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

龍嘯大明

等羅遠斌發出的消息傳到南京的時候,南京政府剛剛正式宣佈了商毅將要稱帝的消息,舉行大典的時間就定在十月十八曰, 離現在大約還有兩個多月。 ~因此大西軍向中華軍投降、將雲南全境都移交給中華軍的消息,也正好爲宣佈商毅稱帝的消息送上了一份賀禮。

不過大西軍的歸降,和雲南的和平收復,也確時居有很重大的意義,這就意味着中國西南二省貴州、雲南都己經正式納入了南京政府的版圖內。

這個時代的貴州、雲南二省的地域和後世相比,在大體上差不多,只是一些細節地方略有一些不同,總面積大約有六十萬平方公里左右。在萬曆年間,統計戶籍人口是:貴州省四萬三千四百五十戶,二十九萬九百七十二口,雲南省一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戶,一百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二口。

不過這些數字的準確性並不高,因爲這時雲貴二省兩省都是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地區,明朝在這兩個省設立了相當多的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等地方行政機構,相當於少數民族自治區一樣,因此人口戶籍的統計,有相當大的漏洞,否則以雲南者一百四十多萬的人口基數,根本供應不起十萬以上的軍隊。

但不管怎麼說,收復了雲貴兩省,也使南京政府的版圖再度擴大,整個西南地區,也是整個南方地區,只剩下一個四川了。

商毅首先下令內閣,立刻着手向雲貴兩省派遣官員,建立地方行政機構,並且着重強調,雲貴兩省的少數民族衆多,因此派出二省的地方官員們一定要注意處理好與民族關係,尊重各少數民族的風俗傳統,不得歧視,更不許侍強凌弱。

其實漢族總體來說,是一個包容很強的民族,對於大部份的少數民族,都能夠接納並且與之很好的相處,許多少數民族己經完全和漢族溶合了。 ~

而且中國的各朝各代也都比較重視處理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因此到於這個時候,絕大部份的少數民族和漢族總體來說還是十分友好,和平相處,當然也會出現明朝的地方官員和少數民族中的頭人、酋長相互勾接,欺圧少數民族平民的事情,另外也有一少部份少數民族的野心者、頑固份子或極端民族主義者借這些事情搬弄事非,挑拔少數民族與漢族不和,甚致聚衆反叛,自立爲王等等。

因此商毅也制定了三條處理民族關條的原則:努力的團結少數民族中的親漢份子,儘可能的爭取少數民族中的中間派;但對少數頑固份子,決不能手軟,堅決消滅,以儆效尤。同時江西軍區暫時也就駐紮在雲貴兩省,幫助地方官員儘快穩定兩省的局面,恢復社會秩序和農業生產。

而這時在四川地區,前線的指揮官段鵬和李牟聯名將南京政府的決議,派人轉交給了吳三桂。對於吳三桂提出投降的條件,南京政府的答覆是:吳三桂必須接受無條件投降,南京政府除了可以保證吳三桂的生命安全之外,其他一切的條件都不能答應,只能等吳三桂投降之後,聽候南京政府的處理,並令吳三桂限期答覆。

接到了這一份決議,吳三桂又悔又恨,後悔自己當初怎麼就利令智昏,拒絕了南京政府提出的優厚條件,弄得現在走投無路,只能坐以待斃;而又恨商毅太不講道理了,完全是逞強壓弱,仗着中華軍的兵勢強大,連一條退路都不給自已留,硬是逼自已無條件投降,將生死全部都拱手交給他人,這也太欺負人了吧。 ~

不過吳三桂心裡十分清楚,自己對南京政府的怨恨是沒有道理的,畢竟是自己拒絕在先,而南京政府這一次顯然是準備要拿自己開刀,警告現存的其他勢力,南京政府不會給任何人第二次機會,如果再拒絕南京政府開出的條件,先要想一想是否有能力承擔拒絕的後果。

但吳三桂也陷入了十分爲難的境地中,打肯定是打不過中華軍的,但如果無條件投降,自己將全無反抗之力,幾個獄吏就可以要了自己的命。雖然說南京政府也保證吳三桂的生命安全,但吳三桂並不敢相信這種保證。而且就算保住了自己這一條命,在商毅建立的新朝中成爲一介平民,兩手空空,就這麼庸庸碌碌的渡過這一生,吳三桂也有些不甘心。

因此吳三桂足足想了一夜,最後連頭髮都己經花白了,終於下定決心,如果要自己平平凡凡的過這一生,到不如轟轟烈烈的大戰一場,寧死不降。

於是吳三桂立刻招集夏國相、馬寶等一干自已的心腹大將,首先將南京政府的決議交給他們觀看,然後向他們表明,這樣投降了南京政府,自巳決不甘心,因此決定死守成都,和中華軍決一死戰,如果運氣好,中華軍對成都久攻難下,或許還能以一定的條件投降;不過這種結果的可能性不大,而更大的可能是,中華軍攻破成都,自己與城共存亡。不過吳三桂對衆將則表示去留尊便,並不強求。

這幾員將領都是在吳三桂駐守山海關的時候,就己經追隨吳三桂的關寧軍舊部,因爲關寧軍本來就是一支依靠同鄉親屬關糸建立起來的軍隊,因此這些將領大多都可吳三桂有一點沾親帶故。現在見吳三桂一付窮途末路的樣孑,心中多少也都有些不忍,另外也覺得南京政府的決議實在太過份了,另外對吳三桂是如此,那麼對川軍的衆將當然也好不到那裡去,於是又都生出了同仇敵愾之氣,既然中華軍仗着自己的兵勢強大壓人,那麼自己也不甘這麼束手就擒,就和中華軍拼一場,大不了就是一死唄。

因此衆將也都表示,願意隨吳三桂一起,和中華軍決一死戰,就算不敵中華軍,也要轟轟烈烈的戰死,絕不窩窩囊囊的投降。

吳三桂聽了之後,心裡也稍稍有了一些安慰,因此也不覺精神一振,馬上開始佈置起來。

甴於前一階段川軍主動放棄了重慶府、夔州府周邊的地區,現在吳三桂還擁有以成都府爲核心,周邊的潼川州、嘉定州、眉州、邛州、雅州、黎州安撫司等地。人馬約有近十萬,其中當初隨吳三桂一起降清的舊部關寧軍約還有六千餘人。

吳三桂當然也知道,以川軍現在的兵力,根本無可以與中華軍相抗衡,如果是對上別的軍隊,獲許還可以採取據城而守,以險爲障的方法,死守各地險要關口城隘,層層抵抗,但這一招對中華軍並不好使,因爲中華軍的火器實在太過厲害,已經打破了這個時代的戰術規則,死守城池是死路一條。

因此吳三桂採用的戰術是,對其他關隘路口一率放棄,集中自己的大部份力量,守衛成都。而派出數十支小股部隊,三五百人爲一組,分散到成都府周邊的地區,或分或合,襲擊中華軍的後勤、補給線,小股軍隊,以及在其他中華軍佔領的地區內進行破壞活動。讓中華軍首尾難顧,顧此失彼。而各支派出的小股部隊,勻無補濟,一切都由自己自行解決,說白了就是去搶老百姓的。

由於前一階段中華軍在四川的軍事行動十分順利,因此中華軍這時多少也有些大意。在給吳三桂規定的答覆限時過了之後,段鵬和李牟合兵,分南北兩路,向成都府發動了全面的進攻,而且兩路人馬都十分順利的進入了成都府地區,逼近成都。

而中華軍的上上下下都樂觀十足,包括段鵬和李牟都認爲攻下成都,也就是幾天的時間,成都一破,四川也就大體安定,南方的戰爭也就基本結束了。

但就在這時,兩人連續收到消息,中華軍有多支運糧隊都遭到了川軍的襲擊,還有一個前線的臨時倉庫被川軍偷襲得手,倉庫裡面的糧食物資全部被焚燒一空。

兩人收到消息之後,還沒有太重視,認爲這只不過是川軍的正常反擊手段,襲擊補給線,是任合軍隊都會使用的辦法,因此也下令加強運糧隊和各補給點的保護兵力,這樣也就可以解決了。

那知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裡,川軍在中華軍的腹地裡的襲擊活動也愈演愈烈,中華軍對運糧隊和補給點加強了防守,川軍的偷襲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但襲擊隊伍把目標放在了小縣城和中華軍的小股部隊上。

因此有兩座縣城被川軍偷襲攻破,中華軍臨時指定的知縣和行政人員都被川軍殺死,屍體被掛在城牆上示衆。另外超過二十個的村莊遭到了川軍的洗劫,人數傷亡達到三千餘人,還有五六個中華軍的小隊遇到襲擊,軍隊的人員傷亡超過了五十。

而這個時候段鵬和李牟才意識到情況有些不對,因此也開始重視起來,派出部隊去圍剿這些川軍的襲擊隊伍,但一連十餘天,取得的成果並不大,僅僅只殲滅了一支川軍的小隊,而中華軍自身的傷亡,也超過了一百人。

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38章 家事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104章 完婚(二)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28章 計劃(上)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04章 海商(下)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145章 迴歸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2章 喜迅(下)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3章 出兵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35章 南歸(上)第34章 鄉鬥(上)第269章 召見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181章 出兵(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146章 制度(上)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43章 提案(下)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03章 完婚(一)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79章 救急第92章 合圍(三)第33章 餘波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84章 四徵湖北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
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38章 家事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104章 完婚(二)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190章 大勢所趨第28章 計劃(上)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382章 糾結的特朗普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04章 海商(下)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145章 迴歸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2章 喜迅(下)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13章 出兵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35章 南歸(上)第34章 鄉鬥(上)第269章 召見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181章 出兵(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146章 制度(上)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43章 提案(下)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03章 完婚(一)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32章 碧華軒(下)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79章 救急第92章 合圍(三)第33章 餘波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84章 四徵湖北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