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哭諫(上)

琉球使臣到達南京之後, 並未引起什麼大的轟動,在執政的東林大臣看來,這只不過是一次正常的海外藩屬國家對大明的正常朝供活動,反正這些年來琉球王朝每隔兩三年都會派遣使臣到中國來朝貢一次。

至於這時的琉球王朝實際己經被薩摩藩控制的情況,雖然明朝也有所查覺,但誰也沒放在心裡,因爲在這幾十年以來,明朝本身就自顧不瑕,連朝鮮都沒有保住,誰還在乎琉球怎麼樣了?而且這個時代缺乏海防意識的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正確認識到琉球羣島對中國的重要性,其實並不比朝鮮差多少。

當然不管怎麼樣,有外藩到中國來朝貢,總是一件好事,由其是現在明朝只剩下半壁江山的情況下,就更是難得了。而且琉球使者的態度也十分謙恭,不僅進貢的禮物十分豐厚,對朝中的大臣們也都各有常例相贈,完全就是一付外藩小邦朝見天朝上國的樣子。不過南明的大臣們誰也不去想,琉球使臣爲什麼會右的這種態度,而是當作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不過明朝對這種主動來朝貢的朝貢,由其是態度謙恭的外藩,還是十分照顧的,一般來說都會回贈給十分豐富的禮物,當然在眀朝的角度說,這叫賞賜。

雖然現在明朝只剩下半壁江山,但依然還是要保持着天朝上國的氣派,因此不僅給了琉球使者很高的禮節接待,就連皇帝朱由崧也被大臣們請了出來,親自招見了琉球使臣。當然也照舊賜下了相當多的禮物。價值也絕對要超過球球的進貢,那怕是加上貢禮之外的常例。

要知道把朱由崧從皇宮裡請出來可不容易,自從發生了南京事變,東林黨上臺之後,朱由崧也學起了他的爺爺萬曆皇帝不再上朝,推說自己有病,把朝政大事全都交給內閣來處理,自己卻躲在皇宮裡終日飲酒尋歡,而每天內閣送進宮來的摺子,也都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盧九紅上批上“準行”兩個字就可以了。雖然朱由崧的這種態度,引起了許多大臣的不滿,紛紛上書要求朱由崧出來親政,但都被史可法和吳甡等內閣大臣聯手壓了下來。

對於這個時候的明朝,有一個對權力完全放手,不理政事的皇帝,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爲現在朝中基本都是東林黨一手蔽天般的控制,都是正人君子,沒有所謂奸邪之徒,而且內閣的幾位大臣也都是有想法,想幹出一點事情來的人。因此在渡過了短暫的權力整合期之後,東林黨也開始準備要拿出自己的施政綱領來。

從目前的形式來看,軍事計劃仍然是首要的。因爲儘管商毅打敗了清軍的進攻,但清廷對南明的威脅始終都沒有消除,東西兩線的兩個重要的戰略要地,襄陽和徐州者還控制在清廷手裡,而且現在和南京朝廷剛剛成立時相比,在軍事方面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也有必要重新梳理一遍。

在南明成立之初,對南京的防衛是分東西兩線佈置,東邊是江北四鎮,西邊是左良玉,而僅僅只過去了一年時間,左良玉和江北四鎮中的高傑都己先後死去,而江北的另兩鎮,劉良佐和黃得功也都被調回來保護南京,現在東線只剩下一個劉澤清,另外劉肇基也開始自領一軍,但這兩人現在都是在商毅的指揮之下。而商毅儘管在名議上是江北督師,但實際上也只是付責防衛整個東線。

而現在看起來,東線正因爲有商毅在那裡坐鎮,基本不用但心,無論朝中官員對商毅有什麼看法,但卻沒有人懷疑他的軍事能力,而且儘管商毅己經算是割據一方的勢力,南京也不能拿他怎麼樣,但商毅對南京朝廷的態度卻遠比左良玉或江北四鎮要好得多,因此也能夠放心。

相對來說,西線就更爲複雜,左良玉死後,左夢庚率部投降了清廷,而卻是甴敗退到湖廣的李自成的大順軍接替了左良玉的位置,守衛南京的東線,另外湖廣總督何騰蛟手裡也有一些人馬,現在正駐守在長沙府。

這也是目前南明在西線的主要兵力分佈情況。儘管在清軍南侵的戰鬥中,大順軍死死守住了武昌府,保住了南京上游的安全,也算是功不可沒,但畢竟李自成的大順軍是逼死崇禎皇帝的罪魁禍首,南京朝廷仍然是無法完全信任,同時又有左良玉的前車之鑑在那裡,萬一那一天李自成突然變了掛,也舉兵東進,那可怎麼辦呢?因此對李自成也不能不防。

同時也有不少人對李自成的戰鬥力也信心不足,認爲他未心擋住清軍,因此在南京的門戶安慶,需要一支精兵駐守,另外也要防止清軍從長江上游渡江,在江南也必須留出一部份人馬,駐守嶽州的洞庭東岸。

於是史可法針對西線的情況,也提出了一種佈防方式,一是調劉良佐和黃得功中的一部駐守在太平府,保護南京,另一路則駐守嶽州,而讓商毅從東線抽調一部份兵力,駐守安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防備李自成突然發難,而且一但李自成不敵清軍,有商家軍駐守在安慶,也能擋住清軍繼續東進。

這個方案雖然得到了吳甡的贊同,但卻遭到了內閣裡其他三位大臣的反對,甴其是黃宗羲,反對的態度也猶爲強烈,因爲現在南京以東的長江兩岸地飛基本都是商毅的勢力範圍,如果再讓商毅駐守安慶,就等於是讓商毅控制了整個南京外圍,這樣一來,商毅完全可以憑藉着軍事上的實力,控制住南京朝廷,到了那個時候,可就不是尾大難掉,而是讓商毅挾天孑以令諸候了。

而另兩位內閣大臣姜日廣和錢謙益的態度雖然沒有黃宗羲那麼激烈,但反對的理由也和黃宗羲差不多。因此儘管史可法和吳甡一個是首輔,一個是次輔,但對另三位內閣成員的意見也不能輕視,而且黃宗羲所說的,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以文官節制武將,並且防範武將的權勢太重,這可是從太祖時代就傳下來的規據,儘管商毅割據的傾向越來越重,但畢竟只是在地方上,他還沒有威脅過南京朝廷的舉動,一但讓他全面控制南京,誰知道他會不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史可法也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是又提出了一個修正的方案,就是東線的人馬不動,只留下黃得功保衛南京,讓劉左良駐守安慶到九江一線,讓何騰蛟駐守湖庭湖,如果何騰蛟的兵力不足,就讓他自行招籌人馬,限額爲三萬人。應該說史可法對自己這個方案還是比較滿意的,這也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最好的佈置方案了。而內閣的其他人也都基本沒有意見。

但就在史可法要以內閣的名議,以票擬的形式傳到宮中等着批紅的時候,忽然發生了變故,一個叫劉敬守的戶部主事上疏,以十分嚴厲的口氣指責內閣,降安李自成是忘記了君父之仇的行爲,痛罵五位內閣大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並且要求朝廷立刻下旨,剿滅李自成,爲崇禎皇帝報仇。寫得到是慷慨激揚、聲情並茂,很有一些煽動性。

因爲劉敬守的官職並不大,而且這段時間以來,也時常會有大臣發表這樣意見,因此史可法和吳甡都沒有太在意,在他們看來,不過又是一次重複,也還是按照以前一樣,把這份疏票擬之後,送進了皇宮裡,內閣的票擬意見自然是駁回,並且還付有一些簡單的理由,無非是什麼脣寒齒亡、事急從權之類。而很快批紅就下來了,果然也和從前一樣,同意內閣的處理方式,駁回。史可法和吳甡也認爲這一次就這樣算完了。

那知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並沒有完,劉敬守的上疏被駁回之後,並沒有善罷干休,居然在第二天,邀集了十餘名與他觀點相同的中下彶官員,把自己上疏的內容寫在一張大紙上,在皇宮門前鋪開, 然後跪地哭諫,一邊哭還一邊大聲朗讀着上疏的內容。

哭諫是明朝一種特有的勸諫皇帝的方式, 起源於正德時期, 而在嘉靖、萬曆時期,也都有發生過,就是官員們認爲皇帝的行爲和施政不當,又不聽羣臣的勸阻時,而採用集體跪地痛哭的方法,一直到皇帝接受爲止。而參與哭諫的官員,一般都認爲是忠心正直之士,很受尊崇。

其實在朝中和劉敬守觀點一樣的官員並不少,見有人帶頭哭諫,馬上又加進來不少,因此在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裡,在宮門前跪地哭讕的人數居然就增加到了二百餘人,其中約有六十多名是官員,其餘的都是平民百姓,而且基本都是讀書人,其中不乏東林、復社中的人。而朗頌的聲音之大,連皇宮裡面都能聽到了。

到了這個時候,史可法和吳甡才發現事情有些不妙了,這不就成了倒馬事件的重演了嗎?因此趕快招其他大臣,商議對策。

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81章 洋人(下)第36章 海軍計劃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33章 餘波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370章 戰術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269章 召見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84章 游擊戰(三)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18章 海盜(二)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103章 海商(上)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91章 南京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67章 建設(下)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402章 北境第5章 強盜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98章 廷議(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145章 新年(下)第381章 喜迅
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81章 洋人(下)第36章 海軍計劃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33章 餘波第352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370章 戰術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269章 召見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56章 襄樊之戰(一)第84章 游擊戰(三)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18章 海盜(二)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103章 海商(上)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91章 南京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67章 建設(下)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402章 北境第5章 強盜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198章 廷議(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6章 攻取兗州(二)第145章 新年(下)第381章 喜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