需要三年嗎?”然後伸手接過了冊子,打開觀看。

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280章 辭職(上)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333章 對持(三)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92章 返航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73章 勸進(下)第95章 遷移(二)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92章 勸進(下)第99章 備戰(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145章 新年(下)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180章 報紙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33章 餘波第114章 優勢第100章 備戰(二)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92章 局勢嚴峻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38章 軍歌第178章 工匠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63章 剃髮令(下)第166章 雨戰(二)第180章 出兵(上)第205章 北上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8章 朱印船(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93章 勸降(上)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66章 忽悠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87章 人材(下)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27章 追擊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94章 勸降(下)第29章 計劃(下)第399章 國事(二)第118章 海盜(二)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66章 建設(上)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88章 交易(上)第281章 辭職(下)第269章 召見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08章 哭諫(下)
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280章 辭職(上)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333章 對持(三)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92章 返航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73章 勸進(下)第95章 遷移(二)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92章 勸進(下)第99章 備戰(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145章 新年(下)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180章 報紙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33章 餘波第114章 優勢第100章 備戰(二)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92章 局勢嚴峻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77章 火炮對攻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38章 軍歌第178章 工匠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63章 剃髮令(下)第166章 雨戰(二)第180章 出兵(上)第205章 北上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8章 朱印船(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93章 勸降(上)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66章 忽悠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87章 人材(下)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27章 追擊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94章 勸降(下)第29章 計劃(下)第399章 國事(二)第118章 海盜(二)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66章 建設(上)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88章 交易(上)第281章 辭職(下)第269章 召見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08章 哭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