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軍隊糸統

周少桓上任之後,帝國國家機構的最後一塊拼圖,軍事系統也開始了重新組建。不過現在帝國的八大軍區,兩大艦隊都已經組建完畢,因此這一次進行改組的,主要是帝國中央的軍事機構,也就是帝國最高的軍事系統。

按照商毅的構想,帝國中央的軍事機構將分成兩個部份:國防部和統戰部。國防部的職能是統一管理全國武裝力量的建設工作,軍隊的徵集、編制、裝備、調動,軍事技術的科研開發,軍人銜級評定、薪俸制度,軍工工廠、軍事基地、軍事教育機構的建設,並配合皇帝、內閣參與國家重大方針決策的制定,以及對外軍事交往活動。但並不負責統帥和指揮全國武裝力量的職責。

而統戰部的任務正是國防部沒有的,主要的職責是:負責統帥和指揮全國武裝力量,平時進行的訓練和各種模擬戰爭的軍事演習任務,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制定作戰計劃,以及協調解決各軍種間的衝突、銜接、配合等工作。並且向皇帝、內閣的戰爭決議,提供各種參考依據。

簡單的說,國防部是付責軍隊的曰常政務工作,而統戰部就是爲戰爭準備,平時是作爲一個國家的參謀部,而在戰爭時期,就成爲全國的作戰揮中心。當然在行政級別上,國防部比統戰部高,可以參加內閣會議,而統戰部是部門級別,相當於內閣直屬部門,但卻是兩個獨立的機構,而且接受內閣和國防部的雙層領導。

國防部設國防部大臣一名,副大臣兩名,以下設政治部、後勤部、裝配部、培訓教育部、軍工科研部、國防戰略部六個部門。而統戰部設部長一名,下設陸軍參謀部、海軍參謀部,特種作戰部、戰術研究部,其中陸軍參謀部、海軍參謀部兼任統戰部副部長。另外還設高級參謀顧問若干。

但由於這兩個機構的關係實在太過緊密,缺一不可,因此統戰部部長同時也兼任國防部副大臣,而在戰爭爆發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兩個部門將合併組成統一國防戰爭指揮部,全面指揮戰爭。

但和明朝不同,帝國不搞什麼文官節制武將的那一套,因此無論是國防部還是統戰部,官員都必須是現役軍人出任,而且各部門,各級機構的官員,都必須有相應的軍街。但除了國防大臣之外,其他部門都嚴禁參與國家政治,統戰部的官員如果要參加內閣擴大會議,必需要內閣首相同意。

在中國古代,自宋朝以後,統一王朝建立之後,都會對軍人進行一糸列的壓制,就是怕有人擁兵自重,舉兵謀反,一方面使用大量的文官出任軍事糸統的職位,另一方面又極力貶低武將的社會地位,如宋朝設置的軍事機構樞密院,明朝的兵部,居然禁甴武將出任,武階的一二品官員的實際地位還不如一個五六品的文官。而且在整個社會都出現一種鄙視軍人的風氣,結果絕大部份的社會精英都恥於入伍參軍,相反大量的無業流民、地痞無賴進入軍隊,甚致有不少中高層軍官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大老粗,結果造成了軍隊素質的嚴重下降。

當然以皇帝的心態來說,當然是認爲武官當然是不識字越多越好,越笨越好,這樣也就不會造反了,因此在宋明兩代,也確實幾乎沒有發生過武將擁兵造反的事件,但卻是以犧牲軍隊的戰鬥力爲代價的。

商毅當然知道,軍隊是國家構成的主要基礎,決不能爲了控制軍隊,而牲犧軍隊的戰鬥力爲代價,因此在起兵以後,商毅也一直在提高軍隊的素質、社會地位,和榮譽感,在建國之後,也是如此,最典型的模過於是軍人可以以軍禮來代替跪拜之禮,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是極爲特殊的恩待了。

但這並不表示商毅就會對軍隊放任不管,無限的擴大軍隊的權力,在帝國的政治結構下,軍人可以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很強的榮譽感,但在國家的政治領域中,還是應該儘量減少軍隊參於,除了國防大臣之外,其他軍事官負干政是絕對不允許的。中今中外,但凡軍隊涉及到國家政治中, 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要麼是形成以軍人爲三獨裁政府,要麼是轉變成爲軍國主義國家。

另外商毅也不可能將全國的軍務權利都交給一個部門進行管理,實際上就是將過去的統戰部一分爲二,成爲兩個部門,分離出來的國防部主要負任軍政,雖然並沒有直接管理軍隊,但軍隊的選拔、編制、裝配、後勤以及調動都是由國防部付責,而統戰部的權力則被大大削弱,只能夠管理軍隊的平常訓練和戰時的作戰事務。最爲關建的足,統戰部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而國防部可以調動軍隊,但並沒有掌握軍隊。

在各地方的八大軍區、兩大艦隊則是接受國防部和統戰部的雙重領導,平時的訓練、作戰都是由統戰部付責,而人員編制、武器裝配、後勤薪奉等等都是由國防部管理。另外在俱體的運行過程九,國防部下設的後勤部、裝配部、培訓教育部、軍工科研部等等和農業部、商務部、工業部、文教部、科學院也都會有一定做交集,這方面的工作都由國防大臣和其他各部門的大臣協調處理。

而軍人的軍銜和軍職依然保持不變,軍銜仍按士尉校將帥,共計十六級,軍職則是分班排連營團旅師等,凡是軍事糸統的行政人員,都會有相應的軍銜,而軍職只限於軍隊的現役軍人,當然現在各級軍職也都有相應的軍銜,因此現役軍人和軍政人員的等級標準也可以統一起來。

現在軍銜最高的,是八大軍區和兩大艦隊的司令官,都是大將軍銜,目前還沒有人的軍銜晉升到元帥,因此軍隊各級軍官的軍銜也就這樣確定下來,最高就是大將,而元帥軍銜,按照商毅的想法,應該只是作爲一種最高的殊榮,在一般的情況下,現役軍人是不能被授於元帥的軍銜。

不過現在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爲在帝國建立的過程中,像周少桓、成進、李定國等人都建立了極大的功勞,理應給予必要的殊茱,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商毅也考慮將授於幾名現役的元帥,當然這只是在開國時期這種特殊的時期,而在此以後,元帥軍銜最多隻能在軍人退役之後的追加榮譽。不過雖然軍銜和官品並不掛勾,但大致的相應對比,還是可以推算得出來的。

同時也明確規定:退役的標準並非是以退出軍隊,而是指退出整個軍事糸統,另外現役的軍職人員禁止兼任其他的官方或民間的任何職務。但退役之後,可以沒有這個限制,可以出任官方或民間的任何職務,包括參加各地方的國會議員選舉,甚致是參加科舉,進入行政系統等。

而在軍人退役之後,可以保留軍銜,可以在任何公開現合穿軍裝、行軍禮的權利。在特殊時期,還會被應招復員,復新入伍。但退役之後,出任了其他的國家公職人員的退役軍人,將嚴禁再復員入伍,也禁止在正式場合穿軍裝,但軍銜依然可以保留。

大體上軍事系統的框架就這樣搭建了起來,同時各種相關制度也基本確定下來,周少桓也立刻着手開始組建國防部下設的其他各部門,其實這些部門幾乎都是以前的統戰部裡就有了,而且這幾年以來,各部門的工作也都進行得不錯,周少桓也沒有過多的進行調整,基本都留任了。

但也有新増加的職位,就是二名副大臣和國防戰略部部長,不也其中有一名副大臣是由統戰部部長出任,因此周少桓只需要提名兩位官員。因爲現在帝國是軍事是海陸並重,因此周少桓也認爲,自己對海軍的事務不熟,副大臣應該來自於海軍系統,於是提名現在海軍部的成鋼出任,而國防戰略部部長,周少桓提名由四川軍區的司令官李牟出任。

對周少桓提名的這兩個人選,商毅並沒有異議,也認爲非常合適,因此也立刻下令,招成鋼、李牟到南京來上任,而李牟留下的四川軍區的司令官一職,由副司令尤洪亮接任。

國防部的人員的人員確定下來,接下束也開始着手建立統戰部。現在統戰部最重要的三個職位就是統戰部部長、陸軍部參謀長、海軍部參謀長。

內閣推薦的人員是統戰部部長成進、陸軍部參謀長李定國、海軍部參謀長黃震。

WWW •ttκΛ n •¢ ○ 成進和李定國是當初和周少桓並列爲國防部大臣的候選人,現在周少桓出任了國防部大臣,那麼統戰部部長自然是從這兩人中間選擇,因爲成進的資歷比李定國高一些,因此得勝的,李定國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出任陸軍部參謀長,而海軍的成鋼出任了國防部副大臣之後,海軍部參謀長一職也就只能由海軍的另一名大將黃鎮出任。

商毅對此也沒有異議,全部批准,並立刻下旨,詔各人進京就任。

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06章 接頭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79章 救急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59章 保薦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2章 李巖入鄂第333章 對持(三)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36章 編制民團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6章 家事! 公事!第3章 趕集(上)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22章 造船(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2章 喜迅(下)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97章 僱傭兵(上)第196章 軍校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136章 開業(三)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268章 重逢(下)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34章 開業(一)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72章 水路攔截第88章 喜得千金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182章 下獄(上)第196章 軍校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83章 佈置(四)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92章 合圍(三)第148章 新政(二)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333章 對持(三)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90章 合圍(一)第94章 撤兵
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06章 接頭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79章 救急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59章 保薦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2章 李巖入鄂第333章 對持(三)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36章 編制民團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6章 家事! 公事!第3章 趕集(上)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22章 造船(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2章 喜迅(下)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129章 接見鄭成功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97章 僱傭兵(上)第196章 軍校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136章 開業(三)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268章 重逢(下)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34章 開業(一)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72章 水路攔截第88章 喜得千金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182章 下獄(上)第196章 軍校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83章 佈置(四)第70章 大戰曲阜(一)第92章 合圍(三)第148章 新政(二)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333章 對持(三)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90章 合圍(一)第94章 撤兵